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引言:
古往今来,世间有大才者,皆性格鲜明。
左宗棠作为晚清历史的风云人物,在那个西方列强环伺、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勇立潮头,不畏生死,以一己之力为大清最后的40年划出一段异彩,一举收复了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广袤国土,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其实,当我们回望历史,探索左宗棠的一生时,你会发现,他在后来的岁月中平定西北、收复新疆、痛击法军等一系列的壮举,带有某些历史的偶然性。
因为,由于个性与为人处世的风格异于常人,左宗棠早在1859年时就命悬一线,几乎掉了脑袋。
左宗棠的一生,其命运大开大合,但真正最危险的一次,就是“樊燮事件”。
这一次,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如果没有朝野上下多人张网接力营救,他的生命大概率会定格在了公元1859年,即清朝咸丰九年。
他若死了,那后来西北与新疆的命运估计很难说了,尤其是新疆这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塞上江南。
那么,在“官樊构陷案”中,左宗棠是如何卷入的呢?在这场事关左宗棠生死的案件中,又是谁在主导该案件的走向?又是谁最终挽救了他的生命?
这一事件,在晚清历史研究中有众多版本,结论亦不相同。
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而又对左宗棠一生有兴趣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如雾里看花,隔空取物,莫衷一是。
今天笔者就与读友们一起来探寻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以期还原并接近更真实的历史,感受晚清时代风云下人物历史的命运与悲喜苦乐。
为什么左宗棠会陷入“樊燮事件”的危机之中?图:左宗棠(1812年—1885年)历史照片
1859年,即咸丰九年。
此时的湖南及周边各省都在太平军的袭扰之下。
时年47岁的左宗棠应湖南两任巡抚张亮基与骆秉章之邀,已经在湖南巡抚衙门协助处理军政事务有六个年头了。
这一年,湖南地方官场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一件事,史称“樊燮事件”,又叫“官樊构陷案”。
此案的发生与源头,与左宗棠的个性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是“性格影响命运”的一起典型案例。
这年的春天,在左宗棠看来,除了不时有太平军在湖南边境的零星小股骚扰外,与往年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一件决定左宗棠生死的事件,很快就来临了。
这一年春,时任湖广总督的官文以密折的方式上奏朝廷,参了左宗棠一本。
奏本中讲:湖南举人左宗棠以劣幕身份干涉把持湖南一省军政大事,架空湖南巡抚骆秉章,在湖南一手遮天,动辄辱骂朝廷命官,视湖南官场为自家后院,无法无天。
时年28岁的咸丰帝,当时正为南方兴起的太平军大伤脑筋。
图:咸丰帝画像,咸丰在位时间1850年—1861年,前后11年。
他对幕僚师爷干政一向深恶痛切,盛怒之下以密旨下谕湖广总督官文审办此事。
咸丰帝在密旨中讲:“若左宗棠确有不法情事,可即着就地正法。”
咸丰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如果官文查实左宗棠有违大清律例之事,可以就地正法处置,不必再行上报批复。
有了咸丰的密旨,左宗棠的生死去留,便完全掌握在了湖广总督官文的手中。
官文本来就想至左宗棠于死地,现在咸丰帝密旨在手,他完全没有了顾忌,只等一抓捕到左宗棠,便可让他人头落地。
官文身为湖广总督,官居一品,素来与左宗棠无交往,为何非要一心杀掉左宗棠呢?
