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杜绍三军长拦火车传说想到的

绿拂晓 2024-07-22 04:44:32
由杜绍三军长拦火车传说想到的

作者王皇义供稿

杜绍三

19军军长杜绍三拦火车“真相”尘埃落定,我似乎想对有关的传说聊一聊。属一孔之见。

2012年大年初六,一位老战友带着原兰州军区杜绍三副司令员的“回忆”等史料找我,看这些资料能不能出书。我在认可的同时也说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位有传奇色彩的高级将领,这样出书似乎有点局限性,如能将读者对象扩大到青少年,而不只是亲友和同时代的人,用传记文学形式表现,其意义就大不相同。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杜的老伴邹阿姨的认同,她在信上还写下了“谢谢王政委”五个字,并署了姓名、日期。我觉得此事重大,自己又难堪重任,便商请出版过多部我军高级将领传记的中国作协会会员杨勤良同志承担。杨很乐意,表示用三年时间完成采访、查证和撰写工作,且属义务劳动;我还请著名军旅作家杨闻宇老师把关润色,他表示赞同;我负责协调事务。初衷挺好,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而最终搁浅。

杜绍三

我从入伍到任团政委,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杜绍三老首长任过参谋长、师长的62师服役,部队中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很多,至今还在一些新老战友中传说着。如杜师长的一警卫员就曾告诉我,有一次杜师长到兰州军区开会,到“将军楼”报到时,人家非坚持“非将军不得入住”。杜师长的军衔是大校,心里不悦也很无奈,就跑到地方宾馆住下。第二天开会时,军区首长问杜师长为何未到,得到的回答是“我不是将军,你们不让住,我得自己找嘛。”他就这么个性格。

又如61师参加的登步岛战斗,杜时任183团团长,因敌情有变,胡炜师长果断决定撤离,杜团长为了迷惑敌人,命部队吹着冲锋号撤离,这是人所共知的一次战例。唯独他任19军军长时的拦火车故事,传说的版本很多,流传也很广泛。我任团政委时,离休后的杜副司令员看望老部队,我很想当面向老师长求证,但还是没有鼓起胆量去了解。这一次,因有了为其立传的初步方案,便有了直接或间接对这件事的探寻。

杜绍三(中)与原19军军长郭时胜、政委王玉昆合影

一些版本的叙述,不乏经不起推敲、难圆其说的演绎和牵强,但有一种传说似乎比较合理。

有一年,粟裕大将到河西走廊视察部队,离开时前脚刚走,19军军长杜绍三想给老首长带点狗肉,便派人到火车站办托运,车站工作人员不仅不办且态度恶劣。在不得已情况下,杜军长亲自出马,让车站停止发车。车站方面问他是何人时,杜答“廊长”。工作人员那里会想到河西走廊的19军军长是“廊长”,便将情况逐级上报到国务院,周总理说,你们惹他干什么。

左起:孙云汉、杜绍三、施义之、姜林东

这个传说版本吸引人的原因:一是杜绍三军长所在的21军,曾在粟裕大将的指挥下征战多年,杜知道老首长有爱吃狗肉的习惯,出于对老首长的尊重和爱戴,送点狗肉也是情义之举;二是“廊长”的称呼,有其语言的个性特色;三是文革时,杜曾在兰州铁路局支过“左”,周总理对他熟悉。

杜绍三与原副总参谋长胡炜合影

我们不是史学工作者,不可能对此事细作考证。在现实中,有的回忆录和口述历史,也存在着未完全反映历史真实的现象。从此类传奇故事中,能否得出这样的认识:凡是在部队有较高声誉的指挥员,其功绩和个性都是其作战、治军独到之处的一种呈现。电视剧《亮剑》之所以吸引人、有震撼力,就是因为主人公是活生生的人,原型也就不仅仅是某个或几个人了。

杜绍三

传说是什么?它指的是传统的轶事性传闻。故事是从前人流传下来的,在口头传播中可能发生变化或增减某些元素、情节。历史名著《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要了解和研究真实的三国历史,还得看《三国志》等史料及新的考古发现。

左起张爱萍、杜绍三、姜林东、施义之

对于历史进程中的某人某事,凡是能流传于世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优良传统的传说,可以说是模糊的“大真实”和生动细节的“小真实”的融合、创作与传播,也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吧。

传说能反映历史,形象化的讲述历史,自然有其独特的教化作用。当然,这与违背史实的戏说、杜撰不能划等号。

2024年7月8日写于西安

原62师杜绍三师长、肖潮政委等师领导在平凉师部合影

0 阅读:26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