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美国母亲不顾各方谴责,为初生女儿移植狒狒心脏只为续命

雪晴观察趣事 2024-11-11 22:41:01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1984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一位单身妈妈的选择让整个医学界都惊呆了。

特雷莎在10月14日迎来了自己的小天使菲伊,本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却被医生告知宝宝只有半颗心脏,最多只能活两周。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个疯狂的想法冒了出来:用狒狒的心脏来救女儿。

这个决定一出简直就是炸开了锅!

动物保护者、伦理学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都在谴责这个"疯狂的母亲"。

但是当生命面临绝境时,我们真的有资格去评判一个母亲的选择吗?

十月的洛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门口,已经被愤怒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特雷莎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人群中艰难地挤进医院大门。

此刻的她脸上写满了憔悴,但眼神里却闪烁着坚定的光。

"你这个残忍的母亲!""为什么要伤害无辜的动物!"抗议者的喊声不绝于耳。

说实话特雷莎何尝不明白他们的愤怒?可是当一个母亲面对生命垂危的孩子,还有什么选择是不可以的呢?

清晨9点整贝利医生带领的手术团队开始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尝试。

特雷莎独自坐在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双手紧紧地绞在一起,指节都泛了白。

媒体的长枪短炮对准了这位孤独的母亲,闪光灯此起彼伏,仿佛要将她的灵魂都照个通透。

上帝啊如果这真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就让所有的惩罚都落在我身上吧,只求你能保佑我的菲伊。

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10点45分护士推着一台仪器匆匆跑进手术室,特雷莎的心猛地揪紧了。

这个时候她脑海中突然闪过菲伊出生时那张红扑扑的小脸,那么美好那么纯真。

手术室的指示灯依旧亮着刺眼的红光,特雷莎感觉度秒如年。

外面的抗议声似乎已经听不见了,她的世界里只剩下手术室门上那盏冰冷的灯。

终于在经过了漫长的两个半小时后,贝利医生摘下口罩走了出来。

"特雷莎女士手术很成功,狒狒的心脏在菲伊体内跳动得很有力。"

这一刻特雷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她颤抖着站起身,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所有的语言都化作了哽咽。

手术室门口的抗议者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特雷莎的肩头,温暖而明亮。

此时的她完全沉浸在女儿得救的喜悦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生命接力的开始。

手术成功后的第一周,特雷莎的心情简直可以说是飞上了天。

每天守在婴儿床边,看着菲伊红润的小脸蛋,听着监护仪平稳的滴滴声,她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贝利医生每天都会来查房,看到菲伊的各项指标都很稳定,连他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短暂的平静竟然只维持了短短十天。

11月6日的清晨菲伊突然开始急促地喘息,小脸涨得通红。

特雷莎一下子慌了神,她用颤抖的手按响了床头的紧急呼叫铃。

医护人员飞快地冲进病房,各种仪器的警报声此起彼伏。

贝利医生眉头紧锁,这是特雷莎第一次在这位沉稳的医生脸上看到如此凝重的表情。

"特雷莎女士菲伊的免疫系统开始排斥这颗心脏了。"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特雷莎的心上。

接下来的几天特雷莎寸步不离地守在女儿身边,看着各种药物通过输液管一点点地滴入菲伊的体内。

11月9日菲伊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连呼吸都变得异常困难。

她那么小的身体上,插满了各种监测的管子,看得特雷莎心如刀割。

医护人员开始24小时轮班监护,但菲伊的生命体征却在一天天地减弱。

11月12日贝利医生不得不告诉特雷莎一个残酷的事实:菲伊的身体已经完全排斥了这颗狒狒心脏。

特雷莎紧紧地握着菲伊的小手,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

就这样煎熬地又过了三天。

11月15日的傍晚,医院的走廊格外安静。

监护仪上的心电图,在发出最后一声尖锐的长鸣后,变成了一条平直的线。

当时间定格在晚上7点整,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拉锯战,终于还是以失败告终。

菲伊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在医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场手术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彻底引爆。

动物保护组织的人群在医院门口日夜示威,高喊着"尊重生命"的口号。

社会学专家则抛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人类真的有权利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任意处置其他物种的生命吗?

但贝利医生和他的团队并没有被这些质疑打倒。

相反他们从这次失败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原来血型不匹配才是导致免疫排斥的主要原因。

这个发现为后来的跨物种器官移植研究指明了方向。

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遭受的非议一样,开创性的医学实验总是会面临诸多质疑。

但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止。

2018年德国的科学家们创造了奇迹,他们成功让接受猪心脏移植的狒狒存活了195天。

这个突破性的成果,让医学界看到了希望。

到了202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例猪心脏移植手术在美国完成。

虽然接受手术的戴维·贝内特最终只存活了两个月,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回望1984年特雷莎和菲伊的故事,他们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正是这些勇敢的尝试,推动着医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但争议的声音从未停止,科技发展的速度越快,伦理道德的考验就越严峻。

就像一个永恒的天平,这头是濒临死亡的病人,那头是需要被保护的其他生命。

人类究竟应该在这场博弈中,找到怎样的平衡点?

这个问题至今仍在困扰着每一位医学工作者。

四十年过去了器官移植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数据显示仅在中国,每年就有近30万人在苦苦等待合适的器官。

但能等到希望的人少得可怜,不足1万人。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年有29万个家庭在绝望中煎熬。

而这种绝望往往会催生出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黑市器官交易就像潜伏的毒蛇,在阴暗处悄然滋长。

一颗心脏75万一个肝脏99万,一个肾脏165万人体器官被明码标价。

更可怕的是一具完整的尸体甚至能卖到上千万的天价。

这哪里是器官交易,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生命买卖!

但医学界并没有放弃寻找解决方案。

2021年9月美国成功完成了首例永久性人工心脏移植手术。

2022年3月我国的同济医学院也成功研发出了国产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

技术在进步但成本依然高得吓人,一颗人工心脏的价格就要上百万。

埃隆·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似乎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2020年他展示的Neuralink设备,让人类摆脱器官束缚的梦想有了新的可能。

但说真的当科技发展到可以数字化人类大脑的时候,我们还是我们吗?

回望特雷莎的故事,她的选择或许不完美,但却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

生命的意义从来就不仅仅是一颗会跳动的心脏。

它更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是一个个不惜代价守护至亲的决定。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追求的不应该只是延长生命的时间,更要思考如何让生命更有价值。

毕竟活着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活出生命的精彩。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0

雪晴观察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