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重庆一女博士流浪街头,身怀六甲且精神失常,她经历了啥?

月亮短诗 2022-11-10 10:14:01

前段时间,我们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南依“休学待产”一事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有人怒评:名校女研究生“下嫁”县城理发师,太恋爱脑了;

有人斥责其占用考研名额,后续可能会引起导师敏感;

有人感叹:其实她从未走出过大山。

不过很快就有知情人士人站出来澄清,称该事件只是一桩炒作。

南依事件

在得知“真相”后,网友们气愤之余又有些庆幸,庆幸这样的事只存在于虚拟之中,但众所皆知,艺术源于生活,而后者往往会更加残忍。

2013年,一桩“单身女博士出国试管求子”的新闻被记者报道,单看这个标题,我们很难将其与流浪、失踪、精神失常联系起来,但故事的原委就是这般触目惊心。

2013年重庆女博士杨果流落街头,被发现时身怀六甲且精神失常——这才是真相。

杨果与杨父相认现场

杨果为何会沦为街头流浪人员?高知女性为何会精神失常?杨果肚子里的孩子又是谁的?今天同大家一起来回顾这段尘封的往事。

女儿的失踪

2012年9月4日,女儿杨果工作的学校突然给杨父打了个电话。

对方称杨果前几天不仅突然提出辞职,还申请了退党,学校希望杨父能劝劝杨果,让其回学校继续任职。

辞职?退党?杨父的心当时就咯噔了一下——女儿并没有回家,更没有将该打算提前告知自己。

回想起上一次联系,还是杨父发现女儿“为爱做小三”时:杨果新找的对象是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已婚男人。

且不说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对方这明显是不打算负责。

身为一个父亲,杨父哪能眼巴巴看女儿跳进火坑,他严肃表态:必须分手。

随后两人就争吵了起来,虽说最终杨果答应了分手,但因为此事,父女俩的关系也彻底陷入了僵局。

难不成女儿还在赌气?杨父心道。

他连忙摸出手机给女儿打电话,可提示音响了一遍又一遍。

对方的电话始终处于无法接听的状态,杨父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连忙赶往女儿工作所在的城市,并到其任教的高校了解情况,可学校方面也是一问三不知,不然也不会让杨父来规劝杨果了。

杨父又只好找上了女儿的同学和同事,可一轮调查下来发现,根本没人能联系到杨果,而关于杨果的私生活,他们同样也是一头雾水。

杨父心底警铃大作,他很难不将女儿的失踪与那个已婚男人联系起来。

但关于那个男人的信息,连杨父这个最亲密的人都不知道,那还会有谁知道呢?

为了维护女儿的名声,杨父采取了一个最“蠢笨”的办法:走街串巷,寻找女儿的行踪。

可仅凭杨父一个人的力量,如何才能在茫茫大海之中捞到一根针呢?

杨父不知道,但他还是这样去做了,每当听到一点线索,他就马不停蹄地飞奔过去,如此往来九个月之久。

这场漫长的旅程结束于警察局打来的一通电话,执法人员称找到了疑似杨果的人员。

而之所以是疑似,是因为那个人声称自己并不认识杨父,尽管DNA鉴定已证实了两人的亲属关系。

杨父一听哪还坐得住,他连忙赶至派出所认领,可在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儿时。

杨父呆愣在了原地:面前这个蓬头垢面、精神失常,并且已身怀六甲的女人,真的是他的女儿吗?

杨父怀疑警方是弄混了信息,可在看到亲属报告时,他脑中的那一根弦“啪”地一声断了。

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杨父突地号啕大哭起来,嘴里哭喊着:“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杨父的忏悔并非是源于拆散了“鸳鸯”,而是因为他想起了一些更为久远,更为隐秘的往事。

女儿的痛苦

在记者的追问下,杨父将心中的那片隐秘缓缓展开。

杨父与杨母都是知青,在那一年下乡插队时,两人相识相知,并登记结了婚。

考虑到插队还没有结束,杨父决定回城后再考虑生育的问题,毕竟眼下的生活还谈不上稳定,没必要让妻子和孩子受苦。

很快下乡就结束了,两人回到城里后便顺理成章地工作、买房,直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两人这才将“生儿育女”的事摆上行程。

