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很多朋友都听说过,那个把45万赵军送上绝路的赵括,虽然拥有连他父亲赵奢都自愧不如的军事理论素养,但是赵括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全军覆没的命运。
在“纸上谈兵”的失败案例中,被明代文学家王圻誉为“有志图王者”的罗贯中,就是一个让无数“三国粉”扼腕叹息的代表性人物。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这部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作,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就是惊心动魄的权谋情节。
按理说,没有任何人比罗贯中更了解诸葛亮、庞统等人的精妙计谋,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即使成就不了一番王者大业,或许也能够达到刘伯温那样的成就。
然而这位活了70岁的高寿老人,非但没有任何值得记载的辉煌战绩,反而还是一个连功名都没有的落魄书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生不逢时的富家少爷元朝时期生活在南方的汉人(史书称为“南人”),是社会地位最低的四等人。
虽然成长在一个南方丝绸商人家庭里的罗贯中,自幼精通诗词曲赋,但是“南人”的出身决定了他几乎没有走仕途的可能。
幸运的是,罗贯中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恩师施耐庵。用现在的话讲,施耐庵骨子里就是一个“愤青”。
这位比罗贯中年长30多岁的元末明初小说家,原本已经凭借进士及第的功名做到了“钱塘县尹”(相当于今天的杭州市一把手),可是他却因为无法替穷人申冤,干脆选择“回家卖红薯”。
在苏州开设学馆养家糊口的施耐庵,培养出了一位情同父子的好学生,他就是罗贯中。
你可不要觉得施耐庵赏识罗贯中,和罗贯中家里卖丝绸有关系,事实上,没有哪个老师会讨厌像罗贯中这样一点就通的天才学生。
在施耐庵的教诲下,罗贯中的文学水平突飞猛进。
罗贯中不仅充分了解老师施耐庵的写作风格,他还升华出了独特的战争描写技能。
虽然《三国演义》大部分内容取材于陈寿编写的史书《三国志》,但是类似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样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全部出自罗贯中的笔下。
如果施耐庵、罗贯中这对传奇师徒生活在今天的种花家,他们完全有能力创造更多改变人类文学史的恢宏巨著。
然而,就像诸葛亮改变不了三国归晋的天下大势一样,生不逢时的施耐庵和罗贯中注定无法安身世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张士诚一开始并没有发现罗贯中的才华。
这个江苏泰州的私盐贩子之所以招募罗贯中充当幕僚,纯粹是因为他需要施耐庵这位重要盟友的支持。
1353年,张士诚和施耐庵协力扛起了反元大旗,这对财力和智力的组合很快获得了大批南方士子的追随。
然而,张士诚最终还是暴露出了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奸商本质。
他不仅猜疑劝阻他暂缓称王的施耐庵有二心,而且还不顾民心和北元朝廷媾和。
最终施耐庵彻底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罗贯中也在不久后离开了张士诚。
二、罗贯中的军事能力虽然罗贯中拥有帮助张士诚打败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战绩”,但是他显然达不到赵括那样的军事素养。
甚至连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也从未有过任何以少胜多或者绝地取胜的案例。
既然历史上罗贯中的军事能力如此平庸,为什么“三国粉”还会特别看好这位军事小说家的战力呢?
答案显然是我们搞混了“爽文”和史诗的区别。
就像今天那些创作“霸道总裁文”的网络小说作家一样,罗贯中设计的那些让读者心潮澎湃的兵法、权谋,在真正的军事学家看来毫无意义。
就拿充分体现诸葛亮超凡智谋的“草船借箭”来说,如果把它当成“爽文”情节来看,坐在小船上就能戏弄曹、孙两家势力的诸葛亮确实值得读者点赞。
但是在真正的战场环境中,几支火箭就能彻底终结诸葛亮的匡扶汉室梦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赤壁之战和诸葛亮的智谋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根据《三国志》记载,全权负责赤壁之战的是孙权方面的周瑜,他为孙刘联盟确定的“舍弃陆战,主攻水战”战略,为赤壁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至于“借东风”“华容道”等情节,都是罗贯中为了吸引读者关注虚构的内容。
除了虚构战场情节以外,罗贯中还编造了很多“爽文人物”。
就拿帮助邓艾扰乱蜀汉军心,直接导致姜维北伐失败的党均来说,这位三国后期发挥关键作用的谋士,历史上查无此人。
如果《三国演义》的作者真的像他创作的那些谋士一样智慧超群的话,那么《西游记》的作者不就应该会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超能力了吗?
