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德里村探秘:一个村落,半部历史,父子进士,名门望族……

灌阳文化一探 2024-08-30 01:45:33

在广西灌阳县的东北部,湘桂交界之处,隐匿着一个名为水车镇的地方,宛如世外桃源,不为凡尘所扰。而在这幽静的镇上,又藏着一个古朴风雅的行政村——德里村,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更似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未了的故事,低语着过往的辉煌与悲欢。

德里村,由德里、景德、社头岭和钟家湾四个自然屯组成,人口虽不过二千二百,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显得卓尔不群。自水车镇街上迤逦东行,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约莫三公里后,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小江如碧绿的丝带,轻轻穿村而过,将其一分为二,江之左为景德屯,静谧安详;江之右则为德里屯,古朴中透着几分生机。

跨过那座连接两岸的小桥,便如同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正式踏入了德里屯的地界。行不数步,一座古朴的凉亭映入眼帘,亭名“会源亭”,砖瓦结构,四门各具特色,东西两门圆润如月,南北两门则为圆拱城门型,造型别具一格,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往昔的风雨与辉煌。

德里屯,蒋氏一族的栖息地,始祖德远公,原籍江苏常熟县猪屎巷芋苗塘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随军南下,屯至广西灌阳,定居开德里(即如今的德里屯),历经风雨,繁衍至今已24代,蔚然成一大村落。村中那座骑楼式的建筑,建于清末民初,造型独特,青砖黑瓦间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是村民休闲纳凉的绝佳场所。紧邻其旁的,是一座大礼堂,原为蒋氏祠堂,可惜在文革时期不幸被毁,如今只剩下一片空旷之地,荒草萋萋,不禁令人感叹岁月的无情与世事的无常。

漫步于德里村的街道上,新旧建筑交织在一起,仿佛时空在这里交错,让人恍若隔世。一些老房子已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住宅楼,而仍有一些老房子,尽管保存状况已不容乐观,却仍顽强地屹立着,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坚持。2019年,德里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无疑是对它悠久历史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褒奖。

村中的老房子,雕花的木窗依然精美绝伦,只是曾经的石板路已变得破烂不堪,幸得村民们用水泥重新整修了路面,使得行走不再那么艰难。然而,时光无情,一些老房子终究没能逃脱时间的侵蚀,变成了一堆瓦砾,而那些还有人居住的老房子,也大多破败不堪,急需修缮,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沧桑。

德里蒋氏之所以能在湘桂边境一带声名显赫,成为名门望族,是因为这里出过蒋作梅和蒋达这对“父子进士”,以及蒋士奇这样的灌阳大儒。他们的故事,如同德里村的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的明珠,照亮了这片土地,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蒋作梅,嘉庆丙辰恩科进士,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民国版《灌阳县志》中有他的传记,详细记载了他幼年的贫困生活。家境贫寒,连蜡烛都买不起,他的父亲只好命他白天去采树皮,入夜后点燃,以解决读书照明的问题。那微弱的火光,不仅照亮了他的书本,也照亮了他的心,磨炼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1794年中举,两年之后他更是考中了进士,成为了德里村的骄傲,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耀。

然而,中了进士的蒋作梅并没有立即入仕为官,而是选择回到桂林,先后在宣成书院和营道书院执教。宣成书院,桂林四大书院之一,是桂林最早的书院,蒋作梅在这里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七年之后,也就是1804年,他才就任南川知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南川,他率领民众修筑半河山路,解决了渝南黔北地区百姓的行路难问题。他还主持重修文庙、武庙,培修隆化书院,创设资助读书人赴省晋京应试的“宾兴会”,亲手编纂《南川县志》。他的种种举措,极大地改变了南川的社会风气,推动南川经济、文化上了新台阶。南川百姓在木凉镇漱玉岩下摩崖凿刻“德政坊”,以颂扬蒋作梅的业绩,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感激。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春夏,蒋作梅经成都入藏,任西藏粮员。然而,就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3月,西藏发生了一起斗殴杀人案件,凶手是一个喇嘛。蒋作梅坚持正义,不受贿赂,坚决要把凶手绳之以法,却遭到了堪布(僧官)和驻藏大臣文弼的联手陷害。最终,在同年5月,蒋作梅被文弼处死,他的冤死让西藏当地百姓痛心不已,纷纷为他立祠以示纪念。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姚门四杰”之一梅曾亮听闻此事,挥毫写成《蒋念亭家传》,抨击了清代官场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蒋作梅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的英年早逝,无疑给灌阳的文化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他留下的清廉名声和正直形象,却永远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当蒋作梅被冤杀的消息传回德里村时,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大儿子蒋达年仅5岁,小儿子蒋迈更是刚出生不久。然而,这两个年幼的孩子却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离世而沉沦,相反,他们在逆境中茁壮成长,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都成为了杰出的人才,为德里村乃至整个灌阳带来了更多的荣耀。

