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为何120师发展缓慢?因为他们干了最累的活

文文研习历史 2024-04-16 02:42:49

1937年8月22日,随着日军的铁蹄进一步侵犯华北大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不得不加急了对红军的改编,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之前的红军在这之后改编为中国革命革命家第8陆军,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以及129师,总兵力4.5万人,而南方八个省的游击队也被改编为了新四军。

红军改编之后,三大主力师渡过了黄河前往抗战前线,在这之后八路军开始在敌后发展游击战争。

然而,八路军的三个师最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抗战的三大主力师以129师歼敌最多,他们长期在正太线袭击敌人,搞的日军后期不得不将129师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围剿,《亮剑》之中当时日军的装甲车上还印有“专打386旅”,可见129师对敌人的威慑有多大;而发展最好的却是115师,抗战时期115是发展最好的一个师,他们开辟了晋察冀军区、山东军区,而在南方的新四军之中也有一部分115师的底子。

而相比较另外2个主力师,120师的境遇在抗战时候就发展的有些缓慢了,至抗战结束之时,115师已经发展到了27万人,解放战争之后开赴东北成为了东北野战军的前身;129师经过8年全面抗战之后也可谓是兵强马壮,至抗战结束之时也有30万人;而南方的新四军也发展到了将近30万人。

相比之下,120师则显得较为缓慢,抗战开始时,全师有1.4万人,至抗战结束之时120师却只有10万人,而之后120师则在大西北作战,这就是西北野战军的前身,可是在1948年当东野都发展到百万之众时候,此时西北野战军也仅仅只有7万人,就如同当年120师的发展一样。

那么在抗战时期,120师为何发展的最为缓慢呢?

革命分工不同,120师肩负着保卫中央的重任

1937年8月22日后,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各自开赴前线进行游击战,其中129师则活跃在太行山一带;115师开辟了晋察冀和山东军区;新四军在南方发展;而120师则晋西北一带活跃。

相比起其他几支党的部队,120师除了要在敌后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寇之外,120师还肩负着一个更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卫戍中央的安全。

120师活跃的晋西北以及晋绥一带本身就是地广人稀的贫瘠地带,这里经济薄弱,人口活动范围少,相比起其他几支部队来说,这里显然也制约了120师的发展。

可是,既然这里这么穷,为什么120师还要活跃在此呢?

因为晋绥地区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位于陕甘宁和华北之间,是一个中枢地段,要想进入陕甘宁地区必须要经过晋绥地区,所以这里的战略价值非常重要。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里比较穷,所以绥远系的傅作义和阎锡山一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将重点放在这里,直到1939年抗战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在全面抗战刚爆发的时候,三大主力师各自奔赴前线,而当时在延安地区也留下了一支留守部队,他就是“陕甘宁留守兵团”,这支部队大概有9000人左右。

本来陕甘宁地处大后方,所以留下这支部队卫戍中央一开始来说也是绰绰有余的。

可是随着太原失守,阎锡山退守山西南部,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不得不承认他们陷入了自己也不愿意看到的“相持战”的阶段,这个时候日军本部有人提出了“以华制华”,他们在总体上停止向老蒋军队进行战略性的进攻,在政治上则鼓动阎锡山等对抗战悲观且一心反动的各地军阀制造各种摩擦。

1939年3月,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指示部下在太和镇伏击了前往延安参与学习的干部战士200人,制造了“太河惨案”。

1939年12月,阎锡山动用了麾下全部的晋绥军进攻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制造了晋西事变,屠杀了115师在晋西独立支队在隰县设立的后方医院的伤病员。

1940年2月,石友三、朱怀冰等部大举进攻晋东南太行区的八路军总部。

虽然中央完美解决了各种摩擦,同时为了顾全抗战大局制止了八路军的“报复”行为,但是也让中央意识到了敌后斗争的重要性,此时仅仅只靠9000人的延安留守部队保卫延安显然也无法应对反动派、顽固派以及日寇的多面进攻。

于是在1940年的时候,中央决定将120师调回后方进行休整和整编,之所以将120师调回后方。

一来此时冀中地区已经有了115师的晋察冀军区替代,此时120师完全可以抽身出来。

二来也是为了遏制住这条交通要道,以防止国民党方面的各种摩擦。

而要拱卫延安,必须得有一位老成持重且具有军事经验的老将来坐镇,显然此时120师师长贺老总最为合适。

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下,贺老总率领120师回到了后方并按照中央的指示建立了晋绥军区,而自此之后贺老总也就在后方呆了七八年再也没有回到前线。

而抗战胜利之后,120师被改编为了第一野战军,120师再一次承担着最艰巨的重任,他们不但要在陕北牵制住胡宗南的几十万兵力不让他们回援华北中原,更要时时刻刻保卫着中央。

干最累的活,得最少的荣誉,120师是部队的大管家

军事上面有句老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古今中外,大战打到最后最终拼的还是后勤补给,所以后勤补给在战争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是后勤工作又是军事之中最累的一个环节,因为大战时候可能因为战争冲毁了道路或者物资筹备不及时等等而影响了战役进程等等。

就算这些都顺利做到了,可是到了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干后勤的也总是会很容易被忽视,这种种方方面面也可以看出后勤工作的困难。

而我国的“六星上将”洪学智在抗美援朝之后就一直是我国的“大管家”,可是在战争时期他却一直向彭总“抱怨”要求回到作战部队去。

而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大管家”是谁,那么干这最苦最累活的就是120师了。

自1939年开始之后,国民政府就开始有意的停发八路军的军饷资金了,到了“皖南事变”之后更是直接不发了,不单单是如此,他们还加紧了对边区的封锁,阻止边区和外界的物资流通,意图想要彻底将八路军困死在延安。

也正是因为老蒋的封锁,导致延安根据地百姓的工作愈发困难,也为了摆脱当时的生存困境,更为了不给边区老百姓增加负担,中央在这之后提出了“自给自足,自我发展”。

部队在当时除了要作战之外,还需要垦荒种地,为了能够尽快让边区的百姓吃上饭,中央甚至直接将120师的359旅调回了延安,赶赴南泥湾进行生产作业。

359旅全力搞生产,那么自然打仗的任务就少了,可是生产任务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前方作战,毕竟你要作战首先就要填饱肚子,你没力气拿什么去打仗,而八路军之所以能够在敌后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在粮食上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也正是因此后来359旅的战士曾经被兄弟部队开玩笑说“开荒开的不会打仗了”。

除了要开荒生产之外,120师在整个抗战之中还担任“教导师”的作用,整个抗战期间敌后战场随时随地都在牺牲,而一旦部队被打残了就会面临缩编或者裁撤的命运,而120师则在此期间向前线输送了大量的指战员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输血机”,承担着大管家和战略预备队的职能,同时还要兼顾中央的安全。

可以说,120师当时干的活就是最苦最累的,可就是这最苦最累的活120师接了下来还做的很好,而且在整个抗战之中120师大小战斗也有近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2万余人,也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当年晋察冀军区的开辟也是120师赶赴冀中帮助斤晋察冀军区稳固了形势,当晋察冀军区站稳了脚跟之后,120师抽身撤退了却了身后事。

所以看似120师在抗战之时比起其他两个师来说没有多少亮眼的成绩,但实则是120师把最苦最累的活都给干了。

3 阅读:1592

文文研习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