图:湖广总督官文画像
这就得提到时任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这个人了。
樊燮,字子重,生于1813年,湖北恩施人,系满亲八旗后裔。他不学无术,大字识不了几个,但极善投机钻营,依靠攀附上湖广总督满人官文的关系,坐上了永州镇总兵的位置。
在大清一朝,武官出行按例一般得骑马,可他仗着上面人的权势,偏偏要摆文官的谱,非坐轿子不可。
樊燮不知是天生肥胖基因,还是后天胡吃海喝造成了营养过剩,他体重有250斤以上,每次出行得8个壮丁轿夫抬行。
更为奇葩的是,此公连在校场检阅新兵士卒时,也要乘轿方才进行。
樊燮任零陵总总兵期间,他在阅兵时,竟然乘轿让侍卫掀开轿帘检阅。
该事件在大清一朝前所未有,一时腾笑于大清官场与乡野百姓。
为此,当地老百姓还专门为其发明了一个新的歇后语:樊总兵阅兵——坐着看。这其中嘲讽的意味不言而喻。
如果樊燮只是这些生活作风的问题,这在大清一朝倒也罢了。
可是,樊燮仗着背后有靠山官文,大势贪污军饷,常年虚报兵员,将朝廷所拔巨额军饷占为己有,以供自己及家人肆意挥霍。为了省掉轿夫劳力之资,他常年私自役使兵弁为其抬轿。
1859年春,经湖广总督保荐,已经接朝廷谕旨升任四川兵备道员的樊燮,计划离开湖南前往四川履任新职。
按一般惯例,樊燮要前往湖南长沙巡抚衙门给时任巡抚骆秉章请安辞别,之后择日启程前往四川上任陆路提督一职。
当樊燮坐着八抬大轿到达巡抚衙门后,骆秉章以例行公事的方式在巡抚衙门大厅中不冷不淡地接见了樊燮。
图:湖南巡抚骆秉章画像
樊燮见到骆秉章后,行礼参见。
待其正当落坐之时,一眼瞥见了陪坐在一旁的湘幕师爷左宗棠,于是勉强拱了拱手,算是打过了招呼。
骆、樊二人在简短的例行交谈后,樊燮起身向骆秉章行礼告退,未及向左宗棠招呼,转身就迈出了步子。
樊燮的步子还没迈出大厅的门槛,只听见背后传来一声如雷的大呵:“你给我回来!”
樊燮听声连忙转过身去,只见左宗棠一脸的怒气。樊燮一时之间不明所以,愣在了原地。
只见左宗棠道:
“你身为永州总兵,见到我左某人,进门不行礼,出门不行告退,此乃何意?”
樊燮因升任四川陆路提督,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当即对左宗棠反唇相讥:
“我一个永州总兵,为何要向你请安。武官虽不尊贵,但是按大清例律,也没有规定要一个二品武官向一个举人师爷请安的成例。”
左宗棠一向疾恶如仇,对樊燮贪墨之事多有了解,只是平日碍于官文的颜面未曾发作,想不到今天他一个永州总兵敢当面反唇讥讽。
左宗棠当即离座起身,来到樊燮面前,飞起一脚踢去。
好在骆秉章见情形不对,立马起身拉住了左宗棠,这一脚才没踢到樊燮。
樊燮当即还要理论,怒气冲天的左宗棠向他大吼一声:“王八蛋,滚出去。”
樊燮知道左宗棠的厉害,不敢再吱声,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巡抚衙门。
樊燮回去后不久,获悉骆秉章在去年的八月在进京面圣时参了自己一本,只是事件在查办之中,未对官文密折保荐他造成实质的影响。
好巧不巧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朝廷圣旨到了:
永州总兵樊燮,一向骄众肆意妄为,私役兵卒,虚报兵员,坐吃空饷,据为己有,着革职查办,永不叙用。
樊燮正在做上任四川陆路提督的美梦,不料人还未成行,等来了一个革职查办永不叙用的处分。
樊燮被左宗棠当面羞辱不说,还把官位也丢了,他哪里咽得下这口气。
于是前往武昌向官文告状,讲述自己是如何如何被湘幕师爷左宗棠一个举人侮辱自己,又讲骆秉章听信左宗棠一面之词上奏朝廷弹赅自己,不仅四川如今去不成了,连永州总兵的位置也丢了。
樊燮还扇风点火,说什么这件事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面上是拿自己开刀,实际上是与总督大人暗中较量。
于是,官文以密折上奏咸丰皇帝,参了左宗棠一本,罪名就是:劣幕左宗棠,师爷干政。
这就是当时震动朝野的“樊燮事件”,史称“官樊构陷案”。
官文欲至左宗棠于死地,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咸丰皇帝在这件事上,起初为何主张将左宗棠就地正法?图:左宗棠西征,在陕甘总督任上时的历史照片
官文本就对骆秉章湖南的事一向不满,认为骆秉章不把他这个上司放在眼里,在公事上常给自己碰软钉子。
加之,自从太平军起事以来,一些汉人如胡林翼、曾国藩、骆秉章、张亮基等地方大员逐渐得势,不把满人官员放在眼里。
对此,官文早就心怀嫉恨。
于是官文与樊燮密谋后,决心拿左宗棠的人头来为自己立威,以此打击湖南等地一帮不听他招呼的地方大员。
官文的密折会起作用吗?