期盼中的孩子终于降临,尽管是个女孩,杨父也依旧十分开心,他为女儿取名“杨果”。

这个“果”不仅代表着自己与妻子爱情的结晶,更寓意着善良、祥和、幸福。

杨父希望女儿果敢正直,同时也希望女儿未来能实现自己的“果”,这一年,夫妻俩已是三十好几。

杨果是在蜜糖罐里长大的,但不同于其他家长无底线的溺爱,杨父杨母宠爱杨果之余,也没有忘记孩子的教育培养。

因此长大后的小公主,非但没有变得嚣张跋扈,还十分懂事和上进,这让夫妻俩都欣慰不已。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03年——杨母因为一起交通事故,永远离开了杨父和杨果。

那一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杨母和往常一样的出门买菜,她照旧去了那个熟悉的菜市场,照旧买了女儿爱吃的食物。

可没想到在过马路时,被一辆飞驰而来的公共汽车撞倒在地。

她无法照旧地回到那个熟悉的家,见到自己最爱的那两个人。

经医院奋力抢救后,杨母还是被宣告了死亡,而这冰冷的消息,也瞬间击垮了杨父和杨果。

在亲人离世时,孩子、青年人以及中年人,哪一个阶段的人,能更容易接受和面对伤痛?

有人说孩子太敏感,所以青年人更容易接受;有人说青年人太浮躁,所以中年人更能从容。

但小编认为,青年人是这三个阶段中,最难接受离别的——相对孩童,他们能理智地面对现实;相对中年人,他们却没有足够多的经验去接受现实。

杨父讲述杨果童年

此时的杨果正处于这个阶段,她刚刚考上名牌大学,学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医学。

都说医者难自医,更何况杨果还没有真正成为一名医生,她迅速收拾好了自己的情绪,埋头致力于医学。

她发奋忘食,夙兴夜寐,仿佛只要自己能再刻苦一些,她就能穿越时间,将母亲从死亡的边线重新拉回。

杨父不是没有察觉到女儿的异常,可每当他提到这事,女儿就会用各种奖项高分来堵住他的嘴——我真的没事,你看我不是照样在好好生活吗?

在这里小编想提醒各位,当身边的人突遭重大的变故时,一定要警惕:他们的“没事儿”,就是最大的事。

杨果理智地告诉自己,事情已经发生了,再难过也于事无补,可她真正接受过现实吗?

答案是否定的,她甚至做不到倾诉,因为她明白,父亲已经再经不起折腾和离别,自己的崩溃, 或许会成为压垮那个中年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除了担忧之外,导致杨果难以启齿的最根本原因是,她与父亲并不“熟”。

杨父任职于文工团,从杨果记事起,她就很难见到父亲——杨父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她将母亲视作唯一的依靠,所以她无法坦然地、诚实地向父亲倾诉自己的悲痛。

就这样,杨果一步难一步佳地前行着。

在这一段旅程中,她收获了累累硕果,比如硕、博学位,比如奖项、成就,这是主流世界里大家公认的成功。

杨果毕业照

可杨果并没有成功战胜昨天,即便她已拿到了高校任职的offer ,即便她已成为了杨父口中的骄傲,她将自己困在了过去。

最后一根稻草

杨父和杨果的关系,并没有随着母亲的离开而变得亲密起来,两人之间横隔着一座名为“理解”的大山。

起先杨果并没有将其当作事,可随着自己年龄一天天地增长,杨父就如天底下所有父母一样加入了催婚大军,而她对此事却有些抵触。

杨父催婚的理由很简单,一是看女儿已经三十岁了,再不嫁往后就更难找到归宿了。

二是自己年龄渐长,他希望在自己辞世之前,能看到女儿幸福的样子。

杨果理解杨父的苦心,但却不认同他的做法,在她看来,幸福并不一定要和婚姻挂钩,女人也不应该局限于年龄。

一边是热衷安排相亲会,一边是抵触不敢苟同,时间久了,两人自然为此发生了不少的争执。

而杨父却像是看不见杨果的不耐似的,依旧是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劝说着。

“你知不知道高龄产妇要面对的是什么,你知不知道你妈妈当年生你有多难?

我们一趟趟地跑医院,吃药打针做检查,你妈妈为此哭过好多次了。”

是了,父母总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尽管时代已经变了,思想道德也更加开放了。

一提及母亲,杨果内心油然升出一股挫败感,可眼看杨父年岁已高,她不再固执地解释,而是减少了回家的次数,悄悄开始回避父亲。

这次杨父感受到了女儿刻意的疏远,可他还是假装不知情,日复一日地催促着,期盼着。

他等啊等,盼啊盼,终于等到了女儿恋爱的消息,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女儿就跑回家大哭了一场。

原来,杨果这次的恋爱对象,是一个已经结婚育子的男人。

之前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热的话题:如果一直不谈恋爱,最后会遇到一个很好的人吗?

