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槐:离婚后照顾智障儿子12年,再婚娶王筠为妻,如今苦尽甘来

墨渡有熊心 2024-12-05 09:13:12

1996年,一个冬日的下午,王诗槐推着轮椅,带着12岁的儿子海平缓缓穿过安徽合肥的一条老街。

海平安静地坐在轮椅上,眼神茫然,偶尔会发出一两声含糊不清的音节。

这是王诗槐每天的生活——照顾这个因幼年高烧导致智力障碍的孩子,他已经坚持了12年。

然而,这一天的寻医之路却意外地将他拉回了过去。

在街角的一家药店门口,他意外地遇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她正在询问药剂师,抬头的一瞬间,两人四目相对,空气似乎停滞了片刻。

这是王筠,那个他以为早已与自己的人生平行而不再相交的初恋情人。

曾经因为家庭阻力分开的两个人,他们是否还能跨越过去的遗憾,重新开始?

高中时光的青梅竹马

进入高中后的王诗槐,身材高大、颜值在线,加上那一手好吉他,简直是校园里的焦点人物。

每当学校举办文艺晚会,他总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自信演唱的少年。

比赛后的班级聚会,王诗槐的周围总是围满了人,尤其是女生们,她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和他交谈。

然而,王诗槐对这些并不太放在心上,他的回应礼貌而有距离,从不过多停留。

然而,在这样的光环下,王诗槐的注意力却始终被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女孩所吸引。

王筠,一个性格内向,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女孩。

她的长相虽不出众,但有种说不出的清新脱俗,那种难以触及的纯净,让她在众多同学中独树一帜。

一天下课后,王诗槐带着作业本走到她座位旁,用一种很自然的语气说自己有些地方不太懂,想请她解释。

王筠抬起头,仔细听了他的问题,然后耐心地一步步给他讲解。

她说话的语速不快,条理清晰,讲到最后还随手在草稿纸上写了几步推导过程。

王诗槐边听边点头,眼神专注,接过纸的时候轻轻说了声谢谢。

这样的情景后来变得越来越频繁。

每次有什么难题,王诗槐总是第一时间去找王筠“请教”,而她似乎也乐于回答。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他们从未越界表露什么,只是在学业和日常的交流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

高考的风雨考验

两人高中毕业后,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

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也意味着无数竞争者同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高考的难度和录取率的低下让每个人都感到压力倍增,王诗槐和王筠也投入到了紧张的备考中。

每天清晨,王诗槐总是早早来到复习室,摊开厚厚的书本,开始一天的学习。

他的戏剧理论复习需要大量记忆,除此之外,还得兼顾文化课的综合训练。

他经常拿着一摞复习资料,一边背诵戏剧理论,一边用空闲时间练习普通话和舞台表演的基本功。

另一边,王筠的复习更加条理分明。她在书桌上堆满了经济学的参考书和资料,逐一攻克复杂的公式和案例分析。

高考当天,考场外挤满了考生和家长。

成绩公布的那一天,王诗槐和王筠都通过了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王诗槐的名字出现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名单中,他的表演才能终于得到了专业的认可。

而王筠则被一所重点大学的经济专业录取。

爱情的挑战与分离

大学毕业前夕,王诗槐和王筠都忙于各自的毕业论文和实习,但在忙碌之余,他们开始认真考虑未来的生活。

他们约定,在毕业之前向家人坦白恋爱关系,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祝福和支持。

某个周末,王筠回到了家中,趁着一家人闲聊的机会,开口提到了王诗槐。

她试着描述他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对事业的热忱和为人处世的真诚,想让父母对他有一个好印象。

然而,父母的第一反应是问他的职业和前景。

当听到王诗槐选择的是戏剧行业时,他们立刻表现出不满。

母亲认为戏剧工作不够稳定,难以给家庭提供保障,而父亲则更加直接地指出,这样的职业没有实际意义,不适合作为女儿的终身依靠。

面对父母的反对,王筠试图解释王诗槐的决心和潜力。

她举例说,虽然戏剧行业看似不容易,但王诗槐已经在学校里表现出了极大的潜质,未来肯定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她还提到他的人品和踏实的态度,希望父母能多给些信任。

然而,父母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复强调家庭生活需要稳定的经济支持,而戏剧行业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王诗槐也回到了老家,与父母坦白了他与王筠的感情。

