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我党百年历史上最杰出的战略家,他的战略思维极其深远。能与他探讨战略问题的人,都非同一般,陈毅元帅便是其中之一。陈毅元帅在1948年8月中原军区的整军会议上提到,毛主席非常重视战略。陈老总回忆说:“去年冬天我在陕北,毛主席就和我聊过这些。今年五月,他又叫我去,还是讨论战略问题。这种对战略的重视,在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陈毅的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毛主席特别看重战略思考,而陈毅在战略方面很有见地,能和他深入交流。毛主席经常主动找陈毅讨论战略问题,向他征求意见。陈毅元帅用“又”字,表明这样的谈话不止一次。毛主席和陈毅讨论的战略眼光极其长远,这种军事思想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毛主席为啥总爱找陈毅聊打仗的事?说白了,陈毅在打仗这事上跟主席想到一块儿去了。陈毅元帅分析认为,抗日战争初期,日军的主攻方向将是华北地区。抗战期间,陈毅将军分析认为,日军会首先向华北发动攻势,建议我军提前部署。毛主席对此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
1937年8月11日,日军拿下平津后,立马从本土调兵增援华北,打算以平津为起点,顺着平绥、平汉、津浦这几条铁路线,发起全面进攻。早在1937年8月22日,我军就已部署妥当,不等八路军完成整编,便派遣第115师率先东进。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的首场硬仗。1937年9月24日,第115师顶着大雨,悄悄埋伏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的高地上。这一仗干掉了1000多敌人,炸毁了100多辆汽车和200多辆马车,还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日首战告捷,也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成功伏击歼灭日军。这场战役粉碎了"日军无敌"的传言,影响深远。陈毅早就料到国民党会对皖南的新四军采取行动。在皖南事变爆发前,陈毅元帅就预感到国民党会对新四军采取行动。他完全支持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亲自率领三个纵队九个团向苏南敌后进发。同时,他建议中央让项英迅速北上与他会师。项英直接回绝了,他坚持皖南的部队必须留在南方独立作战。他担心如果北上进入敌后,没有山地作为屏障,部队很难生存和发展。所以他一直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他还觉得国民党应该不会对友军采取极端手段。
正如陈毅预料的那样,新四军军部加上六个团,总共九千多人,遭遇了国民党军七个师、八万多人的围攻。最终,只有两千多人成功突围。尽管国军对陈毅率领的九个团发动攻势,但在八路军的支持下,他们的计划未能成功。黄桥战役之后,陈毅指挥的新四军在苏北敌后成功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在抗美援朝期间,陈毅坚定地站在毛主席一边,全力支持他的决策。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中国介入,连林彪也以健康为由推辞指挥任务。就在这紧要关头,陈毅元帅站了出来,不仅力挺出兵,还自告奋勇要担任志愿军总司令,带领部队对抗美军。从历史记录来看,当时我军能胜任朝鲜战场统帅的人选大概有6到8位。但有意思的是,这些人里只有陈毅元帅是主动站出来要求带兵出征,替毛主席分担重任的。就连彭老总也是被选中的,而不是自己主动请战。陈毅这种主动请战的做法,展现出的战略眼光确实非同一般,不是普通人能比得上的。
中美之间的实力悬殊,如何在这场较量中胜出,这无疑是军事史上的一大难题,也是关乎国家前途的战略性课题。在毛主席面临关键抉择的紧要关头,陈老总展现出了与领袖高度一致的远见卓识,坚定表态将全力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我党的历史进程充分印证,毛主席的决策即便一时未被广泛认同,最终都会被时间验证为正确选择,这一规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始终不变。从这些例子能看出,陈毅元帅的战略思维和毛主席非常相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毛主席经常找陈老总讨论战略话题。
1972年,陈毅元帅去世,举行了追悼会。那时候,毛主席身体很差,长期卧床,按他的健康状况,本来是不该参加追悼会的。毛主席回忆起与陈毅元帅共商军务的往事,往昔一幕幕浮现眼前,不禁潸然泪下。他坚持亲自前往,并在现场对陈毅元帅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是功勋卓著的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