答案是作用极大,几乎让左宗棠的脑袋搬了家。
官文,原名王佳·官文,1798年生,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早年任道光帝头等侍卫,咸丰五年(即1855年),由荆州将军升任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共同负责长江上游军事,以防太平军的袭扰。
官文作为八旗正统,深得道光与咸丰二帝的宠信。
其由荆州将军升任总督主政湖南湖北两省军务,正是咸丰帝为了制衡湘军的一种特殊的人事安排。
所以,官文的话在咸丰的心中很有份量。
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官文在湖广总督之位上,尽管权势熏天、生杀去留、予舍予取,别人都奈何不了他。同时谁也不敢弹劾他,以免赔了夫人又折兵。
官文在道光皇帝身边多年,对当时还是四阿哥的爱新觉罗·旻宁也十分的了解,知道如今的皇上咸丰对下面官员的评价与喜恶。
咸丰帝一生只活了31岁,他于1850年继承大位,1861年病逝于热河承德山庄。
咸丰继位后,本想如其先祖康熙一样励精图治干出一番事业,没想到一登皇帝大位,便碰上了大清立国近200年来最大的危机——广西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并席卷了南方各省。
图:咸丰帝骑马画像
咸丰帝在位时,最痛恨地方各省、府的师爷干政,对地方师爷干政一事从不手软。
此时的左宗棠,并没有意识到樊燮丢官罢职一事会对自己造成近乎致命的危险。
在地方上最早获知这一消息的,是左宗棠青年时期的挚友、此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
深感事态严重的胡林翼,以第一时间将消息告知了左宗棠。
左宗棠获知情况后,知道是樊燮伙同官文在设计陷害自己。左宗棠深知官文的能量,其在湖广总督的任上,一手遮天,没有他办不了的事。
左宗棠一时万念俱寂,心如死灰,觉得自己的生命随时会结束了。
然而,就在一张生死符飞来之际,也有一张巨大的营救左宗棠之网张开了。
在左宗棠生与死之间,一场事关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开始了,并且是如此的精彩,让后人也为之动容,也令人拍案叫绝。
左宗棠生死命悬一线,朝野上下有哪些人开始参与了接力营救左宗棠呢?图:湖北巡抚胡林翼(1812年—1861年)画像
就在左宗棠命悬一线,生死去留自己无法掌控之际,胡林翼开始调动一切有形无形的力量,张开了一张人际巨网去营救左宗棠。
因为,他深知左宗棠的大才与价值。
在他的心中,尽管左宗棠还只是一个无品无职的举人师爷,但是他认为在这个列强环伺、烽烟四起的年代,左宗棠的生命价值远远胜过自己这个湖北巡抚。
一句话,左宗棠不能死,也是死不得的。
那么,胡林翼关于官文密折参奏左宗棠,咸丰帝盛怒之下拟旨著官文查办核实后就地正法左宗棠的消息从何处获得的呢?
