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VS两业融合:现在已经是两业融合时代了吗?

数据分析真是个事 2024-09-09 14:16:35

现在的数字技术高度发达,各种新词热词层出不穷,最近数字圈里又流行“两业融合”“两业两化融合”“两业深度融合”,许多朋友可能刚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脸懵,其实说白了,两业融合就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其中的“两业”就是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据我了解,现在不少传统企业寻求数字化转型,都在搞这个两业融合,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企业的初心都是好的,只是项目从立项到实施的过程中,问题可谓是接连不断。企业一味地跟风乱搞两业融合的结果,不仅是投入成本高,项目回报少,而且连最初的降本增效的目的都很难达到。

其实,数字圈里每一个新概念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两业融合也不例外,要想搞好两业融合,企业就要了解背景,深化本质,明确问题,改进方案,而不是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管理混乱,增本减效。

那么,今天,就借助本文给大家梳理一下两业融合提出的背景、内涵、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你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启示!

先分享一份《数字化全流程资料包》,点击下方卡片即可领取丰富的知识图谱、精品案例、场景解决方案、模板等等:

一、两业融合背景

一直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都是核心议题。

传统制造业早就在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比如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等,而此时的现代服务业呢?则是蓬勃发展,前景光明。所以有人就提出要将发展势头猛进的现代服务业与江河日下的传统制造业相结合,让传统制造业焕发生机,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如果这样说,还是感觉不太理解,不要紧,我们下面以汽车行业为例,做进一步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过去汽车制造企业主要专注于车辆的生产与组装。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智能化、个性化以及售后服务质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顾客就是上帝,消费者有需求,企业就得满足,这就促使汽车制造企业与软件服务、金融服务、汽车后市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行融合。汽车制造商也开始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车联网服务等,这样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汽车智能化的需求。

二、两业融合是什么

正如前文所述,两业融合就是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生态。

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制造业不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者,而是开始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理,从现代服务业的角度来看,它也在不断地向制造业渗透。

三、两业融合问题

正如开头我们提到,许多传统企业在推进两业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miao君总结了三点问题,其余的也欢迎大家补充。

观念和认知问题

不客气地说,部分制造业企业仍然存在传统的“重生产、轻服务”的观念,对两业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制造业行业的管理相对粗放,数字化无论是意识还是基础都相对薄弱,如果没有“多么痛的领悟”,这些企业根本不会在数字化、两业融合上真正的下苦功夫,他们只是习惯于专注产品的生产本身,而忽视了服务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体制机制问题

体制差异的具体问题可以从组织架构差异、绩效考核差异、信息流通差异、标准统一差异四个方面来看:

组织架构差异:在传统制造业企业中,组织架构通常以生产部门为核心构建。从部门数量占比来看,生产相关部门可能占据企业部门总数的 50% - 60%,这样其他部门如售后服务部门、研发部门等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组织架构则以客户服务和业务拓展为重点,服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占比可能达到会 60% - 70%。绩效考核差异:制造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例如,一家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其生产部门员工的绩效考核如下表所示:

服务业的绩效考核重点在于客户满意度、业务拓展成果等方面。以酒店服务业为例,前台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如下表所示:

对比表格,我们不难发现,绩效考核存在很大的差异,绩效考核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向,因此,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道路也是有很大的差异。

信息流通差异:制造业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主要沿着生产流程进行。信息传递的频率相对较低,通常以天或周为单位。而服务业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 CRM 系统为例,它可以实时记录客户的需求变化、服务反馈等信息,并在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信息传递的频率较高,可能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单位。标准统一差异:制造业的标准主要涉及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安全环保等方面。制造业标准的更新周期相对较长,一般为 3 - 5 年。这是因为标准的制定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和行业讨论,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对比服务业的标准,则是主要集中在服务流程、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服务业标准的更新相对较为频繁,可能 1 - 2 年就会进行一次调整。这是因为服务业市场变化较快,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及时对标准进行优化以适应市场发展。技术融合问题

在两业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信息技术非常关键。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就拿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它们深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巨大潜力,于是积极地尝试引入这些新技术来助力两业融合。可遗憾的是,这些企业往往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它们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新兵突然被拉上战场,面对复杂的技术融合场景,完全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企业管理层都摸不着头脑,就比如在引入大数据技术时,企业可能连最基本的数据采集、存储和清洗都无法高效完成,那更别提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了。

