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电信诈骗的起源
缅甸北部(简称“缅北”),地处东南亚“金三角”一带,多山地与热带林区,与中国云南、老挝、泰国接壤,是一个族群交错、武装林立的复杂地带。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缅北地区经历了内战、毒品走私繁盛、军阀割据及政权动荡,形成了难以控制的非法经济环境。
在1960年代,缅甸政府刚刚成立不久,便遭遇多股少数民族武装势力的反叛或对抗。特别是在北部的克钦邦、果敢地区、佤邦等地,出现了由地方武装、军阀和外来势力扶持的半自治状态。这些地区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中央集权无法深入,地方军阀往往以种植鸦片、征收过路费或武力走私等方式筹集军费。
到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随着国际禁毒呼声高涨,但“金三角”的毒品产量仍在激增,特别是海洛因在国际黑市上需求量大,不少武装集团借此获得大笔资金,支撑其武器购置和地盘经营。缅甸政府多次尝试军事打击,但难以在崇山峻岭中建立稳固管控。于是,这些地区形成了某种“灰色政权”——名义上承认缅甸主权,实质上自成一统,乃至与周边国家边境产生错综复杂的黑市贸易。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散落于边境地带的部族,以及背后更大势力的指使者,始终在寻求新的非法经济渠道。随着19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缅边贸通道日益活跃,一批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或台湾地区的投资者、淘金者等也纷纷涌入缅北,在矿产开发、木材生意、甚至毒品转运、赌业等领域掘金,形成“外来资本+本地武装”共生的局面。
与此同时,缅甸内部政局也屡次更迭,军政府与反对派或民族武装之间时有激战,导致北部真正处于“法外之地”状态。地方武装要交“保护费”给各方,也要贿赂高层维持这种自治,非法经济也就更容易发展。
缅甸电信诈骗的发展
在1990年代末,随着手机与互联网服务在中国和东南亚的普及,普通人用电话或网络进行商务、社交正成为常态。这时,传统的“电话诈骗”雏形在中国内地等地已出现,如冒充熟人或公检法人员让对方打款等。由于国内执法部门加强打击,一些骗子团伙逐渐外逃或转移至法律环境更松散的地区,其中缅北就是主要选择之地。这里存在跨境犯罪网络基础,加之地形险要、武装庇护,只要肯付“买路钱”或“地盘费”,便能搭建起电话呼叫中心,对境外受害者开展大规模诈骗。
最初的几年,缅北电诈还算零星,大多是“临时呼叫点”或小规模“板房营”,主要针对中国内地进行所谓“猜猜我是谁”“我是领导/公安”的电话诈骗。随着移动网络延伸和国际VOIP技术成熟,骗子可随时更换电话号码归属地,不再受制于昂贵的跨境通话费。
约在2005年前后,一些更有实力的团伙看到了“专业化”的可能:租下整栋楼,在大山里或某城镇建起隐蔽基地,安装电脑和网络设备,招聘中文话务员日夜“轮班”,分工明确。一组负责收集公民信息,一组负责拨打,一组负责洗钱。这一时期,国内多地已出现老人被诈走毕生积蓄的社会新闻,而警方在循迹时却发现呼叫源头在缅北,跨境追捕难度极高。
2005—2010年是缅北电诈的“奠基期”,当地逐渐形成若干主要窝点,也有老挝北部或泰北一带与其勾连,但缅北规模最大且最疯狂。同期,网络赌博在此也风行一时,有些武装或地方首领亲自参与开设网络赌场,通过直播荷官等方式吸引中国内地赌客。有的犯罪集团看到了与电诈联动的空间:先以网络社交“引流”,再把对方诱至赌博网站进行“杀猪盘”,或结合电话骗术让对方到平台充值,然后再做手脚将资金骗走。
基于这种模式,缅北电诈迅速跳上新的台阶。团伙们甚至招揽了通晓编程、服务器管理的人才,制作更逼真的APP与界面,以此虚构所谓“投资理财项目”或“外汇/虚拟币交易平台”,骗取人们大量资金。那些年,缅北的“打工高薪”广告在中国一些地方流传,尤其在部分经济落后区域,不少青壮年听闻“月入数万”“低门槛”,便心动偷渡到缅北。有人确实知道是去做诈骗,但也有人并不明白真实内容,只要赚大钱就好。到达目的地后,才发现护照被收缴,通讯受控,必须每天打上百通诈骗电话或在网络上假扮“白富美”“成功人士”推销假项目,若业绩不达标就遭到体罚或关押。
2012年后,国内愈发严打电话诈骗,同时民众警惕性也稍有提高,但电诈手法升级:引入大数据技术、社交媒体养号、感情欺骗与“理财骗投”结合等,更加隐蔽和高效。有些统计显示,大约在2013—2015年这段时间,缅北电诈对中国内地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大幅上涨趋势。