他的父母起初对这段感情持中立态度,并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

可当他们得知王筠父母的强烈反对后,开始有些犹豫。

他们担心如果两家关系无法缓和,会给孩子的未来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筠多次与父母沟通,每次都试图软化他们的态度。

但无论她说得多么恳切,父母都坚持认为,这段感情不值得冒险。

他们甚至明确表示,如果王筠执意坚持,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王筠不愿看到父母和自己之间因为感情问题而产生更大的隔阂,只能暂时沉默。

在多次尝试无果后,两人感到前路越来越艰难。

一次通话中,王筠的语气显得无比疲惫,而王诗槐也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

两人商量后决定再见一面,这次见面并没有过多的话语,更多的是沉默与无奈。

最终,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选择分手。

逆境中的独自挑重担

分手后,王诗槐投入了剧团的工作。

每天的排练、演出让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剧团里,他与张晓明渐渐熟悉起来。

张晓明是一个同样热爱舞台的演员,性格开朗大方,工作中与王诗槐配合默契。

一次剧团的庆功宴上,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张晓明主动找王诗槐聊天。

他们从戏剧聊到生活,再到未来的规划。

那一晚,王诗槐感受到久违的轻松。

几个月后,他们的关系更加稳定,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一年,他们迎来了儿子王海平的出生。

海平出生时健康可爱,小小的家里增添了无尽的喜悦。

张晓明辞去了部分演出工作,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而王诗槐则努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一天深夜,王海平突然高烧不退,全身抽搐不止,情况危急。

夫妻俩匆忙将孩子送往医院,医生连夜抢救,虽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却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高热引发的大脑损伤已经无法逆转,王海平被诊断为智力障碍。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夫妻俩在医院外的长椅上沉默不语。

回到家后,张晓明逐渐变得心事重重,而王诗槐则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想尽办法安抚妻子。

长时间的高压生活让张晓明越来越疲惫。面对孩子不断复发的病情和日常生活的琐碎,她变得更加沉默,有时甚至会独自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说话。

一次深夜,王诗槐加班回家时,发现桌上留了一封信,张晓明已经离开了。

张晓明的离开让王诗槐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他独自挑起了抚养儿子的重担,从喂饭到洗澡,再到陪孩子去医院复诊,一切都需要亲力亲为。

他开始学着给海平剪指甲,耐心教他发出简单的声音,甚至在剧团工作之余接一些零工来补贴家用。

重逢与重燃旧情

1996年,王诗槐带着年幼的儿子海平回到安徽合肥,寻求更好的治疗机会。

在一个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街巷里,他意外地遇见了王筠。

两人多年未见,却都能一眼认出彼此。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午后,王诗槐正带着海平从诊所出来,推开门时,正好和迎面走来的王筠撞了个正着。

两人停下脚步,彼此愣了一下。王筠率先开口,简单问了几句他的近况。

当她低头看到王诗槐牵着的孩子,便关切地问起孩子的情况。

王诗槐简单讲述了海平的病情,语气平静却不失责任感。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偶尔约在街边的小店见面,一起聊聊过去这些年的经历。

王筠告诉他,她曾有过一段婚姻,但因为性格不合,没能维持下去。

王诗槐则讲起了自己这些年独自抚养孩子的经历,生活的艰辛中带着些许苦涩。

他们之间没有刻意回避过去的事情,而是自然地聊到当年的分手和各自的生活轨迹。

1997年,王诗槐和王筠在上海正式结婚。

婚礼并不奢华,但布置得很温馨,只有最亲近的亲友见证了这一刻。

婚后,王筠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海平的责任。每次海平发病时,王筠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将孩子紧紧抱住,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平稳情绪。

日子一天天过去,家庭的氛围越来越温馨。

几年后,王筠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

她取名为海琳,名字里带着一份对家庭幸福的期望。

海琳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笑声,海平也开始慢慢适应妹妹的存在。

转眼间,27年过去了,王诗槐和王筠的生活依然平稳而幸福。

海平虽然依旧需要照顾,但在他们的悉心陪伴下,已经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情感。

女儿海琳也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参考资料:

[1]晓梦,郭慧.王诗槐我已离不开表演[J].当代电视,2000(2):16-17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