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但是,平等条约咱可得认

青山翠影流芳 2024-12-31 13:57:54

1991年的北极,寒风如刀,冰雪封山。

高登义站在挪威科考船的甲板上,裹紧了厚重的防寒服,仍然感到刺骨的寒冷。

他望着眼前茫茫的冰原,心中却涌动着一股暖流——那是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

此次北极之行,表面上他是受邀参与四国联合科考,但高登义心中始终埋藏着一个更深层的目标:为中国在北极的科研找到立足之地。

此刻,高登义的心情如同这北极的天气般复杂。

中国在南极的科考事业已初见成效,长城站、中山站的建立,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大陆。

然而,在北极,中国却始终被挡在门外。

“北极八霸”环伺,这片区域的科研准入门槛高得令人望而却步。

高登义深知,没有自己的科考站,中国的北极研究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思绪翻涌间,高登义的目光落在了手中的一本《北极指南》。

这本由卑尔根大学叶新教授赠送的小册子,原本只是他旅途中的消遣读物。

然而,就在他随意翻阅到第三章时,一行文字让他心跳骤然加速——用英文和挪威语写成的《斯瓦尔巴条约》原文。

更令他震惊的是,缔约国名单中赫然出现了“中国”的名字!

高登义反复确认,甚至怀疑自己看错了。

他快步走到叶新教授面前,指着条约内容激动地问道:“叶教授,这…这是真的吗?中国也是缔约国?”叶新教授推了推眼镜,平静地回答:“当然是真的,高教授,这有什么问题吗?”

高登义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激动的心情。

他知道,自己偶然发现的这个秘密,将彻底改变中国北极科考的命运!

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出入斯瓦尔巴群岛,无需签证,更可以在那里建立科考站、进行科研活动,甚至…开矿!

那一刻,高登义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照亮了中国北极科考的未来。

他仿佛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北极的冰雪之上,中国科学家在自己的科考站里进行研究,为人类认识和探索北极做出贡献。

然而,喜悦过后,高登义也意识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如何利用这个尘封了近70年的条约,如何应对“北极八霸”的潜在阻挠,都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难题。

回到国内,高登义立即将这一发现汇报给中科院。

消息迅速传到高层,引起了极大的重视。

“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中,专门增加了“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科学建站调查研究”的子课题。

消息传出后,国际社会反应不一。

“北极八霸”中的一些国家对此表示关切,甚至质疑中国在北极的权益。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沉着应对,积极开展外交斡旋,并坚持维护自身在《斯瓦尔巴条约》下的合法权益。

2004年7月28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正式落成。

那一刻,高登义百感交集,他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想起当年北洋政府在风雨飘摇之际签署条约的场景。

他们或许不曾预料,这个举动会在几十年后对中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这正如17世纪葡萄牙与英国签订的《梅休因条约》,看似不平等的贸易协定,却在客观上推动了葡萄牙的经济发展。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总是在不经意间留下伏笔,并在未来某个时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出来。

中国在北极的科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从高登义的偶然发现,到黄河站的最终建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但这更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毅力,以及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

黄河站的建立,不仅是中国北极科考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成功案例。

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历史,也要放眼未来;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也要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在未来的北极舞台上,中国的声音必将越来越响亮。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