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中最会打仗的,将军中最会写诗的,这个人是谁呢?

浩潜评历史 2023-06-01 15:51:00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南宋淳熙年间,因奸臣排挤,罢官多年的辛弃疾,夜归途中看着丰收之年的如画美景,暂时抛却烦恼,寄情于田园山水之乐,随口吟出了这首小令。

这时,辛弃疾已年过半百,但投闲置散的隐退生活却绝非他的本意,吟诗作画也非他最爱,他怀念的一直都是那段热血生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山东济南。

南宋中期,岳飞大将军奉命抗金北伐,却被奸人秦桧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夺走了一代忠臣良将的性命,从此北方疆土彻底沦为金人的领地,而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的占领区。

当时,辛弃疾的祖父是金国县令,但却时刻牢记自己是大宋子民,爷爷经常偷偷呆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着大好河山对辛弃疾说:“孩子,你要记得这是大宋的领地,你是堂堂正正的宋人,你长大了一定要报效国家,还祖国统一啊。”

因为爷爷的教导,辛弃疾时刻不忘使命,从小习文练武,饱读诗书,将统一祖国作为毕生理想。

公元1161年,南宋与金国再次开战,北方各地的爱国人士纷纷揭竿而起,21岁的辛弃疾响应起义,召集了2000人,举起了抗金归宋的大旗,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

少年将才,意气风发,22岁那一年,辛弃疾干了件轰动全国的大事。

当时,义军首领耿京突然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并投降了金人,起义军一时群龙无首,军心涣散。

正在执行军务返程中的辛弃疾接到这个消息,顿时怒上心头,率领50个勇士深入虎穴,突袭5万人的金军营地将叛贼生擒活捉,再不远千里,将他解押回南宋临安正法。

少年将军,一战成名,连皇帝都夸他是少年英雄。晚年回首这段经历,辛弃疾总觉得依然历历在目: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也因为这件事,辛弃疾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途生涯。

辛弃疾一上任就满腔热忱,想要为国家收复失地,他满怀希望的上书了一封又一封文件,《美芹十论》、《九议》...但结果都是石沉大海。

辛弃疾不知道的是,此时南宋朝廷早已经腐败不堪,朝臣官员沉迷于暂时的安乐,得过且过,宁愿与金人俯小做低,也不愿意主动作战。

而主战的辛弃疾在这样的朝堂中,就显得格格不入。因此,一腔抱负的辛弃疾被派到了地方去做父母官。

出人意料的是,辛弃疾能打仗,能写诗,连做地方官,也做的有声有色。

被调去战火涂炭的滁州当领导,本来是个穷地方,他只用了短短半年,就盘活了当地的经济,开始蒸蒸日上。

被调到江西剿匪,这个换了好几波人都搞不定的麻烦事,他仅用了三个月就办妥了。

被调到湖南,他更是创立了“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是长江边境里最勇猛的一支军队,连金兵听了都退避三舍,很好地保护着当地的子民。

事实证明,辛弃疾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因为地方治理的显著功绩,南宋朝廷越来越将他作为灭火器使用,哪里有麻烦,就派辛弃疾去哪里。

即使被不断调任,做着与上阵杀敌毫无关系的工作,辛弃疾也从未停止表达自己愿意为国上阵杀敌,收复失土的强烈愿望。

在调任期间,一次经过南京城,看着祖国大好河山和远方金人的方向,百感交集,痛惜自己满怀壮志却老大无成,悲愤又无奈的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龙吟》。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从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触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一般难抑胸中苦闷。

就这样反复被调任各地,岁月一点点流逝,从将军百战声名裂,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醉梦中辛弃疾只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和遗憾的叹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将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和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了顶点,但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忽然跌落现实,在梦境和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辛弃疾一生以抗击金人、收复中原为己任,是朝廷最坚定的主战派。但为官40多年,大多都是地方官或文职,辛弃疾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更没有领兵北伐的机会。而40多年的官场生涯,也是风雨飘摇,时常被人弹劾陷害。

终于,在多次弹劾罢官后,辛弃疾心灰意冷,准备隐居,便建了房子,给自己取名“稼轩居士”,过上了悠闲安逸的闲居生活。也就是在这段日子,辛弃疾的文风陡然一转,诗词中多了些田园风光。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一个五口之家的幸福生活跃然纸上,满头白发的夫妇,大儿子锄豆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制鸡笼,最令人喜爱的小儿还是天真烂漫的时候,正横卧溪头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在这一刻,辛弃疾暂时忘却了家国之恨,沉浸在清新秀丽的田园生活中。

但其实就算归隐田园,辛弃疾也从未放下对家国的牵挂。

所以当公元1203年,63岁的辛弃疾突然接到朝廷的任命,让他带兵北伐时,他披上了铠甲,满心欢喜要去实现自己的毕生理想了,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但辛弃疾却没想到的是,这次起用不过是利用他那主站派元老的招牌而已,朝廷压根没想过让他上战场,建功名,连他的建议统统被否决了。

当权者求胜心切,启用了一批纨绔子弟主导北伐,非要出兵,结果落了个惨败下场。

听闻战败的消息传来,66岁的辛弃疾拖着残破之躯登上北固山,仰天长啸,写下了千古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诗中,他以古喻今,不仅赞扬了宋武帝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且自己不甘心,以廉颇自比,表明了自己毫不动摇的抗金决心。

这就是辛弃疾,无论现实多么不堪,他依旧对理想坚定如一,愿为国家九死不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说辛弃疾这首词,作为人生必经的三个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而辛弃疾在词中用孤高淡泊的女性形象自喻,表现自己不愿与南宋朝廷中的乌合之众同流合污,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收复祖国大好河山为本愿。

公元1207年,金军势如破竹,兵临城下之际,皇帝终于急了,想到辛弃疾,马上召他回朝出兵。但已67岁的他,早已积郁成疾,病重在床,临终之际,用积攒了一辈的酸楚和愤恨喊着:“杀贼!杀贼!”

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梁衡先生曾评价辛弃疾:“中国历史上由行(háng)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他把豪放词发展到了巅峰,他开创了以文为词的新格局,他以人生不幸和满腔家国情怀给后人留下无数佳作和不朽的民族精神,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少年英雄。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