小编的看法是大概率不会,谈恋爱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试错。

年轻时大家通过一次次的试错来辨别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然后不断筛选,直至明确,不愿意谈恋爱就意味着失去了辨别的能力,而这时再去试错,成本就会高得多。

就比如现在的杨果。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杨果的世界里只有“怎么拿得第一名”和“如何走出悲痛”,关于情感方面,她的经历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一张白纸碰上了经验丰富并已婚的男人,注定是一场不平衡且充满欺骗的感情,杨果看不穿,可杨父能。

就如开头所说的那样,两人为此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而杨果也因为这事,铁了心地要离开父亲。

日复一日的催婚,失恋的痛苦,这是压垮杨果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

妻子的离世没有压垮杨父,女儿的失踪也没有击溃杨父,可在看到女儿变成今天这幅模样后,这个男人的肩膀终于止不住地颤抖起来。

但杨父深知,此时并不是反省愧疚的时候,他眼下还需要解决另一大难题。

女儿肚子里的孩子,到底是谁的。

杨父向警方提出立案侦查,因为他怀疑,女儿曾被人囚禁侵害,要求做伤情鉴定。

警方对此立刻展开了调查,可“受害者”此时的精神状态已彻底失常,任凭调查人员如何旁敲侧听,杨果吐露出的线索都实在是有限。

无奈之下,警方只好拉长战线,从别的地方搜集线索。

正当调查陷入僵局时,杨父终于找到了孩子的“父亲”:女儿肚子里的孩子是做的试管婴儿。

值得庆幸的是,杨果并未遭到迫害,不幸的是,女儿走到今天这一步,大部分都是他这个作为父亲的“逼迫”的。

原来,杨父在杨果的随身行李中找到了一份协议,那是一份关于试管婴儿的协议,上面写着去泰国做试管婴儿的相关条例和注意事项。

而之所以认为自己是“罪魁祸首”,是因为在女儿失踪前,他不止一次地向女儿阐述“高领产妇”的危害。

矛盾的亲密关系,伤痛的初恋故事,父亲的再三叮嘱。

杨果就在这一重重的压力下,彻底陷入了崩溃。

她麻木地踏上前往泰国的飞机,企图用“试管婴儿”来给父亲一个交代。

这一纸协议,是杨果无可奈何的交代,更是杨父的“罪证”。

短短几天下来,这个曾经那样坚强的男人,瞬间苍老了十几岁。

可杨父还是没有倒下来,他先是打电话向警察销了案,随后就开始琢磨着如何养活女儿以及女儿的孩子。

2013年7月底,杨果在重庆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成功产下一子,而此时的杨父已经70岁了。

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多少精力,杨父最清楚不过,可他眼下要照顾的,相当于是两个“孩子”。

幼小的外孙,以及精神失常的女儿。

关于孩子的吃穿住行,关于女儿的治疗费用,每一样都如同那销金窟。

而杨父的那2000块退休金,就如同掷入深潭中的小石子那样,根本溅不起水花来。

无奈之下,杨父只好向记者吐露了心声,他期望社会各界的善心人士能伸出援手,帮助孩子和女儿走出困境。

很快这则消息就被刊登了出去,一家人的开销总算有了着落,而杨父也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可杨父的年纪已经摆在这儿了,未来等待杨果和孩子的又究竟会是什么呢?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从古至今,国人向来十分注重孩童的教育问题。所以出现了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发生了欧阳修母亲画获教子的故事。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却是在近几年才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低龄化,但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心理疾病就等于无病呻吟。根本没将孩子的求助真正当回事,更别说细心留意、刻意引导了。

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

广义上来说,就是帮助一个人学会识别、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其能更顺应社会中的各个场景。

狭义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重塑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引导他人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换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单单指灌鸡汤、关爱有加,而是起到了帮助和引导的作用,这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实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在健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少走弯路,因为他们能很好地区别爱和善意,能明确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能清晰了解自我的价值。

所以,请大家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别再以“我只是第一次当父母”来安慰自己,刻意忽略孩子的“异常”。

的确,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却不是第一次“当”孩子,谨防“杨果事件”频频上演。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您是侧重应试教育还是心理教育呢?请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不竭动力!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