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解放军正在加紧跨海投送演练,尤其是模拟民用滚装船队的登陆作战成为重点。据环球网的报道,日本《读卖新闻》针对卫星照片研判,解放军正在某训练设施内通过模拟民用滚装船的直接登陆作业,模拟两栖部队开展跨海投送演练。
据美国“海军新闻”网站报道,最新流出的卫星照片显示,在我国华南的广船国际造船厂内,突然发现了多型特种驳船。这些驳船长度不一,且配备有桩腿与转接栈桥。美军认为上述特种驳船旨在当将重装备从滚装船或登陆舰艇上卸载至岸边,实现一步上岸的作战。类似二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所修建的人工港,不过要比以往更先进。
公开资料显示,在诺曼底登陆战役期间,盟军修建的“桑树A”与“桑树B”两处人工港,在保障部队和物资顺利登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桑树”人工港由内防波堤、外防波堤、通向岸边的浮动舟桥和数个浮动码头组成。其中舟桥与浮动码头最为紧要,前者设置有多条,最长达800米,可随潮水涨落、供吃水浅的船只、坦克登陆舰和登陆艇向岸上卸载物资。
“桑树B”人工港长70米、宽30米、由钢浮箱构成,固定在打到海底的桩上,可在桩间上下浮动。此外,该码头还装有倾斜跳板,登陆舰可用艇舷直接停靠,当登陆艇放下跳板后,车辆便可通过舟桥通道直接开至海滩上。美军负责修建的“桑树A”很快被风暴摧毁,以此使得卸载重任,便落到了由英军建造的“桑树B”人工港头上。幸运的是,“桑树B”受到了海底礁石的保护,因此损失较小。
(诺曼底登陆战役期间的“桑树”人工港)
“桑树”人工港为诺曼底登陆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实不论是诺曼底人工港,还是上述多型驳船,都在围绕着无码头卸载保障能力做文章。在遂行两栖登陆作战任务时,被敌方控制的港口码头设施,就成为了最重要的物资装备转运枢纽。
这是因为港口有现成的码头可以利用,加上港内良好的船舶航行条件,所以非常有利于物资装备卸载作业。加之港口周边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以此便于物资运输与装备行进。不
过考虑到台岛若干港口在开战之初,就会成为我军的重点打击目标,从而使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上台军在放弃港口之前,绝不会轻易让其为我所用,故而还会对港口码头设施进行人为破坏。
台军可能在港内航道及港池水中设置水雷、沉船等障碍物,以此阻止我军对港口功能的发挥利用。在对夺占的港口无法使用,亦或恢复港口所需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以及最佳的登陆地点缺乏港口时,实施岸滩登陆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在此场景下,便需要无码头卸载装备的助力。
大型民用滚装船被视为是运输装备物资、投送作战人员的最理想船型之一。但考虑到现有滚装船大多采用艉直跳板,进而使得其对港口码头的要求较高,需要在专用的斜坡式码头上进行靠泊装卸,所以此时还得要借助无码头卸载装备。
位于广船国际造船内的这些特种驳船,主要由两种构成,位于船厂北部的一艘,应为自航式平板驳船,长约108米,至于携载的转接栈桥,长度则在133米左右。位于南部的另一艘,在外观上与民用自升式海上作业平台很像,在任务定位上趋向于浮动码头,长约128米。
按照《海军新闻》网站称,自升式海上作业平台安装有升降式桩腿,用于支撑上部船体重量,以及承受风、浪、流等环境载荷,确保不会因自身原因,对物资装备卸载作业产生影响。特种驳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相对较高,即使海况有所变化,也能显著减少对登陆作业的干扰。
根据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相关CG图来看,自航式平板驳船主要有两种工作模式。在台岛西部海岸使用时,会率先冲至滩头,然后再向岸上与海上释放转接栈桥,以此联通另一型形似浮动码头的驳船与民用滚装船。在台岛东部海岸使用时,形似浮动码头的驳船不会投入使用,而是依靠自航式平板驳船,在岸摊与民用滚装船之间实现互通。形似浮动码头的驳船也能通过多艘拼接,从而形成一道浮桥。
由于台岛的海岸边有环岛公路,滚装船+特种驳船的登陆模式,可以让重装部队一步上岸,并利用环岛公路迅速机动突击,向纵深地域进发。
进行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民用滚装船是不可或缺的“登陆装备”之一。然而特种驳船的出现,大型民用滚装船可以摆脱固定港口的束缚,能够像登陆舰一样实施抢滩登陆,可以在未来的统一之战中发挥出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