蒋迈,一位廪贡生,后官至郁林学正,他工诗善书法,尤其擅长用小楷抄写经史子集以及医卜星相书籍,数百部之多。他的书法深受赵董笔意影响,熟极而不滑,被誉为草书之妙品。而他的兄长蒋达,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中进士,点翰林,官至顺天府府丞,为四品京官,成为了德里村的又一位骄傲。

蒋达,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1841年)第三甲第83名进士,虽然殿试的排名并不高,但他在翰林院的表现却十分优秀。三年后散馆,他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这说明他的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此后,他先后担任了江南道监察御史、五城巡城御史、户科掌印给事中、顺天乡试同考官、奉天府丞兼奉天学政等职,官至正四品。在担任顺天乡试提调官期间,蒋达发现了有人舞弊,他进行了严厉的查处。然而,在搜证过程中,他犯了擅开龙门之罪,被贬出京。但幸运的是,半道上他又被皇上召还,被授予翰林院教习的职务。这一经历,无疑更加坚定了他为官清廉、正直无私的决心,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段传奇。

蒋达在取得功名后,积极选拔寒门之中的知名人士,不少人因此成为了高官名臣。他担任御史期间,正直的名声朝野皆知,他的奏章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他是一位十分豪爽的人,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这样的性格也让他赢得了众多人的尊敬和敬仰。

除了蒋作梅和蒋达这对父子进士外,德里村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蒋士奇。蒋士奇(1864—1947),字伯清,他自幼聪颖,读书勤奋。12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不少篇章能全文背诵。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3岁父故,16岁母亡,按清例在家“丁忧”,耽误了6年韶光。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30岁才参加乡试中举。大主考在他的考卷上朱批:“博大昌明”、“深宏肃括”。蒋中举后,被荐恭城县候补知县,但他对做官不感兴趣,坚辞不就,回本县受聘龙川书院掌教,栽培后学。

蒋士奇的才华和学识并没有因为他的选择而埋没,相反,他在教育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先后担任广西优级师范学校、广西第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讲席,为国家造就了大量的人才,诸如广西著名教育家李任仁、唐现之、蒋培英等皆出其门下。民国15年回灌阳老家,开办私塾,双双留美的何福照、何福煦两兄弟曾受蒋启蒙教育。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也为灌阳乃至广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走在德里村的街道上,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气息。他们的故事,如同德里村的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的明珠,照亮了这片土地,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斑驳的石板路,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沉醉其中。而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是否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和传奇呢?一切,都等待着有缘人去探寻……

漫步在德里村的街巷之间,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低语,讲述着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沧桑。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窥见往昔岁月的痕迹。那些老房子的雕花木窗,虽然已经斑驳,但依旧能感受到那份工艺的精湛与岁月的沉淀。

走进一座古老的宅院,院内古树参天,枝叶茂盛,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绿意。这里是蒋氏一族的故居,每一间房间都保留着当年的布局与陈设,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让人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古朴与典雅。

站在院中的天井旁,抬头仰望,只见天空如洗,几朵白云悠然飘过。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当年蒋作梅、蒋达父子在这里读书、议事的声音,那份对学问的执着与对家国的热爱,如今依然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走出宅院,沿着村中的小路继续前行。路旁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溪边是一片翠绿的竹林,竹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宛如一首悠扬的乐曲。

走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德里村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而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历史人物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也如同这溪水一般,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站在德里村的村口,回望这片充满历史与传奇的土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这里不仅是一个村落、更是一个精神的家园。那些历史人物们的故事与精神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以上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来信删)

0 阅读:5

灌阳文化一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