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就写了两句诗,却火了近1000年,为求人办事必吟之句

飞兰说情感故事 2024-11-01 04:37:54

古诗词也可以很有趣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唐代诗人,骑马仗剑,过三山临五岳,动不动就隐居不出,看似澹泊世俗,实则人情最精。

在唐诗中,“送别诗”占据大量比例,比如耳熟能详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还有为了求官而作的“干谒诗”,更是唐人的必备技能,孟浩然为了求张九龄为自己荐官,就写了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实际上,就连王维、杜甫也都写过这样的诗,更别说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李白了。

唐亡前后,天下割据,儒家学说呈崩塌之势,这段时期的文人墨客相对比较自我,因为他们要明哲保身。各方诸侯不似君王,喜怒无常,这就引得依附之人不得不媚上,如此才能安身立命。

吴越王钱鏐占据江南后,大和尚贯休曾去投奔,写了一首《献钱尚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钱鏐觉得他这个马屁拍得不够响,非得让他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

另外,晚唐诗人高蟾目睹破碎和河山,满怀悲郁地写下了: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可是到了韦庄笔下,这种悲痛就变成了: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儒家学说礼崩乐坏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君主情”的淡漠,韦庄入京求仕时,正好赶上黄巢兵乱,因此他写了那首绝唱千古的《秦妇吟》,来讽刺当朝权贵和藩镇诸王。后来,朱温权盛,宦官废昭宗后,韦庄就前往蜀中投奔了节度使王建。

朱温篡唐后,韦庄泪劝王建三天,希望他自立为帝,同时也定下家训,不准儿孙再诵《秦妇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无论在哪个朝代,裙带关系必然是有的。

陈桥驿兵变后,赵匡胤称帝,不久灭后蜀、南唐,天下再次一统。然宋人和唐人行事作风大为不同,唐人重情,宋人讲理,凡事必然得较个真儿。

基于这种大环境,两宋政坛、文坛派系之争,成了家常便饭,对于个体而言,自然要选边站队,拉拢亲随。

最典型的就是王安石变法和保守派的对冲。

原本,王安石和保守派的司马光、欧阳修等人,都是极要好的朋友,可一旦触及到派系门别,手段就层出不穷,恨不得一板砖将对方拍死。

比如苏东坡,就成了两派之争的牺牲品。

当初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入京赶考时,投靠的就是欧阳修,因此两兄弟双双得中进士。可苏洵与王安石不和,尤其王安石变法伊始,苏辙还屡次上书反对,也因此被贬了官。

后来,苏东坡也不得不反对新法,所以身陷“乌台诗案”,差点就被处死。

北宋的朝局很有趣,范仲淹主张变法时,欧阳修、富弼、韩琦等人鼎力支持,觉得北宋再不改革就完蛋了。

可是到了王安石变法,包括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在内的“进取派”,又纷纷倒戈,甚至不惜死谏。

为什么?真的是变法误国吗?恐怕不见得。

根本原因就是范仲淹主张推行新政时,是仁宗当朝,王安石变法时,是神宗为帝。一朝天子一朝臣。

因此神宗驾崩后,哲宗又开始主张革新,并开始对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进行清算。

人,终归是复杂的生物体。

后来苏东坡与王安石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也是因为看透了这一切。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诗和故事,则和范仲淹有关。

公元1049年,范仲淹因庆历新政失败后,外放出朝,几经沉浮后,改为杭州知州。此时的他,已经61岁,步入人生暮年。

拼搏了大半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因此范仲淹出资购买了千亩良田,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同时,范仲淹还为治下官员纷纷写了荐表,希望朝廷能加以重用。毫无疑问,这种安排必然存在“人情世故”。

然而范仲淹有一个门生叫苏麟,时任杭州属县巡检,芝麻大的官,费力不讨好,而且还很辛苦。

但范仲淹荐官时,因苏麟在外地,就把他给忘了,所以苏麟就不乐意了。

但是,要官这种话还不能跟老师明说,老师都到了致仕之龄,帮是人情,不帮也是本分。

左思右想后,苏麟决定给范仲淹承诗,以老师的学问,必然是一看就懂,因此苏麟就写下了《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这一联诗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水靠楼台,定是先见月影,向阳花木,总是先迎春意。

因此范仲淹读罢这两句诗,就为苏麟写了荐表,很快苏麟就得到了升迁。

值得一说的是,苏麟这两句诗是他仅存的诗作,随着见著见史,“近水楼台”也成了后世求人办事时的经典成语,火了近1000年。

阅读更多经典古诗词:

2 阅读:790
评论列表

飞兰说情感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