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北京市促进科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根据《行动计划》可知,到2025年底,北京市科幻产业强链、固链、延链成效显著,科幻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
《行动计划》包括六个方面34项重点任务。其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一核多点”建设。
打造以石景山区为核心的科幻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科幻底层技术研发、科幻阅读、科幻文旅(会展)等重点产业;促进科幻、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将集聚区打造为集“炫酷”科幻体验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一体的北京科幻产业创新高地。
在怀柔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大兴星光影视基地、通州元宇宙创新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环球影城周边等地打造科幻主题展示场景不少于3个。
此外,在《行动计划》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至关重要,支持人工智能辅助相关技术在科幻领域的适配性研发。围绕科幻内容创作创意需求,搭建AIGC+引擎工具集,推动文生图、文生视频、三维场景数据封装、语言大模型等技术创新应用于科幻内容创作。推动人工智能生成式大模型关键算法和数据在科幻领域创新应用;支持建设科幻AI知识服务系统。
同时,支持基于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生成的科幻IP场景展示。鼓励打造多人大空间技术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支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时渲染虚拟仿真交互式体验场景。鼓励将计算机视觉动作捕捉技术和沉浸式视频融合打造XR沉浸式体验空间。
自从2020年北京市推出了《北京市促进科幻产业发展2020-2021年工作方案》以来,其科幻产业经历了显著的成长与变革。至2023年底,这一产业的年均总营收增速高达26%,这一增速不仅反映了市场的强劲需求,也彰显了政策推动的有效性。同时,科幻企业的数量也大幅增加,达到了632家,占据了全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一数据进一步证明了北京市在科幻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为了推动文化新业态的发展,北京市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通过激发潜在的高技术附加值消费需求,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以科技赋能文化的方式,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也促进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更是展现出强大的优势。到2024年,北京市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相关企业数量也达到了约2400家,备案的大模型产品数量更是高达105款,这些数字都充分说明了北京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北京市的发展势头同样强劲。2024年1月至11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营收超过了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5%。同时,还新增了2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上市文化企业的数量也超过了83家,占比约20%。此外,北京市还新增了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使得已有基地的数量达到了16家,这一数字同样位居全国首位。
以首钢一高炉内的SoReal科幻乐园为例,这个乐园充分展示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乐园内广泛布局了5G、边缘计算、AR、VR、AI、全息影像等前沿科技,提供了未来科技乐园、主题秀场、艺术展览、体验式商业等多种业态。开业不到一年,这个科幻文旅融合的新地标就已经吸引了约10万游客前来体验,充分证明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市场潜力。
目前,北京市已经完成了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文旅等重点领域的布局,形成了以石景山科幻产业集聚区为核心,海淀、朝阳、通州、大兴、怀柔等多点各有特色、差异化发展的态势。
其中,石景山区集聚了近200家科幻及相关科技企业,涵盖了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计算光学、无人系统、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领域。早在2020年,中国首个科幻产业集聚区就在石景山区正式揭牌,随后,中国科幻产业研究中心、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等机构也相继落户石景山,为北京市的科幻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的数据,2023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到了1132.9亿元,这是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标志着我国科幻产业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北京市作为科幻产业的领头羊,无疑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