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李爱珍:4次落选中国院士,71岁竟成美国院士,为何

芹芹看国际 2023-04-10 23:56:03

2007年,我国71岁的女科学家李爱珍,被评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第一个被评选上的中国人。消息一出,人们惊讶不已。

要知道,李爱珍可是我国知名的女科学家,曾凭一己之力开创了我国半导体领域的科研事业。

她不仅打破了我国60年代以来半导体研究的落后局面,还带领科研队伍,一举研发出了世界领先的半导体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如此杰出的科学家,却先后4次落选了中科院院士,最后竟然还成了“美国院士”,不禁令人吃惊和费解。

那么,李爱珍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她又是为何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呢?

01

1980年,44岁的李爱珍开心地回到父母家,一推门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个孩子似的,一边换鞋,一边对准备饭菜的父母大喊:“爸妈,我要出国了!”

出国?干嘛去?父亲被女儿的话镇住了,停住了手中的动作。

我去研究“半导体”!

其实,李爱珍从22岁起,就开始接触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工作,然而当时国内的半导体研究,一穷二白,科研工作者虽艰苦卓绝,却始终没有进展。

当领导找到她时,她深知出国交流是个绝好的途径。虽心存顾虑,可还是答应了下来。

父母虽有万般不舍,还是同意了女儿的决定。

回想女儿一路的成长,父母知道,女儿的选择是对的。

李爱珍1936年5月出生在福建。那是一个战火纷飞,民众流离失所的年代。父母为了孩子们能够安全、健康成长,举家迁移到了菲律宾生活。

后来为了抗日救国,父母加入了抗日组织。最终,他们毅然放弃了在菲律宾舒适惬意的生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国家危亡时父母的表现,让年幼的李爱珍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对于祖国那份深深的热爱。

从那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是诱惑,李爱珍始终都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心系祖国,不离不弃。

1954年,李爱珍成功考取了“复旦大学化学系”。由于当时学校的经济条件有限,所以教学设备及实验设备都很差。

可是,在当时还一穷二白的中国,这样的条件已经算很不错了。

当李爱珍目睹这一切时,心里不禁嘀咕:“这能研究出什么呢?”很显然,这跟她心目中的所想有很大差距。

然而,聪智灵慧的李爱珍并没有灰心,仍旧刻苦努力,将整个大学时光都充分地利用了起来。

4年大学毕业后,她非常幸运地被分配到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

当时正值60年代,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兴起,冶金所的研究领域也开始向半导体方向拓展。

然而,那时候的中国百废待兴,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而西方国家却拒绝将科学技术卖给我们。

中国半导体发展唯一的出路—只能靠自己!那么,半导体行业的研究为何如此重要呢?

所谓“半导体”,是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硅、锗和砷化镓等都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像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手机、电脑的芯片,它的主要原材料是“晶原”,而晶原的前身就是从沙子中提炼出来的“硅”。

利用半导体材料,人们可以制造二极管、二三极管和集成电路等多种半导体元件。

而这些元器件,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最早的收音机、CD,后来的手机、电脑,还是电视、汽车等,都离不开半导体材料

因此,半导体材料研究的重要性,非比寻常。随后,年仅22岁的李爱珍便首当其冲,成了这半导体研究领域开拓者的一员。

这是李爱珍第一次接触半导体的研究工作,而在此后近50年的时间里,李爱珍将自己毕生的青春与热血,都洒向了祖国的半导体事业。

02

80年代初,随着冶金研究院的转型,李爱珍深知,我国当时对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既无技术,也无资金,实力相当薄弱。

想要解决一切问题,需要自身发展和强大。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国留学”。

然而,尽管李爱珍一片热忱,但是她的出国之路却并不顺利。

首先是来自她华侨身份的争议。

尽管她在业务上出类拔萃,但她是华侨家庭出身,很多人担心她出去以后就不会回国了,出于多方因素的考量,她的行为备受争议。

不仅如此,在决定出国之前,李爱珍从未接触过半导体材料,面对出国以后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她也是顾虑重重。

她认为:“毕竟整个研究所都没有创造出什么成就,何况是我。”

然而,一切的发生似乎都是天注定,就在这关键时刻,冶金所副所长邹元爔找到了李爱珍,鼓励她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李爱珍便毅然决然地去了美国。谁曾想,恩师的厚爱,竟最终成就了她一生所挚爱的半导体事业。

在美期间,李爱珍学习十分刻苦,努力钻研技术。她通过不断地试验试错,最终确定了研究方向,开始专攻“分子半导体人工合成超薄层纳米”材料。

李爱珍十分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整天没日没夜地查资料、做研究,恨不得一天能有48个小时。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英语看不懂,她就死啃字典。

有一次,在反复实验多次后,数据仍在不断报错,李爱珍看到自己苦熬了这么久,依然没有结果时,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可“哭”终究解决不了问题。搞科研难,何况又是她之前没有接触、没有研究过的新领域,