答案是:胡林翼从朝廷咸丰帝侍臣郭嵩焘那儿获得的。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生于1818年,比左宗棠小6岁。他于1847年(即道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青年时代也是左宗棠的好友之一。
郭嵩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近代外交家,湘军的创建者之一。
图:晚清外交家,郭嵩焘(1818年—1891年)的历史照片。
左宗棠被官文、樊燮构陷的这一年,郭嵩焘因在天津、山东等地查办贸易税收得罪了不少人,被人污告,回到京师后,受到了“连降二级调用”的处分。
咸丰帝虽让其仍在南书房行走,但是已经对其信任不再,虽然人还是在皇帝身边侍讲陪读,但实际上已是闲人,被咸丰帝冷落在了一旁。
此时的郭嵩焘,已经在皇上身边说不上话了。
当郭嵩焘得知左宗棠出了这一茬子事后,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第一时间写信把消息告知了远在湖北巡抚任上的胡林翼。
他知道胡、左二人的关系,也希望胡林翼尽快设法答救左宗棠。
那么,郭嵩焘的消息又从何处得来的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三个关键性的人物了。
他们中一个是肃王府的肃顺;另一个是肃顺的心腹幕僚、曾任过肃顺儿子老师的晚清书坛名人高心夔;再一位则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之学创始人”、湖南湘荫县“湘绮楼主人”王闿运。
当咸丰帝接到湖广总督官文的密折后,正在为太平军之事久拖不能荡平而大伤脑筋,而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与怂恿之下,对华的侵略愈演愈烈,咸丰皇帝左支右绌,心力焦瘁。
面对官文这样一份奏折,盛怒之下的咸丰于是命人拟旨,下了这样一份考虑不周的圣旨,让人快马传至湖广武昌总督衙门。
肃顺知道后,亦不好当面向咸丰帝劝止。
肃顺,1816年生,字雨亭。他是晚清宗室,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敵亲长孙,也是咸丰帝原配孝德显皇后的舅舅。
肃顺在晚清历史上是皇室宗亲中难得的一位明白人,也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图: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861年)的历史照片。
他深自仅仅依靠业已腐朽,既不懂军事也不懂政治、颟顸无能的一帮满洲八旗子弟,是无法改变大清的颓势了。
所以,他一生之中都力主重用汉族大臣,用以挽救风雨飘摇、随时有倾覆之险的大清王朝。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当肃顺得知咸丰帝下旨准备杀掉左宗棠时,深感不妥。
但是,在咸丰帝盛怒之时,肃顺知道自己也一时不方便劝说这位年轻气盛的大清皇帝。
怎么办呢?
于是,肃顺当天一回到府中,便把这件事轻描淡写的有意透露给了幕僚高心夔。高心夔立马把消息告之了左宗棠的同乡王闿运。
王闿运,湖南长沙人,1833年生,咸丰二年(即1852年)中举人。
1859年,王闿运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失利未中,未能取得进士功名。不过,他的才华被肃王府的肃顺看中,聘为家庭教师,让王府中的孩子们跟随王闿运学习儒家典籍礼仪。
图:晚清经学家、学者王闿运(1833年—1916年)的历史照片。
王闿运作为肃王府的西席——家庭教师,在教学上很有一套,因此很受肃王爷肃顺的礼遇与器重。
肃顺把这一消息告之高心夔,其目的就是让他尽快将这一重要情报传递出去,以便营救左宗棠。
地位显赫,皇上宠信,权倾朝野的肃顺,此前知道左宗棠这个人吗?
当然知道。
昔日两江总督陶澍,不计门第与左宗棠联姻并将时年7岁的幼子陶桄托孤于左宗棠,此事天下所共知,传遍官场士林。
到了1849年,林公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致仕回籍养老时,又专程绕道到湖南湘江与左宗棠在湘江林公官船上面谈了一宿。
该事件当时传遍朝野,令世人称奇。
肃顺一向关注天下人才,尤其是汉族人才,对于发生在左宗棠身上的种种奇事,他岂有不知之理。
肃顺虽然并未见到过左宗棠,但他也认定左宗棠是个人才,而且有经世之大才。
要不,就连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楚陶、林二公为何如此欣赏器重左宗棠了。
更何况,左宗棠在湖南巡抚衙门的这六年中,协助张亮基、骆秉章二人保境安民,内清湖南本境,外援周边五省,功不可没。这些事,肃顺是都知道的。
所以,当他一得知咸丰帝要杀左宗棠后,便有心营救左宗棠了,于是将情报消息通过高心夔、王闿运二人之口传播了出去。
那么,作为咸丰帝身边的宗亲重臣,他的话本身在咸丰这儿很有份量,为什么他不直接劝谏阻止咸丰帝的一时盛怒下欲杀左宗棠的旨意呢?
