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政府和监管总是想看见银行真实的资产质量,所以不良贷款是监管罚单的重灾区也是审计工作重点核心。多个省份陆续公布《2023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一些地方将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纳入审计范围。以北京市审计局披露为例,个别地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调查制度执行不到位,29.06亿元贷款形成不良或被违规使用,另有4.87亿元新发放贷款实际用于偿还该行以前年度不良贷款。
银行们则面对着同业之间的竞争和股东们的虎视眈眈,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不良贷款情况在同行中排名靠后,影响投资人或是储户的信心。在一些银行内部,还存在着分行向总行上报财务数据时“美化”业绩的冲动。银行隐藏不良主要动因包括:贷款风险等级分类不准确,避免触发监管红线(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应高于5%)进而规避监管问责,内部绩效考核逼迫等等诸多原因,所以猫和老鼠的游戏持续在进行。而恰恰不良率,是当下最敏感的一个数据,也是相对具有“调节”空间的一个数据。以下简述几种常见隐藏不良的方式。
借新还旧和展期
目前常见的方式是多次展期和借新还旧。“时间换空间”是信贷管理人士都明白一条不良率控制思路。在经济下行周期,管坏账犹如管一个ICU病房,心里很清楚很多病人只要氧气管一拔肯定会死,氧气管就好比是续贷,给多少重危病人接氧气管能直接决定当期暴露多少不良,大家都在面临一个平衡问题。通常做法是给还本付息均无力的贷款客户以续贷“利息本金化”的解决方案,即续贷出原贷款额度的110%,其中多放的10%贷款,是让对方足以支付未来一年的利息,保下这笔贷款在未来一年都不会跌入不良。但是这样的常规操作在普惠和小微贷款领域就会失灵,毕竟客户都不愿意配合了或者甚至都联系不到了,还没有多少大胆的银行敢自己操作。另外就是商业银行明知借款人可能无法偿还贷款本息,仍多次为其办理展期,隐藏不良贷款总额。可能近期针对普惠小微企业推出的无还本续贷,很多行都会把政策歪用到这里,但核心难点还是妾有情郎无意,都想着用无还本续贷给小微不良续命了,客户不配合也没辙。
非洁净出表
在批量处置不良信贷资产时,商业银行或将采取投资回购、零价格转让、签订抽屉协议、私下承诺远期回购、新增授信承接、利用理财资金对接不良资产收益权等方式进行“虚假转让”,或以受托清收的名义管理转出后的不良资产,实质风险并未真实转移。目前较多的是银行找AMC当通道的基本手法。当用普通手法腾挪后不良率仍较高时,他们会和某些本身有着正常的不良资产处置合作关系的AMC谈代持业务。银行打包一批不良资产,AMC作为受让方代持,暗中约定一定期限后银行履行回购,但这种方法风险很大,也是监管严查的范围。AMC也不是白干的,银行要付费但不会直接给付这样一笔费用,而是将其巧妙安排在定价机制中。通常的做法是银行买回资产的价格要高于卖出资产的价格,当中形成的差价即为AMC作为通道的获利。但这样的价格安排不够隐蔽,是监管核心检查重灾区。更巧妙的做法是在与通道方AMC进行其他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时,有意将资产以更低折扣卖出,以此补偿对方。这么操作其实也是市场规律了,但是因为资产都在下行空间,通常对于银行和AMC的合作关系有了更高的要求,做一笔生意有亏有赢,大家长期合作才是共赢。
该拖就拖大法
不及时调整贷款五级分类。部分农商行对贷款本息逾期或已提起诉讼的贷款仍计为正常或关注类,少计提拨备、虚增银行资产、隐藏不良贷款,掩盖内部风险。在五级分类里寻找空间。由于贷款逾期90天才会被硬性规定计入不良贷款,因此“用足这90天,只要能放‘关注类’就放‘关注类’”。即当贷款客户欠息即将满三个月时,会要求支行长负责盯客户“无论如何先还上一个月的欠息”,即促使逾期期限从即将满90天缩短到60天,而贷款的本金偿还则可通过借新还旧予以拖延,以此保住这笔贷款不至迁徙入“后三类”。
写在最后,2023年全年,国家监管机构共对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各分支机构)开出超2400张罚单,罚没总金额超27亿元,其中因信贷业务违规的罚单超千张。而在信贷违规中不良操作违规隐藏数据也正逐步成为监管处罚的“重灾区”。监管不是没考虑到经济下行和不良压力大,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5号文就明确提出依法合规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也逐步放开了地方性AMC批量出表的限制。所以藏只是一时,合理合法的处置出清才是出路。
在此也欢迎各位伙伴们加入不良处置讨论,这里有银行、不良处置方、数据服务商,有一手信息和专业的处置意见。想要买卖法拍房或者有意进入这个行业的欢迎加入。(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