“我在这里多浪费一分钟,国家就会多落后一分钟。”哭过了的李爱珍痛定思痛,重新站了起来,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在美期间,李爱珍师从国际半导体权威“米尔纳斯教授”,她不仅学到了相关理论,也看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并参观了著名的“贝尔实验室”。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李爱珍顺利完成了出国前制定的任务。

李爱珍的能力有目共睹,美国舍不得人才流失,开出了丰厚的条件,想让她留下。但李爱珍却丝毫不为所动,她始终遵从当初出国时的初心,毅然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为了让学到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地落实落地,李爱珍重新背上行李,马不停蹄地亲赴“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厂”。

在那里,开始了她的“改造并重新设计分子束外延设备”的自行研制工作。

尽管,在研究过程中,李爱珍遇到了人手不足、设备欠缺、研发速度慢等各种困难,可她却拿出了拼命三郎的精神,一头扎进实验室,夜以继日、永不放弃。

终于,在李爱珍全身心地推动与督促下,1989年,一台凝聚着科研人员全部心血,独属于我们国家的“束外延技术设备”横空出世。

这也使得我国成了亚洲第一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然而,学无止境,科学技术的高峰一山还有一山高,永远都没有尽头。

03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李爱珍及团队也在不断创新,当他们得知卓以和与贝尔实验室率先成功发明了“量子级联激光器”时,她们团队也迅速成立了相关研发实验室。

要知道,从事过半导体研究的科技人员,大多都是从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出来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在美期间,李爱珍专门到贝尔实验室,并拜访了分子束外延之父的卓以和。

那个年代,量子级联激光器绝对算得上是半导体激光领域的又一次创新,它的波长覆盖在军事、通信等方面的应用都具有极大的价值。

李爱珍全身心投入到了科学实验,她从不分上班还是下班时间,带领团队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地研究实验。

她说:“我们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一定要有一批为了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科学家为之努力。”

最终,李爱珍不仅做到了让美国的技术无法封锁,她还不断创新,在半导体领域大踏步地开展研究。仅仅过了5年时间,她的研究就又一次到达了新的高峰。

随后,她的团队又研发出“5—8毫米波段的量子级激光器”,刷新了世界纪录的同时,还打破了亚洲类似激光器“零的突破”。

正是因为有了这套半导体激光技术,让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开始立足于世界,打破了西方、日韩的垄断,并成为独立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在当时,全世界能研发该项技术的团队都寥寥无几。西方国家对此感到惊讶,“世界上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分子束外延之父卓以和对此也毫不吝啬地夸赞。

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位女科学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李爱珍团队着实为中国争了光。

04

随着半导体产品的广泛运用,李爱珍也已经成为了享誉全球的知名科研人员,因此,她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与奖项。

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等,李爱珍一度拿奖拿到手抽筋。

尽管作为半导体行业的佼佼者,李爱珍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却唯有一件事令她感到遗憾。

原来,她曾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功。

后来,在李爱珍71岁时,竟传出她成为美国院士的消息。而且是在连推荐人是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当选了,这顿时让李爱珍成了国内老百姓讨论的焦点话题。

大家纷纷猜测,她会移民吗?没有被选上院士,应该心里早已经凉透了吧?这个时候出国移民,想必也是情有可原的。

可没想到的是,李爱珍却坚定地回答:“不会,我是祖国培养的科研人员,是祖国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这里才是我的家。”

人们都很好奇:“她那么优秀,凭什么就选不上呢?”

原来,李爱珍没评上国内的中科院院士,并不代表她学术能力不足,最大的障碍是因为年龄。

我国对于院士的评选在年龄方面有着明确的要求。凡年龄超过65岁的候选人,必须要有6位推荐人的提名。

不仅如此,评选院士在我国非常严格,因为它需要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科研经费的申报、带学生,甚至分房子福利等等。

前几次申请时,李爱珍的年龄都已经不小了,最后一次年龄更是达到了69岁,而且推荐人也只有4位,她因为忙于研究,就没花费太多的心思在这上面。

最终,她两个条件都无法满足,只能放弃参选。

4次申请失败过后,李爱珍便不再申请了,她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放到了半导体的科学研究上。

对于李爱珍来说,没有成为院士会有些遗憾,但她并不在意,更没有任何的抱怨,因为在她看来,头衔并不重要。

尽管,国内的院士选拔存在严格的年龄限制,但在美国则没有。而且美国是推荐制,只要有人推荐,票数过半即可当选。

05

2007年,71岁的李爱珍入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

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李爱珍说:“我是中国人,感谢祖国,让我有机会为国家做贡献,虽然没有评上院士,但我也没有想过参加其他国家的评选。”

如今80多岁的李爱珍,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她依然无比热爱伟大的祖国。她说:“在成绩面前,荣誉并不重要,没有祖国就没有一切!”

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引领人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们终将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而半导体材料的运用场景也将会越来越多,李爱珍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让人们永远铭记于心。

让我们向伟大的科研工作者们致敬!

作者:双钰

编辑:Sarah萱草悠悠

资料来源:

《她是中国半导体功勋,71岁成美国院士,却4次落选中科院院士》2023.1.17 《最华人》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 2023-04-11 15:14

    美帝这是来搞对立的吧。

芹芹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