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有四个亲生儿子:窦皇后所生的刘启和刘武,还有妾生的刘参和刘揖。
汉文帝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太子刘启是皇位的继承人,封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
因辅佐分封的诸侯王,此时涌现出汉朝著名的两位“智囊”:贾谊和晁错。因缘际会,这两大“智囊”最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一开始,贾谊不受重用,被排挤赴任千里之外的长沙王太傅,长沙王是当时仅有的异姓诸侯,被边缘化。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文帝与贾谊交谈,因欣赏贾谊的才华,改任贾谊为梁王太傅,从此贴身教导梁王刘揖。
在四个儿子里,梁王刘揖是汉文帝最小的儿子。梁王自幼爱好读书学习,深得文帝的偏爱。
按照这个态势,贾谊极有可能因为辅佐梁王而大有可为,前景大好。
然而,事与愿违,造化弄人,没想到梁王刘揖遭遇意外,骑马的时候不幸跌下来一命呜呼,这件事彻底改变了贾谊的命运。
虽然汉文帝没有治罪于贾谊,但贾谊却从此自怨自艾,心里有愧,没过多久也跟着抑郁而终。
在悲凉的人生最后阶段,贾谊上疏,向文帝递交了一份掏心掏肺的奏文,扩大诸侯国。
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意见,将代王刘武改封为梁王,拓展其国土。这为若干年之后梁王平定“七国之乱”立下汗马功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贾谊英年早逝后,迎来了晁错的时代。
法家学说出身的晁错,学成归来后,被安排在太子刘启身边。刘启特别喜欢晁错,称他为“智囊”。
在汉文帝时期,跟贾谊一样,晁错也积极上疏,进言献策。
因受北方匈奴的多次侵扰,为了安抚边疆,汉文帝也推行过和亲政策,不过并不能消除来自匈奴的侵袭。
为了给朝廷排忧解难,解决边患危机,三十出头的晁错先后上疏两次,提出了著名的“以夷制夷”、“徙民实边”的提议。
根据敌我双方的不同优势和劣势,匈奴兵擅长骑射,而汉朝兵士则擅长平原作战。因此,在抵御匈奴的时候,就必须“以夷制夷”。
即把那些归降的匈奴部落组成队伍,让他们去对抗匈奴,就可以打胜仗了。
然而,汉文帝出于各方面的考量,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一计不成,再献一计。晁错提出“徙民实边”的计策,把内地的百姓迁徙到边境,扎根当地,生儿育女,就近抵御匈奴。
汉文帝欣然采纳这一建议。
在汉文帝时代,因造化弄人,梁王刘揖的变故,青年才俊贾谊没有用武之地,最后郁郁而终。
而在文帝晚期和景帝时代,晁错大展身手,尽情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这就是汉文帝时期,贾谊和晁错的不同人生结局。
以上就是熊逸老师在《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中的精彩解读。原来,晦涩难懂的资治通鉴也可以如此通俗易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