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伯格意外闯入白宫高层加密群组,目睹对也门空袭计划的机密讨论时,一场震动华盛顿的泄密风暴就此埋下伏笔。
两天后美军精准执行该计划,而戈德伯格的曝光报道《特朗普政府无意中把战争计划发给了我》迅速引爆舆论。更戏剧性的是,民主党竟在事件发酵后24小时内将矛头转向中国,却遭中国外交部以铁证反制,揭开美国网络霸权的双重标准。
戈德伯格在群组中不仅看到副总统、国防部长等核心成员的实时对话,更获取了打击目标坐标、武器配置等绝密信息。3月25日美军空袭也门的行动细节与群聊记录完全吻合,证实了美国最高决策层的重大保密疏漏。尽管特朗普声称"不关注此事",国防部长赫格塞斯矢口否认,但白宫被迫承认群组存在,暴露其内部管理混乱。
部分议员提出"被解雇情报官向中国泄密"的假设,试图将内部失误转化为对华指控。这种缺乏证据的猜测引发《纽约时报》等媒体质疑,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批评其"转移焦点的拙劣伎俩"。
发言人郭嘉昆在3月25日记者会上直指美国滥用技术霸权:"某些国家利用全球供应链预设后门,实施无孔不入的网络攻击。" 次日,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发布《全球移动网络攻击溯源报告》,揭露美国通过思科、苹果等企业设备植入漏洞,仅2024年就发起12万次针对手机用户的网络窃密。
报告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棱镜"计划监控全球450万个移动终端,其中38%位于"五眼联盟"之外的国家。尽管美国以"5G安全"为由排除华为设备,但其企业产品中被发现存在214个未公开漏洞。
德国《明镜周刊》验证称,美国在柏林大使馆周边设置的思科路由器,持续向NSA传输德国议员通信数据。这种系统性网络监控,与美方炒作的"中国威胁论"形成尖锐对比。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数据显示,全球83%的网络攻击溯源最终指向美国服务器。正如中国外交部强调的,构建公平网络空间需打破技术垄断霸权。当前,135个国家正推动联合国制定《全球数字安全公约》,要求规范供应链安全审查,防止个别国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从也门沙漠的导弹硝烟到北京外交部的发言席,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铁律:在数字时代,真正的安全漏洞往往源自强权者的傲慢与双标。
当美国仍在用19世纪的霸权思维经营网络空间时,国际社会已用脚投票,欧盟委员会最新通过的《数字主权法案》明确要求,关键基础设施必须实现技术供应链多元化。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将重塑未来十年的全球数字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