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纪念馆——躲在闹市中的冷门博物馆

路边小石杜辉 2025-04-03 07:45:24

文/杜辉

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坐落于新街口北大街。原馆建于1954年,是在东城区徐悲鸿故居的基础上修建的。1966年被拆除,1973年新馆于新街口重建,1983年开放。2010年纪念馆闭馆扩建改造,2019年9月17重新对外开放。

翻修改造之前的老馆来过几次,地方不大,游客不多,显得非常冷清。场馆年代与风格原因略显昏暗阴郁。扩建改造后还是第一次去,硬件设施肯定是非常到位,宽敞明亮,楼上楼下电梯空调,参观体验是很舒适的。

纪念馆交通方便,地铁出站就是。免费参观,到门口领票就可直接进去参观。人流不大,设备新,体验感自然就不错。纪念馆分四层,一层介绍了徐悲鸿的个人经历,二层、三层是徐悲鸿的画作,四层则是主题画展。

大部分人只知道徐悲鸿画马好,其以画马出名。其实徐悲鸿西洋画、国画兼修,油画、水墨、素描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和不少的作品。老馆以前记得有一张群马奔腾的水墨画,这次去没有见到,不知道是不是拿出去展出了,感觉那幅画算徐画马的巅峰之作。

纪念馆展出的画作足够丰富,时间跨度从其开始学画到去世。所以除了能见到其中西兼修的不同画作与风格外,也可以看出他的艺术成长发展历程。比如画马、画人,年轻、中年、老年不同时期功力有深浅,风格、风韵、气质也有许多不同。其实我们看书、听歌、观影,演员、歌手、作家不同时期都有风格上的差异。如果顺着时间线去看,艺术风格变化的背后就是其人生成长的历程,其对人对事对艺术的理解、体悟的不同。

艺术作品静态单独看是一种感悟,如果和作者的人生关联动态的去看则又是另一种体悟。静态的是看一个点,看一个作品。动态的是看人,看这个人的艺术和成果。参观博物馆可以看到这人人生的全貌,也因此可以看到更多的内容,体悟更多的东西。

我是不懂艺术的,看作品只有直观的感觉,好恶都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但普通人欣赏的视角才更真切,当然行业的欣赏视角可以换来财富、名誉和社会地位,但普通大众的感觉则是这个人真实造诣的层次。展出的作品因其年代、阶段不同,有的画中有神,有的则感觉呆滞刻板,不是说这个人最后成就很高,一生就都是精品。反正艺术这东西,一个人一个看法,文无第一了。

四层是画院、美术机构提供的作品展出,有小朋友的也有成年人的,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值得看看。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说不定其中就有未来的大师、名家。

纪念馆深处闹市,但少人知晓,比较冷清。一是纪念馆终究是个人主题影响力有限,二是美术这事也是曲高和寡的雅好,不是谁都有兴趣欣赏。当然,有闲看看还是很不错的放松和体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