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纽约时报》刊发文章,以略带惊讶的口吻,报道了中国动画电影《哪吒2》打破票房纪录的盛况。文章承认,这部取材于中国神话的国产动画,已超越好莱坞大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新的王者。这篇报道,虽力图保持客观中立,但字里行间,仍然透露出西方媒体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崛起,以及好莱坞在中国市场“失势”的复杂情绪,从标题便能窥见一二——《谁需要好莱坞?中国动画电影打破票房记录》
《哪吒2》横空出世,中国观众不再“仰望”好莱坞?
《纽约时报》的文章,开篇便以一句颇具象征意义的描述——“中国票房的新王者是一个可爱又丑陋、与怪物搏斗的恶魔小孩” ,点明了《哪吒2》在中国电影市场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文章承认,这部根据中国神话改编的动画电影,上映不到两周,就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票房收入突破10亿美元,这也是第一部非好莱坞电影公司制作的票房突破这一纪录的电影” 。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令长期以来占据中国电影市场主导地位的好莱坞感到震惊。文章认为,“突破困境的电影不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产电影”。这意味着,曾经“风靡一时”的好莱坞模式,已在中国市场“失去魔力”。
“中华文化展现独特魅力” ,官方媒体盛赞《哪吒2》
《纽约时报》的报道也注意到,中国媒体,对于《哪吒2》的成功,表达了庆祝和认可。《环球时报》评论称,“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前进,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官方报纸《中国日报》更是在评论文章中,将《哪吒2》视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的象征,并强调“《哪吒2》重拾了讲故事的魅力,证明没有人能比中国更好地讲述中国神话。”
中国媒体的高调赞扬,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哪吒2》文化意义。这不仅仅是一部票房大卖的商业电影,更被赋予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意义。《纽约时报》似乎也隐约感受到了这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不再依赖西方”,中国文化产业走向“自立”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也回顾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历史。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决定向好莱坞电影开放,推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但如今,中国电影产业,似乎已经羽翼丰满,具备了自立的能力。
正如《环球时报》前主编胡锡进所言,“中国人仰望并惊叹《功夫熊猫》等好莱坞动画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好莱坞“神话”,正在中国“褪色”。中国文化产业,正在走向真正的自立和自强。
“中国故事”赢得观众,“好莱坞模式”遭遇瓶颈
《纽约时报》试图将《哪吒2》的成功,部分归因于中国为刺激消费增加春节假期、电影票折扣、补贴等。但影评人认为,这些激励措施并不能完全解释《哪吒2》的成功。
《哪吒2》系列电影的受欢迎,是因为其改编了经典故事和人物,引起了年轻观众的共鸣。这一观点,或许更接近《哪吒2》成功的真相。中国观众,正在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能够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引发文化认同的国产电影。而好莱坞大片的套路化叙事、英雄主义的老旧模式,则越来越难以打动口味日渐挑剔的中国观众。
结语:文化自信驱动中国电影崛起,好莱坞“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虽然依然保持着西方媒体“审视”中国的视角,但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崛起的某种“五味杂陈”。从曾经的“仰望”好莱坞,到如今国产电影的票房反超,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哪吒2》的票房神话,绝非偶然,而是中国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中国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或许预示着,好莱坞“黄金时代”,正在逐渐一去不返。而未来的世界电影格局,或将迎来东方力量的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