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抱歉,下句应该是“坐着不如倒着”。
前几年,心灵鸡汤讲励志、讲奋斗,最近这两年,现代人讲“躺平”。因此,今天我们就讲一讲睡觉和枕头的事。
事实上,吃好睡好,一直都是人生大事。
但是问题来了,古代人睡觉用玉枕、瓷枕,小户人家用石枕,这玩意睡觉能舒服吗?最重要的是,直到清朝末年,这个习惯还没有改。
“无题专业户”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诗中的“宓妃留枕魏王才”讲的是曹植与曹丕,还有曹丕媳妇三个人之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主要是围绕一个“玉枕”展开的。
官渡之战后,曹操攻入邺城,袁绍的儿子袁熙有个貌美如花的媳妇,叫甄宓,她当时为了侍奉婆婆,就留在了邺城。而率先攻入袁府的人是曹丕,他见甄宓漂亮,就想据为己有。
据野史说,当时曹操也对甄宓也有点想法,而且曹操确实有这个癖好,但碍于脸面,他还是将甄宓赐给了曹丕。
甄宓是上蔡令甄逸之女,身出名门,精通琴棋书画,很有才华,而曹植为“建安风骨”的领军人物,尤其多愁善感,因此见到甄宓以后,觉得她命苦,便也动了情。
曹丕登基后,因为郭皇后争宠,他就赐死了甄宓,曹植很伤心,但也不敢表现出来,因为曹丕一直想找机会杀他。有一天,曹丕把曹植从鄄城召了回来,亲手把甄宓生前枕过的玉枕送给了曹植,目的就是想恶心一下这个弟弟,他早就知道曹植喜欢甄宓。
回程的路上,曹植抱着玉枕,行至洛水旁就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洛神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这篇文章诞生了好多成语,把洛水女神宓妃夸得那叫一个花枝乱颤,而《洛神赋》原名为《感甄赋》,后来曹丕与甄宓生的儿子曹叡登基后,为了避免这事乱传,就把名字改了。
而且,据说“枕头”本为曹操原创,有一天曹操在军帐中夜读,累了后直接就躺在了榻上,下人见他这样梗着脖子睡觉不舒服,就搬来了一个木匣让他枕着。于是曹操问,这是什么?
下人一时也说不上来,就急中生智告诉曹操,这是“枕头”用的,后来就叫枕头了。
自然,这种说法缺乏依据,据考,枕头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用了,我国还出土过战国的“竹枕”。
而瓷枕的诞生则是在隋代,当时是作为陪葬的明器,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到了宋代,瓷枕开始盛行,自然睡着不舒服,所以又叫“警枕”。
既然睡着硌硌楞楞,那为何古人不卷件衣服,或者用棉麻填充个枕头睡呢?是他们智商不够用吗?或者真的能“高枕无忧”?
自然不是,古人连造纸术和印刷术都发明了,还差一个枕头,之所以古人坚持不换玉枕、瓷枕,其实是为女人着想的。
在古代,君王枕是用上等软玉镶框,以金丝为面制成,是高贵的象征。所以枕头在古代,往往能代表主人的身份,玉石虽硬,但面子不能丢,用制不能差。一些大户人家的女孩子出阁,枕头是必要的陪嫁。
这些大家闺秀未婚配前,往往会坐在榻上做女红,她们便把绢帛铺在枕头是刺绣,待出嫁前,必然也会绣一对鸳鸯枕面,并带到男方家里,有“结发”的寓意。
元稹在《莺莺传》中就曾写,红娘抱着枕头送给了崔莺莺与张生,“鸳鸯枕,翡翠衾,羞答答不肯把头抬,弓鞋凤头窄,云鬓坠金钗”,可以想象,莺莺和张生睡在鸳鸯枕上,心里是多么地美滋滋。
而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被赐给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为妻后,生了二心,与高僧辩机有染,其中高阳公主给辩机的定情信物,就有一只皇室专用的金宝神枕。
可见,枕头在古代不但可以枕着睡觉,还可以传情,比如甄宓的玉枕。
当然,古人不换枕头,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古代人都留长头发,男子还好,戴顶帽子,头发乱点也没关系,女子就不行。古代女子的发髻极为考究,有很多种,诸如灵蛇髻、飞天髻、螺髻、凤髻等,正所谓: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尤其女孩子嫁人后,没办法花太多时间来梳头,但还想美美地,避免失了体统,那晚上睡觉玉枕、瓷枕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发型不会乱。
试想,如果用现在的枕头滚一晚,齐腰的长发,早晨起来不乱蓬蓬才怪。
并且,瓷、玉之枕还有消暑的作用,为炎炎夏日之首选。另外,古人讲究站如松、坐如钟,身姿很重要,恰巧瓷玉之枕能让人保持身型完美,不至于睡睡觉,枕头就被骑到了腿下,左翻翻,右翻翻。
因此,古人宁可睡着难受,也从没想过要换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