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个冬日的下午,王诗槐推着轮椅,带着12岁的儿子海平缓缓穿过安徽合肥的一条老街。
海平安静地坐在轮椅上,眼神茫然,偶尔会发出一两声含糊不清的音节。
这是王诗槐每天的生活——照顾这个因幼年高烧导致智力障碍的孩子,他已经坚持了12年。
然而,这一天的寻医之路却意外地将他拉回了过去。

在街角的一家药店门口,他意外地遇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她正在询问药剂师,抬头的一瞬间,两人四目相对,空气似乎停滞了片刻。
这是王筠,那个他以为早已与自己的人生平行而不再相交的初恋情人。
曾经因为家庭阻力分开的两个人,他们是否还能跨越过去的遗憾,重新开始?

进入高中后的王诗槐,身材高大、颜值在线,加上那一手好吉他,简直是校园里的焦点人物。
每当学校举办文艺晚会,他总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自信演唱的少年。
比赛后的班级聚会,王诗槐的周围总是围满了人,尤其是女生们,她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和他交谈。
然而,王诗槐对这些并不太放在心上,他的回应礼貌而有距离,从不过多停留。

然而,在这样的光环下,王诗槐的注意力却始终被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女孩所吸引。
王筠,一个性格内向,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女孩。
她的长相虽不出众,但有种说不出的清新脱俗,那种难以触及的纯净,让她在众多同学中独树一帜。

一天下课后,王诗槐带着作业本走到她座位旁,用一种很自然的语气说自己有些地方不太懂,想请她解释。
王筠抬起头,仔细听了他的问题,然后耐心地一步步给他讲解。
她说话的语速不快,条理清晰,讲到最后还随手在草稿纸上写了几步推导过程。
王诗槐边听边点头,眼神专注,接过纸的时候轻轻说了声谢谢。

这样的情景后来变得越来越频繁。
每次有什么难题,王诗槐总是第一时间去找王筠“请教”,而她似乎也乐于回答。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他们从未越界表露什么,只是在学业和日常的交流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

两人高中毕业后,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
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也意味着无数竞争者同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高考的难度和录取率的低下让每个人都感到压力倍增,王诗槐和王筠也投入到了紧张的备考中。

每天清晨,王诗槐总是早早来到复习室,摊开厚厚的书本,开始一天的学习。
他的戏剧理论复习需要大量记忆,除此之外,还得兼顾文化课的综合训练。
他经常拿着一摞复习资料,一边背诵戏剧理论,一边用空闲时间练习普通话和舞台表演的基本功。
另一边,王筠的复习更加条理分明。她在书桌上堆满了经济学的参考书和资料,逐一攻克复杂的公式和案例分析。

高考当天,考场外挤满了考生和家长。
成绩公布的那一天,王诗槐和王筠都通过了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王诗槐的名字出现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名单中,他的表演才能终于得到了专业的认可。
而王筠则被一所重点大学的经济专业录取。

大学毕业前夕,王诗槐和王筠都忙于各自的毕业论文和实习,但在忙碌之余,他们开始认真考虑未来的生活。
他们约定,在毕业之前向家人坦白恋爱关系,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祝福和支持。
某个周末,王筠回到了家中,趁着一家人闲聊的机会,开口提到了王诗槐。
她试着描述他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对事业的热忱和为人处世的真诚,想让父母对他有一个好印象。

然而,父母的第一反应是问他的职业和前景。
当听到王诗槐选择的是戏剧行业时,他们立刻表现出不满。
母亲认为戏剧工作不够稳定,难以给家庭提供保障,而父亲则更加直接地指出,这样的职业没有实际意义,不适合作为女儿的终身依靠。