缅甸电信诈骗的现状
近年来,缅甸电信诈骗活动进一步升级,并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国际上打击电诈的力度越来越大,缅北有些诈骗分子跑到妙瓦底等地继续从事诈骗活动。妙瓦底地区位于缅甸东部,与泰国接壤,其复杂的军事局势和各方势力的混战为电信诈骗提供了温床。
妙瓦底的电信诈骗基地大多藏在克伦军的地盘里,这些园区名义上由克伦军保护,但实际上园区内部大致分成了支持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两大阵营。克伦民族联盟成立于1947年,是一直对抗缅甸政府的组织,旗下主要有克伦民族解放军、民主克伦仁爱军、克伦民族国防军和克伦民族保卫组织等几支较大的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在妙瓦底地区为电信诈骗团伙提供保护,并从中获取利益。
据可靠消息,妙瓦底有超过40个电信诈骗园区,这些园区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诈骗活动,如区块链、虚拟货币、NFT、元宇宙和网络游戏充值等。诈骗团伙分工明确,技术部负责平台开发,客服部负责对外联络,财务部负责洗钱转账,安全部则负责监控员工与防止内外泄密。这些园区名义上都是现代化企业,但实际上却是“黑暗大楼”,内部有铁门隔离、保安全副武装,员工无处可逃。
在妙瓦底,诈骗团伙不仅从事电信诈骗活动,还涉及人口贩卖、偷盗稀土、宝石、玉石,猎杀动物等黑产活动。这些犯罪活动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威胁到其生命安全。
普通人应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针对缅甸电信诈骗问题以及中国国内可能出现的电诈行为,普通人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要时刻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避免在可疑网站上输入账号、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
提高警惕性:要保持对陌生电话、短信和邮件的警惕性,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言辞和承诺。特别是对于那些声称中奖、退款、贷款等涉及金钱利益的信息,更要谨慎对待。
了解常见的电诈手法:通过学习和了解常见的电诈手法和作案特点,可以更好地识别骗局并避免上当。例如,一些电诈团伙会冒充公检法机关、银行客服或亲友等身份进行诈骗,这些手法都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及时报警和举报: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遭遇了电诈行为,要立即报警并向相关部门举报。这有助于警方及时介入调查并采取措施打击电诈团伙。
加强国际合作:针对跨国电诈犯罪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通过加强情报交流和联合执法行动等方式,共同打击跨国电诈犯罪网络。
不轻信海外高薪招聘广告:尤其是涉及缅甸等地区的招聘信息,这些可能是诈骗分子设下的圈套,诱骗您前往诈骗窝点。求职时,应选择正规渠道,核实招聘单位信息,避免落入诈骗陷阱。
提高金融知识:关注金融知识宣教活动,积极参与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渠道开展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同时,主动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及时接听96110反诈预警劝阻专用电话,获取最新的反诈防骗信息。
保护好自己的资金:在网络购物时,选择正规平台,不轻易点击来路不明的支付链接,避免资金损失。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
缅甸电信诈骗活动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遏制其发展。普通人只有保持高度警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了解常见的电诈手法,并及时报警和举报,才能保护自身财产安全,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