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文化研究员、道学践行者、古科学博主逢周二、周四更新
在今天正式解经之前,讲个题外话。
我开始解读庄子,收到了一些抱道之士的反馈:
一些人没有办法回答出什么是明心见性,说明他就还没有经历过穷理尽性的过程。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懂一个事,就是能够将它讲清楚。
所以若是见过本真的自己,肯定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
许多人或许是第一次接触经书,在没认识它之前,多多少少带着一些神圣的滤镜去看待这些经典。
当你翻开它们之后,往往看到的却是“讲道理”。
是这样的,
不单是庄子的《南华经》,《道德经》、《金刚经》、还是六祖的《法宝坛经》,都是“穷理尽性”的
“穷理尽性”和“明心见性”是一个意思
01
我因缘际会从接触道学开始,就是立足在一个“真”字上。
因此,在阅读经书时,整个人都调动起来:过去的磨难、喜怒哀乐、小时候的一些心灵创伤等等,他们都出现了,然后又被抚平了。
只有发心基于一个“真”字上,才会得以让先贤的智慧灌顶而下,然后真宰自然涌现,自己主宰自己,成为“真人”。
而这,就是“真人”的真正意思。
比如道门隐宗,追求的不是得道升仙,而是这个“真”字。
这个过程,是净化身心(潜意识)的过程,在丹道角度来看,距离出现“阴神”已经不远了。
因为只有进入真人的境界,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更高能量层次智慧,然后会自然生出阴神,有一些前知前识的能力。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多数都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经历所有能够经历的一切,思考所有能够思考的疑问,然后就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时机,你就会遇见。
历史上的王阳明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九死一生从龙场悟道后,具备了前知前识的能力,剿匪不废一兵一卒。
也是从王阳明之后,儒家才有了一些心学秘本,不过修了心学的人,往往最后还是会入道修道。
身心质朴,知行合一,心与外通,就是上好的道之载器。
需要说明的是:知行合一不是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的意思,如果你是这么理解的,说明阅历还不够。
修丹道需要有缘、有学、有钱、有时间等等条件具备才能入手,但那是仙术。
践行道、修行道,倒不至于条件这么苛刻。
不过尽管如此,单是“穷理尽性”一个,便将大多数人拦住了,而且他们是不自知的,如《南华经》(庄子)一书开篇《逍遥游》说的那样:人是意识不到天空的蓝色并不是它原本的颜色,只是因为从小到大看到它是蓝色,就觉得天空就应该是蓝色的。
根本、压根没有这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只有意识到本真的自己,才能让自己身体的能量、思维上升到远超常人之外的境界。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为什么作家普遍比较长寿?
这个问题,别人可能无法回答,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要想把人物写活了、有血有肉,那就需要给他们注入灵魂、注入驱动。
那么,他就会很快去想一个问题:是什么驱动这个人前进?
然后他就会开始观察身边的人,而最终他得出的答案,全都是“外物”,从而观照自身。
我之所以说得这么确定以及这么详细,是因为在我最难熬的一段时间里,写过一本六十万字的小说。
我还有个作家的身份,也有自己的作品。
抖音认证的身份,就是我用那个作品认证的。
认证之后,也给我的视频内容尺度权限大了一点。而不像视频号、百家号、小红书一样,动不动就要审核不通过,直接封你的账号。
很多话都无法点破来说,因此创建了【修真界】,每周五更新畅所欲言的内容。
好!闲话不多说,那么开始这次解经。
02
结合前面《南华经·齐物论》说的内容:
先是南郭子隐几而坐,忘记了自己(实际上是忘记了“人籁”),身体的“真宰”涌现,忽然意识到了人籁、地籁、天籁的区别。
每个人身体里面都存在一个看不见的“真主宰”,只是平日里被人籁喧嚣所夺去了身体,天籁真宰隐而不现,进一步让人表现为与外界互相伤害(与物相任相),无法停止下来,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毋庸置疑,这就是绝大数人一生的写照!
那么应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南华真人、庄子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照之于天!