另一方面,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也成为了这些企业的致命伤。现在,既懂制造业的工艺流程、生产模式,又精通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推进两业融合的主力军。但现实是,这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内部往往找不到这样的人才,而从外部引进又面临着成本高、融入难等问题,完全处于一个两难尴尬的境地。

所以,由于这两大短板的存在,这些企业在技术融合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原本期望新技术能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制造业与服务业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但实际上,它们无法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新技术就像是一把被锁在匣子里的宝剑,无法出鞘展现其锋芒。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还让企业在两业融合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甚至对进一步推进两业融合都失去了信心。

四、两业融合方案针对观念和认知问题的方案

(1)定期举办两业融合专题培训

培训内容设计: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案例企业代表,详细讲解两业融合的概念、成功模式以及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具体来说,培训课程可以按照两业融合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如研发设计融合、生产制造与服务融合、营销与服务融合等进行分类讲解,每次培训聚焦一个主题,深入剖析其原理、方法和实践案例,培训一次,就要把一个主题研究透,企业切勿流于形式,做”面子工程“,让培训出效果,让思维、观念、认知从根上转变。

(2)建立内部两业融合宣传机制

对于员工来说,可以设立两业融合建议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提出与两业融合相关的想法和建议。对于有价值的建议,要给予物质奖励(如奖金、奖品等)和精神奖励(如公开表扬、颁发荣誉证书等)。每月评选出最佳建议若干条,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宣传。对于企业高层CEO、CIO来说,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具有数字化管理的前瞻性、数字化建设策略和数字化战术思维。针对体制机制问题的方案

(1) 建立跨部门融合团队

要改变传统的团队组建方式,从生产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研发部门、市场部门等关键部门中选拔优秀员工,组成跨部门融合团队。团队成员的比例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和部门职能进行合理配置,例如在一个涉及产品升级与服务创新的项目中,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可以各选派 3 - 4 名技术骨干,售后服务部门和市场部门各选派 2 - 3 名业务精英,组成一个 10 - 12 人的跨部门团队。同时,还要明确团队职责与权限,赋予跨部门融合团队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建立问责机制,防止互相扯皮推诿,企业项目烂尾的情况发生,谁出问题谁负责,谁负责谁解决,环环相扣,关关都过。

(2)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绩效考核指标存在差异,那就根据两业融合的战略需求调整指标权重。举个简单的例子,将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指标权重从原来的 40% - 50%适当降低到 30% - 40%,同时将服务创新成果指标权重提高到 20% - 30%;将售后服务部门的客户满意度指标权重从 60% - 70%调整为 50% - 60%,将与其他部门协作效果指标权重提高到 20% - 30%。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促进信息流通与标准统一

(1)搭建统一信息平台

企业可以搭建一个集生产管理、客户服务、研发设计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级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要具备实时数据采集、信息共享、流程协同等功能。

例如,上图是利用自助式分析平台FineBI制作的一款生产车间运行看板。从图上可以看出,FineBI平台可实时采集生产车间运行看板上的生产设备有效时间、投入量、产出量等数据,企业可以将这些数据及时共享给相关部门;在生产质量控制方面,企业也可以根据记录的各工序合格率、序平均合格率等信息,传递给质量控制部门以便及时调整生产;此外,依据FineBI看板上的产出量/订单量统计等数据,可以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生产部门、研发部门等,以便他们及时做出响应。

FineBI使用链接:

针对技术融合问题的方案

(1)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寻求技术创新的一个常用途径,企业可以选择与相关领域或者当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企业提供资金、实验场地和实际应用场景,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研发力量、理论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信息。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打破两业融合中的技术瓶颈。

(2)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

对于人才方面,其实可以考虑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思路进行,内部就是培养,外部就是引进,培养有培养的一套方案,引进就有引进的一套策略。

对于内部人才的培养,首先就是要对企业内部现有员工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职业发展规划等等),制定个性化的两业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制造业工作经验的员工就去搞服务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服务业工作的员工,就可以安排学习制造业的工艺流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当然,培养方式可以多样,包括在职培训、脱产学习、在线学习等等。外部人才引进时,要明确需要引进的复合型人才的类型、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等要求。

总之,两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通过转变观念、培养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加强技术融合等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促进两业融合的发展。相信,未来的不少传统制造业企业都会通过两业融合这一途径加速数字化转型!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两业融合的相关方案,推荐大家点击链接进行咨询:

0 阅读:0

数据分析真是个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