其实,当王闿运把咸丰帝欲杀左宗棠的消息告知郭嵩焘后,郭嵩焘本人也是这么思考的:为什么肃顺王爷自己不亲自出面营救左宗棠呢?而是把消息让人传到了他这儿。
其实,这正是肃顺作为晚清成熟政治家的智慧高明之处。
当困惑不解的郭嵩焘找到肃顺后,向其表明了来意,请肃王爷务必援手搭救左宗棠,为国家惜人才。
肃顺知道郭嵩焘的来意,听完其请求陈述后,对郭嵩焘说道:
“郭大人有所不知,此刻本王若出面向皇上陈情,不仅救不了左宗棠,而且左宗棠的人头会立马落地。”
郭嵩焘大惊,困惑地问道:
“王爷,这又是为何?下官不解其中之奥。”
肃顺答道:
“皇上一向反对地方师爷干政,惑乱地方政事。左宗棠只是一个地方师爷,如果我此时面见皇上陈情,皇上盛怒之下,估计连查实不用了,皇上以地方官员结党营私,祸乱朝廷,便可就地派人将左宗棠立即正法。所以,此事须得朝廷内外有疏保荐左宗棠,到时皇上定会问询于我,这才好开口为左宗棠说话。”
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比一帮饱读四书五经的秀才进士强多了。
一个地方上的举人师爷,能请得动大清朝廷的王爷为其说情,左宗棠师爷干政的“罪名”还用得着查实吗?
仅以地方乡绅士子攀附当朝王爷权贵“结党营私”的罪名,便可正法掉左宗棠。
明白了这个道理的郭嵩焘,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于是询问肃王:
“此事该如何办理?”
肃顺答道:
“你可请地方官员上折向皇上求情,陈明事理。到时皇上收到奏折,左右为难之际定会向我咨询意见,到那时我才好向皇上陈情说明,这样或许事件还有转圜的机会。”
回到自己家中后,郭嵩焘于是立马写信给了胡林翼,希望胡林翼谋划,尽快组织营救左宗棠。
胡林翼作为晚清军事家,一向长于谋略。为了营救左宗棠,他采取了三步策略,同时运行。
一、组织湖广两省地方主要官员及湘军其他主帅上奏朝廷,为左宗棠陈明事件原由,以为国惜人才为由,力保左宗棠,让其“戴罪立功”;
二、去信通知远在京师的郭嵩焘,尽快找一位非湖南籍的且皇上信任的大臣给皇上写一份奏折,说明左宗棠不能杀、不当杀的具体理由;
三、将皇上派往湖北武昌查实左宗棠所谓“劣幕干政”事件的钦差大臣在来鄂途中设法拦截下来,或者让其在途中多拖些时日,为营救左宗棠创造必要的时间与机会。
于是,在胡林翼的精心组织设计下,一张营救左宗棠的巨网张开了。
郭嵩焘由于自己是湖南人,加之此时在咸丰皇帝那儿已经说不上话,于是赶紧物色人选,请其为左宗棠之事向皇上上折陈情。
考虑之后,郭嵩焘认为同样在南书房行走的侍讲学士潘祖荫最为合适。
图: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收藏家潘祖荫(1830年—1890年)的画像。
其理由有三:
一是潘祖荫是江苏人,而且深得咸丰皇帝的赏识与信任;
二是潘祖荫为咸丰二年(即1852年)一甲进士第三名“探花”,其文章文笔十分了得;
三是潘祖荫一向勤政为民,敢于言事,不计个人劳苦祸福。
于是郭嵩焘找到潘祖荫挑明来意后说:
“如果他们(注:指官文、樊燮等人)把左宗棠搞掉了,湖南就会垮台,东南大局也就完了。”
在获知同僚郭嵩焘的请求后,这位咸丰年间的进士“探花”,略作思考后便应承了下来。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晚清有名的进士、书法家、金石收藏家,当着郭嵩焘的面,在书房便笔走龙蛇写了起来。
不过一袋旱烟的功夫,这篇近500字流芳后世的著名奏折《潘祖荫保举左宗棠疏》便写就了。
写完后,潘祖荫谦虚地对郭嵩焘道:
“筠仙兄,保举疏已写毕,请你过过目,看看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润色加以修改的没有?”
