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大厂裁员潮席卷,脉脉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里:"35岁被裁的程序员,简历投到第500份时,收到了缅甸电诈园区的offer"。这并非玩笑——深圳警方刚端掉一个诈骗团伙,他们给"员工"画饼"月薪60万",实则要人偷渡当"血奴"。
而另一边,躺平青年们算起了细账:上海网友@阿竹辞职躺平一年,仅靠1万元活得滋润;有人啃老+副业小赚一笔,甚至实现了"负成本生存"。但更多人的存款撑不过三个月:豆瓣"失业互助组"里,有人每天假装上班,在星巴克坐到打烊;有人存款跌破五位数,整夜失眠数心跳。
这场失业危机里,有人看见绝望,有人看见机会。
二、大厂人失业实录:从年薪百万到"社会废人"只需3个月前招行员工@林夕的经历让人唏嘘:金饭碗说碎就碎,降薪潮中她主动离职,却发现自己"除了做表啥也不会"。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直到看见招聘网站上的讽刺文案:"招新媒体运,要求会Python、能拍短视频、懂用户增长,薪资8k"。
更残酷的是职场"降维打击":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转型骑手的白领中,76%半年后职业技能退化超30%。上海骑手时薪21元,而同期学Python的学员,3个月后接单时薪已达200元。这让人想起那个经典隐喻:潮水退去时,有人忙着捡贝壳,有人却在造船。
三、失业逆袭指南:5把钥匙打开新副本1. 先领失业金,体面过渡不丢人被裁当天我就干了三件事:① 让公司开退工单(上海人社APP直接申领)② 算清2145元/月的失业金(能领24个月)③ 用这笔钱报了个Python训练营真相:失业金不是救济,是战略缓冲资金。用这笔钱投资自己,比焦虑时乱花钱聪明10倍。
2. 人脉不是用来囤的,是用来"榨"的翻遍通讯录后,我发现了三个救命稻草:
前同事内推了个"隐藏岗位"(没公开招聘)
猎头推荐了行业"备胎公司"(正处扩张期)
老同学拉我进副业群(他们公司外包需求多)提醒:失业后约饭别谈情怀,开口直接说:"你们公司缺人吗?我简历随时更新。"
3. 副业要选"利他型",别当无效斜杠写公众号月入1000?这钱够买三杯咖啡,但收获远超预期:
梳理求职经验时,发现自己擅长面试复盘
读者反馈让我迭代出《大厂面经3.0》
接到培训邀约时,才惊觉已成"隐形专家"关键:副业要能解决具体问题(如教雅思、帮报税),而非单纯卖时间(如刷单)。
4. 提升要"功利",别掉入学习陷阱见过太多人失业后盲目考证:
考PMP却找不到项目管理岗
学心理咨询师却接不到单
报了全媒体运营班,结果只会剪抖音模板破局:先锁定目标岗位(如"用户增长经理"),再倒推所需技能(Python+A/B测试+社群运营),精准打击。
5. 养生是最聪明的投资失业第三个月,我治好了996落下的颈椎病。每天:
晨练八段锦(比咖啡提神)
下午遛狗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戒外卖后,月均支出少2000真相:医院ICU一晚2万,而一副哑铃才200。
那些躺平一年花1万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公式:生存成本=固定开支+机会成本躺平省下的房租,可能让你错过一线城市落户窗口期;啃老省下的饭钱,可能让你在AI浪潮中失去竞争力。
但也不必焦虑:有人靠失业金考公上岸,有人借自媒体年入百万,还有人用空窗期生了娃、读了研。人生不是非A即B的选择,而是动态平衡的艺术。
最后送你一段话:"失业不是坠落,而是重力助推下的起跳。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前提是,你别在泥地里躺平,而是用这段时间,把自己锻造成导弹。"
潮水已退,你是捡贝壳的人,还是造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