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多数朝代提防宗室,清朝皇帝却为何重用宗室,不怕夺权吗?

楚风文史 2025-02-16 04:22:1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古代皇帝最怕啥?太监?大臣?边疆叛乱?都不是。皇帝最怕的是自己的亲戚们眼红皇位,搞出个"兄弟阋墙"来。

明朝皇帝朱元璋给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当藩王,结果没几年就爆发了"靖难之役",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

可清朝就好像不太一样,皇帝不仅不怕宗室夺权,反而把他们留在京城当官。这到底是咋回事?

从打天下到窝里斗

努尔哈赤创业初期,跟弟弟舒尔哈齐简直是亲密无间。兄弟俩有啥都一起分,兵马对半分,连奴仆都是共同使用。

努尔哈赤带红旗,舒尔哈齐带黑旗,这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八旗制度的雏形。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兄弟二人携手并肩,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打下了一片天下。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尔哈赤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开始觊觎更广阔的天地,开始萌生反抗明朝的念头。而舒尔哈齐却认为,与明朝维持良好的关系才是上策。

在一次出征乌拉部的战役中,由于舒尔哈齐与对方有姻亲关系,他在战斗中并未尽全力。努尔哈赤大怒,直接剥夺了舒尔哈齐的兵权。

失去军权的舒尔哈齐愤愤不平,决定带着儿子和亲信投靠明朝,却不料事情败露,半路被努尔哈赤的人抓了回来,最终凄惨地死在牢狱之中。

皇太极很精明

皇太极这个人精明得很。他当上大汗后,表面上跟其他三个贝勒平起平坐,啥大事都得四个人一起商量。

可背地里,他开始一个个收拾这些兄弟。先是找茬把阿敏废了,接着又搞掉了莽古尔泰。最后连最德高望重的代善也被他架空,只剩个空头衔。

皇太极的这一系列行动,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心理博弈能力。

他深谙权力游戏的规则,懂得如何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并在恰当的时机出手。他先是制造矛盾,挑拨离间,让几个贝勒自相残杀。

等到他们的势力都被削弱后,他再趁火打劫,一举拿下大权。这种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后世的政治斗争中也屡见不鲜。

在皇太极的精心部署下,阿敏、莽古尔泰、代善这三个贝勒势力依次被打压,最终只能俯首称臣,成为皇太极的傀儡。

而皇太极也因此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

可是皇太极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开始提防那些被他扶持起来的小贝勒,尤其是野心勃勃的多尔衮。

可惜天不遂人愿,皇太极英年早逝,还没来得及对付多尔衮,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了一个群龙无首,充满变数的朝堂。

摄政王的得意与失意

皇太极一走,朝廷可就乱了。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都想当皇帝,场面一度剑拔弩张。

多尔衮脑子转得快,拉拢了济尔哈朗,推了个六岁的小皇帝上位,自己当了摄政王。

这一巧妙的政治联盟,让多尔衮一举篡夺了大权,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掌控者。

然而,权力的顶点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并没有懈怠。

他先是把济尔哈朗打发去了外地,让他远离权力中心。紧接着,又设计陷害豪格,将其关进监狱,并最终导致其死于非命。

看似稳坐江山,前途一片光明的多尔衮,却不料自己也突然意外早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打乱了朝堂的格局。

而那个被多尔衮打压得几乎翻不了身的济尔哈朗,又重新崛起,联合小皇帝顺治铲除了多尔衮的势力。

多尔衮的故事,再次印证了权力的残酷。在这个游戏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昨日的盟友,可能就是明日的对手。而那些看似大权在握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倒台的。

清朝皇帝的高明招数

康熙当政后发现了个好办法:让宗室们都留在京城,但是不给他们兵权。你想当官可以,但必须在皇帝眼皮底下干活。

能干的去当朝廷重臣,不太行的去当侍卫,实在没本事的去守陵都行,反正不能闲着。这一招可谓是高明至极,一举多得。

首先,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宗室们在外地搞事情,确保了皇权的稳固。

再就是朝廷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宗室的才能,让他们为国家效力。

另外,宗室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知识和见识,也能为朝政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让宗室们参与到朝政中来,还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化被动为主动。

可以说,康熙的这一招,充分展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他深知中国历史上宗室专权带来的危害,因此想出了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既给了宗室们体面的地位和优渥的生活,又切断了他们干预政权的可能。这种"养而不纵,用而不授"的策略,成为了清朝得以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哪个朝代能像清朝这样,既重用宗室,又能防范宗室专权。

从权力巅峰到打工人

随着时间推移,宗室们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早跟着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变成了朝廷的打工人。

“八旗制度”到了后期,旗主们基本上就剩个空头衔了,连带兵打仗的机会都没有了。

起初,那些跟随皇太极、皇太极征战沙场的宗室们,都是清朝的中流砥柱。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和功勋,在朝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清朝逐渐步入文治时代,武功不再是立身之本。

相反,文才和治国能力,成为了考量官员的重要标准。于是,那些宗室子弟们,也开始转变角色,从武士变成了文官。

而到了乾隆以后,宗室们的处境就更加尴尬了。他们虽然仍享有一定的特权和俸禄,但已经完全丧失了实权。

每天的日常,就是在京城里当值,处理一些繁文缛节的事务。

说白了,他们就是高级公务员,只不过姓氏比较特殊罢了。这种地位的落差,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结语·】——》

清朝的宗室制度还真是独树一帜。不同于其他朝代把宗室打发到远方,清朝把他们留在身边,却剥夺了他们的实权。

这种既用又防的做法,让宗室们既保持了体面,又帮着朝廷干活,还翻不起什么大浪来。说到底,权力这东西,拿捏到位了,亲戚也能成为得力干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清代政治史》、《清史稿》、《清朝通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