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到底该不该双休?
最近两会之后,全国各地的高中开始陆陆续续执行双休了,尽管目前很多地方依然存在执行不彻底的情况,但是好歹还在向前推动。然后接下来比较扎心的问题来了,高中到底该不该执行双休呢?
先给客观认知答案,其实高中本就是双休的,从30年前的1995年5月1日全国开始执行双休休假制度的时候就开始了。当然这是理论上的;然后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的话,高中其实就应该双休,只是在最近十几年中,被校方、学生和学生家长三方搞得越来越内卷了。为何这么说呢?
笔者如今也是将要奔四的人了,也算是85后了。还记得在我们以前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也有补课。第一个补课就是初二完后,准备上初三的时候,学校给补1个月的课。初三的寒假又补了10天的课。然后在整个初三阶段,周末两天也就是周六补课。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冲击中考;而高中补课也是集中在高二完后,类似于初三阶段。当时初三和高中补课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冲一个中考和高考的好成绩。
某种程度上来说,内卷从我们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确实没有如今这么严重。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国家一直到现在,就是执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而我们那时候,学生求学的弃上率也是很高的。在初三开始的那个节点,学校就人为将班级开始分为快慢班,快班的学生去冲击中考和高考;而慢班的学生大概率就是为了混一个初中和高中的毕业证,然后就很乐此不彼且很愿意的早出社会就业了。那时候差班的学生的选择,在学校分流的大框架指导下,都是自愿性在初中或高中就出社会就业。就算是快班的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受限,以及社会环境的诱惑之下,弃上率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就我们那时候来说,整个初中和高中,由于学生本身弃上率的存在,也就使得在求学的这条路上,并不十分的内卷。
但是如今20多年过去了,再看看我们新生代的学生呢?初三毕业之后,在五五分流的高职分流的大框架指导下,基本上自己的娃学习成绩再差,也要上个中专。目前在整个社会上,几乎很难遇到初中毕业就出社会的学生了。可以这样理解吧,每年高中生和中专生的入学人数,几乎就等同于曾经某年的出生的人口人数;也就是意味着一半的学生去上中专,一半的学生去上高中。至于中专在以后的就业和升学这快,灵活度比较大。反而是中专在执行周末双休的状况算是比较好的;
而在周末双休这块执行不好的重灾区也就是高中了。于是就有了这个逻辑,能上985高校的学生分要去冲清华北大;211高校的分要去冲985高校;一本分要去冲211高校;公办二本的分要去冲公办一本;民办二本的分要去冲公办二本;专科的分要去冲本科的层层内卷现象。于是就补课来说,从到了上高三才补课,开始往下逐渐内卷到高二、高一开始补课。甚至内地很多重点高中,连娃们初三毕业后的暑假都不放过,硬是在中考招生后,切掉娃们至少一半的初三暑假来补高中的课。高中内卷如此,也就有了学生和家长以此为荣、乐此不彼的主动跟风。可怜天下父母心,学生和家长的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呢?于是就有了家长们最为护犊子的回答,要创造条件,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残酷的社会哪里有那么多机会?很多事情过了也就过了。工作如此,学习也是如此。
比如就拿中考和高考来说吧,客观说曾经的中考制度下,虽然也有漏掉潜力学霸的漏网之鱼,但是基本上还是将90%的潜力学霸,通过中考还是初步甄选出来了。到了高中,经过几次考试之后,每个学生到底是几斤几两,学生自己也算是比较清楚了。很多内卷补课其实做的就是无用功,就是为了满足家长和学生尽可能分往前冲一冲的无知心理。放在几年后,再回头总结的话,这里的绝大部分的曾经努力,几乎就是徒劳!但是曾经不计血本的投入还是花了,而且大概率花的就是冤枉钱。
综合来说,如今上面开始推行高中双休制度,本就是回归到1995年5月1日就已经开始的国内全面双休制度。只是最近10几年来,社会各行各业的严重内卷蔓延到高中,使得原本的高中双休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