原文从“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到“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这一段大意还是“明理”,大意是说:
人的言论不是风发出来的声音(地籁)一样,每个说话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并不能作为是非对错的标准。
如此一来,他们真的有自己的观点见解吗?立足于哪里?
还是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见解,而是捡别人的口水、人云亦云呢?
他们以为自己的见解犹如刚破壳的小鸟一样新颖,事实上这是有主见吗?还是没有主见?
大道,是如何被隐藏起来进而有了真假?
真言,又是如何被掩盖起来而有是非?
大道,本是无处不在的,又是去了哪里?
真言,本是无处不可的,为什么说出来又不被认可?
大道,是被一家之见隐蔽了!
真言,是被华丽辞藻掩盖了!
所以,就产生儒、墨两家那样的是非争辩,他们均以对方肯定的给予否定,以对方否定的给予肯定。
去把对方认为错的视作对的,把对方认为对的视为错的,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身的情况(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你看,上面经书的内容,已经将这些“理”讲得非常清晰了,我不需要多讲,翻译出来就已经很清楚了。
不仅仅是当时的儒墨两家争鸣,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
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如此,人与书之间亦是如此。
不仅仅是人与书之间如此,你接触的每一个信息、每一个观点都是如此!
所以,世界上的一切观点,都不值得你去产生“是非观”、“对错观”。
哪有一成不变的铁律呢?
老子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倚。
今天看来对的,明天就错了呢?
今天看起来错的,明天就对了呢?
不用言说其他,诸位可观照自身:
往小的说:70后的绿军装、80后的喇叭裤、90后的非主流,曾经让他们迷恋追求的,如今变成了什么样了呢?
往大了说:从“一人超生全村结扎”、“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到现在“一个两个都是养,再来一个又何妨”。
言尽于此!
以上这些,就是“穷理”的过程。
再往下,则是《齐物论》中最精彩的部分,将“穷理尽性”演绎到极致:
原文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到“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这一段大意是在说: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没有不是“彼”方的,也没有不是“彼”方的(彼此)。
从彼方去看,则看不见此方,只有自己是此方才能知道自己。
所以说,彼方的对错出自于此方,此方也是如此,它的是非出自于彼方。
彼与此之间,是相互共生的。
由此可见,事物都是相生相灭,相灭相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就会有另一面被否定,有被否定的一面就有另一面被肯定(原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有“是”,就等于有“非”;存在“非”,就等于存在“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所以圣人不走是非对立的路子,而是观照事物的本身,这也就是顺应自然的道理(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以上这一段,我觉得是《齐物论》这一篇章中、也是这本经书中,“穷理”最精彩的部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
道生一点真炁,真炁生阴阳。
阴阳不是对立的,而是道的一体两面。
在易学术数中,“二”就是阴阳,从易学“象数理”中的“理”去看,阴阳就是事物的两面,也就是“彼”与“此”的关系。
佛家说的“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也是这个道理。
都是相通的。
在丹道的修行中,静坐让人的常意识抑制,潜意识就会出来。
此消彼长。
纯阳派,就是将自身的阴魄消尽,阳魂主宰,也是这个道理。
也正因如此,古代的高士从不站在人“人籁”(彼此的某一端)去看待万世外物,而是寄情山水之间;
也正因如此,当今顶端的那批人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进山冥想。
庄子将这个“二”,穷理回到了“一”,就是修行人在性功上的总纲。
之前我说儒者解道经将“一”视作“道”的诟病,这个“一”,并不等同于“道”,也是这个原因。
再往下,就以这个“一”,去进一步阐述“道”的世界观。
时间有限,今天的解经就到这里。
真心的建议诸位去我公众号“道友李三川”橱窗买一本庄子,边看原文边看我解经,有问题也可以在留言。
也欢迎加入【修真界】,每周五更新一篇深度与【古科学】长文,包括修行、古天文、古地理、古方子等稀缺内容,畅所欲言。
<完>
愿以道之视角
点破这片纷乱的时空
更多古科学研究、道学仙学作品或分享交流咨询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道友李三川”。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波力。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