郭嵩焘接过墨迹尚未完全干的疏折便看了起来。
图:郭嵩焘与潘祖荫
当他看了疏折才不过几行,便已暗暗称奇叫好。只见奏折中写道:
“窃以楚南一军,立功本省,楚军之得力由于骆秉章之调度有方,实由于左宗棠之运筹决胜,此天下所共见,而久在我皇上圣明洞鉴中也。
左宗棠之为人,负性刚直,嫉恶如仇,该省不肖之员不遂其私,衔之次骨,谣诼沸腾,思有以中之久矣。
近闻湖广总督官文惑于浮言,未免有引绳批根之处,左宗棠洁身引退,骆秉章势难挽留。左宗棠一在籍举人耳,去留似无轻重,而于楚南事势关系甚大,有不得不为国家惜此材者……”
“宗棠人燭照数计,而诸将亦念宗棠之贤,乐与共事,且地形之阨塞,山川之险要,素所讲求,瞭如指掌,故贼虽纵横数千里,实在宗棠规画之中。
设使易地而观,将有溃败决裂不堪收拾者矣。是以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
臣与左宗棠素无认识,因为军务人材起见,冒昧渎陈,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当郭嵩焘读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样的金句时,顿时站起身来,拍案连连叫绝。
潘祖荫的确不愧为咸丰二年一甲进士探花出身,他挥笔如刀,仅仅用了两句话,便将一个无官无职的在籍举人左宗棠的身死去留,上升到了大清国家社稷安危的高度。
杀人救人,全在刀笔功夫。此等文章手笔,不能不令世人称奇。
郭嵩焘发自内心地赞许道:
“东镛兄(注:潘祖荫字东镛),你这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将来恐怕要流芳百世呀!”
潘祖荫听后,捋了捋胡须,得意地笑了笑道:
“自古以来,好的文章往往就靠几句神来之笔支撑着,如北宋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靠的就是那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撑起了整篇文章的高度;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靠的也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提升了整篇文赋的成色。在下这两句若也能传之后世,亦足当欣慰了。”
说完略作停顿后道:
“如果没有可修改处,那我就拜发面呈皇上了。”
郭嵩焘答道:
“东镛兄不愧为进士探花出身,此等奏疏岂能改动一字,照此拜发好了。皇上阅后,必定会有所动容。”
果不出其所料,当咸丰帝看到潘祖荫的奏疏后,又联想到了1850年林则徐病逝的这一年,自己才初登大位未几月,便接到了从福州发来的林则徐遗折。林则徐遗折中也保荐到了左宗棠这个人,说他左宗棠“为绝世之才,才堪大任”,愿以身家保荐此人。
想到这儿,咸丰帝陷入了沉思,人也冷静了下来。自古以来,绝世之才,杀之实易,得之尤难。
当此国家多事之秋,军务人才之生死去留,不可不慎。
正当此时,湖南、湖北等地方一众大员及湘军主帅的保举左宗棠的奏折也传至了京师。
图:湘军主帅,曾国藩(1811年—1872年)画像。
胡林翼曾多次保举过左宗棠,此次左宗棠命悬一线,也顾不上什么姻亲、同籍乡党之嫌了,只要保下左宗棠的人头,即便丢掉湖北巡抚之职,也在所不惜。
他在奏折中写道:
“左宗棠精熟方舆,晓畅兵略,在湖南赞助军事,立有功劳,此天下所共知,亦在皇上圣明烛照洞鉴之中。自古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左宗棠为人刚直激烈,对恶人恶事不少宽饶,心固无他。
臣与他是同学又兼姻亲,咸丰六年曾保荐过他。今请天恩,令其速在湖南募勇6000人,以援江西、浙江和皖南。”
湘军主帅曾国藩在奏折中也讲道:
“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今正是极需人才之时,无论朝廷委派何种差事,使其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不负朝廷所望。”
面对地各省一些大员保举左宗棠的奏折,咸丰帝也开始犹豫了,于是召来肃顺与之商协。
肃顺的意见自然是保举左宗棠,向皇上据实陈述道:
“左宗棠畅晓军事兵法,暗熟地舆川险。现今东南半壁危机尚未解除,不可因左宗棠性格小疵,而弃用此人。为国家江山社稷计,当为左宗棠留一生路,以使其才为国家所用。”
至此,咸丰帝天心回转,保左留用的决心已下。
左宗棠的命运终于迎来了生死转机。
咸丰皇帝天心回转,决定大事化小;左宗棠最终得以化危为机。那谁是营救左宗棠的关键人物呢?有何事实依据?图:左宗棠画像
咸丰帝留左的决心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左宗棠的为人与态度,决定再找来他的同乡兼好友、时南书房讲学侍臣的郭嵩焘问一问左宗棠最近的情况。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关于咸丰与郭嵩焘之间很有名气的一段对话。
咸丰九年(即1859年)十二月初三日,咸丰帝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了郭嵩焘。
咸丰帝问:“尔与左宗棠认识否?”