实际上罗贯中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自从离开张士诚以后,再没有投奔过任何一位地方实力派。
在追随施耐庵四处游学的几年中,罗贯中走访了山东、河北等地的风土人情。
他之所以能把《三国演义》这部充满虚构内容的小说写得如此真实,就是凭借长年游学积累下的宝贵经验。
施耐庵无疑是幸运的,虽然他因为创作《水浒传》得罪了朱元璋,差点死在大牢,但是凭借罗贯中的全力搭救,他最终还是得以安享晚年。
元末明初的时候,大多数人连更年期都熬不到,但是施耐庵却在学生的精心照料下,一直活到了74岁高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罗贯中身上,得到了最充分地诠释。
三、罗贯中的历史贡献在传统儒家文化盛行的明朝,像罗贯中这种没有考取过功名、仅靠写小说养家糊口的不入流文人,根本不可能受到统治阶层的重用。
罗贯中之所以会被后世看作淡泊名利的代表,主要是因为他的贡献没有得到当时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不过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位军事能力非常普通的作家,至少为种花家作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
第一,将章回体小说推上历史巅峰。
虽然章回体小说这种文学创作形式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因为早期小说家缺乏像罗贯中一样的“讲故事”能力,很多早期章回体小说都在历史长河中失传了。
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不仅获得中日韩无数读者的追捧,而且他还为后世的小说家提供了一套非常完美的模板。
比如,明清小说中比较著名的《金瓶梅》《儒林外史》等著作,全部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
甚至连今天很多畅销网络小说,也带有章回体小说的烙印。
第二,向全球传播中华文化。
今天但凡是能找到唐人街的国家,都可以看到供奉关羽的文化现象,事实上关羽并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忠孝圣人形象。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禅给关羽的谥号是“壮缪侯”,这个“恶谥”主要体现了关羽名气大于实力的缺点。
为什么今天我们谈起关羽的时候,没人想到他是“壮缪侯”呢?这都是罗贯中“爽文”风格的功劳。
想象一下,如果罗贯中没有编造出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情节,读者根本不可能看出关羽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虽然那些历史学家可能会埋怨罗贯中“胡编”的做法,但是他确实让更多人喜欢上了中华文化。
第三,间接促成华夏快速恢复。
如果施耐庵、罗贯中师徒二人坚持辅佐甘愿充当北元爪牙的张士诚,以朱元璋为首的抗元力量显然很难迅速统一江南地区。
要知道,当初那些投靠私盐贩子张士诚的士子,有很多都是看在施耐庵、罗贯中的面子上,才甘愿为这个奸商出谋划策。
虽然罗贯中个人的仕途非常不顺,但是果断抛弃“昏主”的他却间接促成了明朝大一统。
在剿灭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凭借江南充足的战略资源轻而易举平定了割据川蜀的明夏政权,最终为北伐驱逐蒙元势力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会纸上谈兵的人不止赵括一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战术、计谋堪称奇迹。
然而,当纸上谈兵的人面临真实战场的复杂考验时,他们根本不可能取得像纸面上那么成功的战绩。
不过对于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罗贯中来说,不会打仗是他最微不足道的缺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
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师徒情,《水浒传》与《三国演义》
原创2022-05-09 15:00·国乒莎莎
罗贯中笔下的“江东鼠辈”,影射的是张士诚还是朱元璋?
2023-07-09 17:07·淮下书生
关羽生前勇冠三军,刘禅为何却给他个充满贬义的谥号“壮缪侯”?
2017年11月28日 10:42 老黄说史作者:老黄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