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雕绘千年韵,非遗传承探幽微
陆游有云:“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 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葫芦雕刻的历史与现状,2024年7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奋进教育筑强国梦,携手追梦造未来乡”实践队队员在孙泽玮老师的指导下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葫芦雕绘千年韵,非遗传承探幽微”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葫芦是我国具有七千多年栽培历史的草本藤本植物,其独特的外形和广泛的实用性,自古以来备受国人的喜爱,被认为是给人类带来福禄、驱魔辟邪的灵物。从原先的盛水装酒的用具,到康熙三十八年间许多工匠人开始在上面雕刻简单的图案,葫芦雕刻也就逐渐发展起来。雕刻主要用刀或者针刀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或是阳刻,一刀一针,一人一葫芦,体现出极高的境界,刻出线条极为细腻,雕刻深度入葫芦皮质深层,作品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不仅美轮美奂而且可以长时间的保留。实践队成员们深入任城区的非遗传承基地,来到了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竹竿巷,与葫芦刻画技艺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葫芦刻画的魅力,学习葫芦刻画的技艺,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任城区的一处葫芦刻画工作室,手艺人一边展示着精湛的雕刻技艺,一边耐心地向成员,们讲解着葫芦刻画的步骤和技巧。实践队成员们听得入神,不时地点头或记录下关键要点。在交流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不仅学习了雕刻技巧,还深入了解了葫芦刻画背后的文化故事。实践队成员对手艺人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不仅学会葫芦刻画的技艺,还能更好地理解这项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手艺人听后,眼神中透露出赞许,他拿起一个已经雕刻好的葫芦,向大家讲解:“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比如这个‘兴’字,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你们在创作时,也可以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实践队成员们对葫芦刻画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为之贡献力量。葫芦雕刻的技法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工艺智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葫芦雕刻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撰稿人:王世锦
“奋进教育筑强国梦,携手追梦造未来乡”实践队
审核过的指导老师:孙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