郭答曰:“臣与左宗棠为湖南同乡,早年就认识。”
咸丰帝又问道:“左宗棠才干如何?”
郭答曰:“他才干极大,料事明白,没有办不了的事,人品尤极端正。”
“左宗棠多少岁了?”咸丰帝问。
郭答曰:“四十七岁。”
咸丰帝顿了顿道:“再过两年就是五十了,精力也将衰竭了。趁现在年力尚富强,可以出来干事,莫自己糟踏,须得去劝劝他。尔可写信给他,应当出来为朕办事。”
郭答曰:“臣这下去后就给他写信,劝他出来为朝廷办事。”
咸丰帝听后,又想起了一件事,问郭嵩焘道:
“听说他想来京会试?”
郭答曰:
“他是有这个意思。”
咸丰帝叹了口气道:
“左宗棠何以进士为荣!文章报国与建功立业相比,究竟何者更重要?他有这么大才,应当出来办事才好。”
很显然,在咸丰帝的眼中,一个人若真有大才,何必非要有一个进士身份呢!
他是不赞成左宗棠来京城会考浪费时间的。
郭嵩焘生前有记日记的习惯,终生不辍。关于这次与咸丰帝见面的对话,被他详细地记在了当天的日记之中,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信史。
至此,左宗棠的危机终于解除了。
回到家中,郭嵩焘连夜给胡林翼写信告知这一好消息。
不久,咸丰帝又采纳了肃顺的建议,将各朝廷内外保荐各疏誊抄副本后密寄湖广总督官文,着他从新考虑。
官文在收到朝廷发来的密折后,知道天心已回转,朝廷有意起用左宗棠了。如果再一意孤行,会落得个兔死狐悲,于是赶紧借坡下驴,上报朝廷本案已秉公查办且结。
一场风波终于过去了。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本文文题的焦点:朝野上下在接力营救左宗棠的行动中,所有参与营救的人,谁是关键第一人?
图:在“官樊构陷案”中,参与营救左宗棠的主要人:肃顺、胡林翼、郭嵩焘、王闿运、曾国藩、潘祖荫等人。
本文已经基本复盘了这场事关左宗棠生死案件的每一个历史细节。
此次参与营救左宗棠的人有湖北巡抚胡林翼、湘军主帅曾国藩、咸丰帝讲读侍臣郭嵩焘、南书房少詹潘祖荫、肃王府王爷肃顺、肃王府幕僚高心夔、肃王府家庭教师王闿运等人。
那么谁才是关键第一人呢?
笔者认为这关键第一人,非肃顺莫可。
为什么是他,而不是用力最大用心最苦的胡林翼,或者是在朝廷上下奔走不辞劳苦、不避嫌疑的郭嵩焘呢?亦或是写疏本打动咸丰帝的潘祖荫呢?