面对父母的反对,王筠试图解释王诗槐的决心和潜力。
她举例说,虽然戏剧行业看似不容易,但王诗槐已经在学校里表现出了极大的潜质,未来肯定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她还提到他的人品和踏实的态度,希望父母能多给些信任。
然而,父母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复强调家庭生活需要稳定的经济支持,而戏剧行业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王诗槐也回到了老家,与父母坦白了他与王筠的感情。
他的父母起初对这段感情持中立态度,并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
可当他们得知王筠父母的强烈反对后,开始有些犹豫。
他们担心如果两家关系无法缓和,会给孩子的未来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筠多次与父母沟通,每次都试图软化他们的态度。
但无论她说得多么恳切,父母都坚持认为,这段感情不值得冒险。
他们甚至明确表示,如果王筠执意坚持,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王筠不愿看到父母和自己之间因为感情问题而产生更大的隔阂,只能暂时沉默。

在多次尝试无果后,两人感到前路越来越艰难。
一次通话中,王筠的语气显得无比疲惫,而王诗槐也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
两人商量后决定再见一面,这次见面并没有过多的话语,更多的是沉默与无奈。
最终,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选择分手。

分手后,王诗槐投入了剧团的工作。
每天的排练、演出让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剧团里,他与张晓明渐渐熟悉起来。
张晓明是一个同样热爱舞台的演员,性格开朗大方,工作中与王诗槐配合默契。

一次剧团的庆功宴上,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张晓明主动找王诗槐聊天。
他们从戏剧聊到生活,再到未来的规划。
那一晚,王诗槐感受到久违的轻松。
几个月后,他们的关系更加稳定,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一年,他们迎来了儿子王海平的出生。
海平出生时健康可爱,小小的家里增添了无尽的喜悦。
张晓明辞去了部分演出工作,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而王诗槐则努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一天深夜,王海平突然高烧不退,全身抽搐不止,情况危急。
夫妻俩匆忙将孩子送往医院,医生连夜抢救,虽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却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高热引发的大脑损伤已经无法逆转,王海平被诊断为智力障碍。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夫妻俩在医院外的长椅上沉默不语。
回到家后,张晓明逐渐变得心事重重,而王诗槐则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想尽办法安抚妻子。
长时间的高压生活让张晓明越来越疲惫。面对孩子不断复发的病情和日常生活的琐碎,她变得更加沉默,有时甚至会独自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说话。
一次深夜,王诗槐加班回家时,发现桌上留了一封信,张晓明已经离开了。

张晓明的离开让王诗槐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他独自挑起了抚养儿子的重担,从喂饭到洗澡,再到陪孩子去医院复诊,一切都需要亲力亲为。
他开始学着给海平剪指甲,耐心教他发出简单的声音,甚至在剧团工作之余接一些零工来补贴家用。

1996年,王诗槐带着年幼的儿子海平回到安徽合肥,寻求更好的治疗机会。
在一个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街巷里,他意外地遇见了王筠。
两人多年未见,却都能一眼认出彼此。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午后,王诗槐正带着海平从诊所出来,推开门时,正好和迎面走来的王筠撞了个正着。

两人停下脚步,彼此愣了一下。王筠率先开口,简单问了几句他的近况。
当她低头看到王诗槐牵着的孩子,便关切地问起孩子的情况。
王诗槐简单讲述了海平的病情,语气平静却不失责任感。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偶尔约在街边的小店见面,一起聊聊过去这些年的经历。
王筠告诉他,她曾有过一段婚姻,但因为性格不合,没能维持下去。
王诗槐则讲起了自己这些年独自抚养孩子的经历,生活的艰辛中带着些许苦涩。
他们之间没有刻意回避过去的事情,而是自然地聊到当年的分手和各自的生活轨迹。

1997年,王诗槐和王筠在上海正式结婚。
婚礼并不奢华,但布置得很温馨,只有最亲近的亲友见证了这一刻。
婚后,王筠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海平的责任。每次海平发病时,王筠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将孩子紧紧抱住,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平稳情绪。

日子一天天过去,家庭的氛围越来越温馨。
几年后,王筠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
她取名为海琳,名字里带着一份对家庭幸福的期望。
海琳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笑声,海平也开始慢慢适应妹妹的存在。

转眼间,27年过去了,王诗槐和王筠的生活依然平稳而幸福。
海平虽然依旧需要照顾,但在他们的悉心陪伴下,已经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情感。
女儿海琳也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参考资料:
[1]晓梦,郭慧.王诗槐我已离不开表演[J].当代电视,2000(2):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