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第有大将的资历,为什么却仅授上将?历史上有污点是重要原因

花开半夏千古 2024-12-29 22:13:14

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第一大授衔,授予了包括元帅、大将、上将在内的一千多位将军军衔。

为了保证授衔的公平公正,授衔也综合考虑了将军们的资历、军功、职务、山头等诸多方面。

在其中有一位将军,27岁便当上了师长,彼时下属陈赓还只是营长,粟裕更只是一名班长。可是授衔时相较于粟裕、陈赓获授的大将军衔,他却只获得了上将军衔。

他就是周士第将军。他为何仅授上将军衔呢?

1900年,周士第出生于海南琼海的一户普通家庭。

不过虽然生逢乱世,世道艰难,家境贫寒,但是还是坚持供应他读了书,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传播,彼时已经从中学毕业的周士第也深受影响早早在心中种下了救亡图存的理想。

1924年,他从同乡口中得知黄埔军校开始对外招生,于是他果断决定投笔从戎,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

进入军校后,他刻苦学习,军事课程成绩优异,政治成绩也十分突出。毕业后不少同学都奔赴了北伐战场,但他却选了另一条路——教官之路。

那时孙中山在广东区委成立了一个名为“铁甲车队”的革命武装力量,周士第积极参与其中,担任了军事教员,为士兵们讲解作战策略和战术理论。

自此之后,他一边参加实战,平定了一些军阀叛乱,同时积累教学经验,用一堂堂课提高战士们的沙场应对能力,可以说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军事人才,得到了孙中山和许多高级将领的认可和支持。

1924年12月,他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随后凭借着在铁甲部队代理队长任上的出色表现,他也一路擢升为团长,到南昌起义时,已经成为二十五师的师长。

党组织对他也十分重视,认可他的出色能力。而彼时的粟裕将军还只是他麾下的一个班长,陈赓将军也不过是他手下的营长。这里也可以看出作为党的早期党员,他的资历是很足的。只不过说到底当时的社会环境变化还是太快了。

在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面对敌人的围攻,起义部队被迫转移,最终相互之间失去了联系,一部分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一部分则南下陆丰等地。

至于周士第则在联络缺失无奈之下,选择了独自一人前往南洋。长时间无法和组织联系,导致他的职务、党内关系也难有寸进。直到1933年,他才回到了江西瑞金。

面对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他积极主动学习,自我检讨,这才终于重新融入了组织。

之后他参加了长征,职务上也先后担任了干部队指挥科科长、队长、红15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等。

到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后,他担任了八路军120师参谋长,继续同贺龙元帅搭档。

期间,他多次巧妙运用战术,破解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多次掐断了日军的交通线和供给线上,让敌人防不胜防,也让前线部队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了晋北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晋北战役,之后协助徐向前指挥了晋中战斗,解放了太原。后又履职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1949年5月他带兵打进了四川,连续解放了广元和绵阳等多座县城。

建国之后,他担任了西南军区副司令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等职务,还参与了抗美援朝的防空作战。

从他的战功来看,还是非常出类拔萃的。辅以老资历——参加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的师长以上,抗战时期的参谋长等,他虽然够不上元帅,但大将应该绰绰有余。

但在评定军衔的时候,组织上考虑到周士第曾经有一段脱党的空白期,长时间不和党组织联系,这在党内是极其罕见的情况,所以最终经过反复讨论,毛主席决定授予他上将军衔。

对于这个结果,周士第本人则表示:“能被党组织重新接纳我就很高兴了,那么多老伙计牺牲在了前线战场,我哪能还有别的怨言呢?”尽显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