笔者在考证该案史料细节后,有如下几点理由:
一、左宗棠卷入“官樊构陷案”,事发突然,当时谁也不知,即使与官文同处武昌的胡林翼也不知道此事。
官文以密折上报的咸丰皇帝。也就是说他在炮制这一案件时,朝野上下只有三人知道,分别是官文、樊燮、咸丰帝。
在清代,地方大员有向皇帝本人上密折的权利。密折火封后传到朝廷,连军机处也不得折封处置,非皇上本人,任何人均不可看阅。
清代的这一发明,有如当今的量子通信,信息是绝对安全可靠的。
但是,当咸丰看后,第一时间与肃顺商量办理时,肃顺知道了这个事关左宗棠生死的情报。
所以说,肃顺是知道此事的第四人。
为了搭救左宗棠,肃顺在第一时间及时地通过高心夔、王闿运之口传递了出去。
二、凡是涉及到救人,时间与时效是最重要的,只有争取时间,才有机会有可能逆风翻盘。
这一点很好理解。救人如救火,时间上的紧迫是第一位的,否则救人的时效过了,再好的办法也是白搭。人头若落地了,一切等于零。
在某种程度上讲,肃顺在“救左行动”中,他是在数字上写下了开头的“1”,其他人都是在“1”的后面不断添上“0”,没有这个“1”,后面的一切“0”均是无意义的。
三、在所有参加营救左宗棠的人中,只有肃顺的话在咸丰帝心中最具份量,其他人话语的份量无法与其相比拟。
肃顺生于1816年,不仅才干了得,而且他是咸丰帝原配孝德显皇后的舅舅,又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皇族宗室。所以,他在咸丰帝那儿份量极重。
咸丰帝英年早逝,一生在位时间不过短短的11年时光,但他自1850年底登基以来,凡军国大事无不与肃顺商议,听取他的意见后再作圣裁。
1861年,咸丰帝时年31岁,病逝于热河承德山庄。咸丰帝临终之前,召见肃顺、载垣等人,命肃顺为“顾命八大臣”之首,即是例证。
所以说,真正让咸丰帝天心回转的第一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时任理藩院尚书、正白旗满洲都统、左都御史的肃顺。
自太平军起事的1851年起,肃顺便一向坚定支持起用汉人,重用汉人,对湘军将领亦是大力支持。
在这一点上,肃顺至死也没有含糊过。
在这场营救左宗棠的接力行动中,我们既看到了曾、胡、郭、潘等人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官、樊等人人性的丑恶。
同时也让后世之人在这场隐形的刀光剑影之中,感受到了晚清历史时期政坛上的波诡云谲。
文章结语与尾声图: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一生豪情万丈,气干云霄,对人对事不少宽假。
凡是他看不惯的人与事,没有不怒怼的。
他的这种个性,虽然与他的大才成正比,但的确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麻烦,甚至致命的危机。
“樊燮事件”的突发,即是明证与明例。
但是他后来改了没有呢?
答案是没有。
自古以来,世间有大才者,无不个性鲜明,以非常之个性干非常之大事。
左宗棠若是改了,那他还是左宗棠吗?
咸丰十年,即1860年。
这年的五月,左宗棠从曾国藩湘军所驻安徽宿松大营赶回长沙后不久,便接到了朝廷的圣旨,着其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帮办军务。
于是,左宗棠正式出山,在长沙迅急招募了5000人,成立了楚军。
自此,左宗棠打消了隐居山林的念头,告别湖南三湘大地,挥别生活了48载的湘阴故乡,率领楚军开启了随后27年的戎马生涯。
左宗棠年近50岁时才出山。在短短的20多年里,他平定内乱,率军西征,收复新疆,抗击法军入侵,取得凉山关大捷。
在这短暂的后半生中,他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收复新疆,痛击法军,自强图存。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晚清灰暗岁月,他为中华民族儿女赢得了应有的人格与尊严。
静心读史,我常常掩卷遐思:假如左宗棠1859年被人构陷至死了,中国后来还会不会有新疆这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呢?
历史可以细品,但难以假设。
幸运的是,左宗棠在众人的营救下躲过了这生死一劫,化危为机,走上了晚清历史舞台的中央。
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幸运。
人们常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拐弯与转折之处,又何尝不是那些勇立潮头、舍我其谁的英雄人物在为我们在书写历史呢!(全文终)
——2024年10月21日~24日,青峰写于鄂西夷陵古城
附文章写后记:本文写作前后花了三天的业余时间,文章有近11000字之多。
为了回应读者朋友们的建议,本文写作完成后,没有再去做大量的删减。
文章之长短,以文章内容信息为载体,非长短可以定优劣。笔者认为读友们的建议很有道理,不必为了将文章长短控制在6000字以内而削足适履。
此文涉及到的知名历史人物较多,为了行文的流畅,未能一一详细介绍。
有兴趣的朋友在阅读后,可以在文章后面留言交流。我将会一一回答释疑,力争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上一篇关于左宗棠一生的进士情结一文刊发后,读友们留言交流近800余条。
这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让我也有些吃惊。
鉴于此,为答谢读友们的信任与厚爱,我将会再创作2~3篇关于左宗棠的文章后,即会转移创作的人物题材。
期待读友们喜欢。
文中若有史料上的错误,请读友们不吝指正,我将核实后在第一时间修正过来。
谢谢你们的信任与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