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明文献来源;为了更好诠释相关内容,文章开篇故事根据真实病例有所加工、人名等信息均为虚构,请理性阅读。
48岁的陈阿姨是小区里的运动达人,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能在广场上看到她活跃的身影,为此,她还被居委会委以重任,承担起带动“全民运动”的工作。
可在陈阿姨积极开展工作时,她身体也出现了一些异样,起初常常在跑步后呼吸不上来,到后来,晚上睡觉也睡不好,半夜总会惊醒,只有坐起来调整一下呼吸,才能继续睡。
来医院检查后,医生根据检验报告,发现陈阿姨的心脏功能不全,严肃地警告她要少运动,可陈阿姨已经习惯这个运动强度了,每天跟着一群人一起锻炼,运动强度一直没降下来。

前天晚上,大家伙跟着陈阿姨运动完后,发现陈阿姨正在扶着栏杆喘气,谁知下一秒,她突然向前载去,好在周围的人眼疾手快扶住了她,将她送到了医院。
医生立即对神志昏迷、瞳孔散大的陈阿姨进行急救,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她的性命。
推开急救室的门后,医生对等候在外面的家属和朋友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她这是急性左心衰,之前就提醒过她,说了多少次还是没听啊!”
高强度锻炼很危险,心衰或可找上门原来,运动虽然有增加心肺功能的作用,但对心脏功能有缺陷的人来说,却要把握度,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带来危险。

当机体长时间剧烈的运动时,会增加心肌的耗氧,得不到氧气满足的心肌,便会通过收缩来代偿,以此保证运动时的器官供血,当心脏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则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输血功能紊乱,继而出现静脉血液无法回流,诱发急性的心功能衰竭。
早在2011年,《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高强度耐力训练对心脏的损伤展开分析,通过对40名平均年龄在37岁的运动员进行耐力和心脏症状统计发现:运动员进行高强度耐力训练后,右心室功能下降,且伴随着心肌损伤。

相比于未进行高强度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的心脏损伤明显,功能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不过,由于该研究存在人数的局限性,并不具备临床结论支撑,所以,关于高强度耐力运动会造成心脏损伤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陈阿姨心衰去世,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在她参与带领后,身心压力都是很大的,这可能加速了她心衰猝死的情况。

如果长时间心理压力大,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心脏负担加大,使本就脆弱的心脏雪上加霜。情绪,也可以是影响病情的关键因素之一,生活在无压力的环境,对心脏健康有一定好处。
医生建议: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天最好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30分钟,当运动过程中出现体力不支、心率过快和呼吸不畅时,应该以及停下来,调整呼吸和心率,再适度降低运动强度,保证运动质量。
另外,在生活中出现较大压力时,我们可以通过冥想、舒缓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适当倾诉这几种方法缓解。就拿冥想来说,当人处于冥想过程中时,大脑内的灰质体积及密度会随着冥想有所增加,继而加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一定程度减少心理压力。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不良生活习惯,降低心脏衰竭的风险,除了控制好运动强度,避免长期心理压力大这两种方法外,还可通过戒烟戒酒、清淡饮食等方式,对心衰进行预防。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注意,可能是心脏衰竭了心衰发病率在老年群体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的人患心衰的概率接近10%,可以说是“老年杀手”之一。那么,你可能会问了,怎样知道自己是不是心衰,心衰有哪些明显的症状?
在临床上,心衰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根据部位可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两种心衰症状不一。

1.呼吸困难
这是左心衰最常见的症状,疾病前期往往表现在运动之后的气短、喘促,通过休息可以得到一定缓解,因此,这种症状很容易被人忽略,以为是因运动引起的呼吸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困难的症状也会加重,在夜间睡觉时,可能会被憋醒,坐起来深呼吸几口才能缓解。
中老年人想要区分外界原因或衰老带来呼吸困难,与心衰症状的呼吸困难有何不同,可以观察呼吸困难时是否伴随心脏不适,日常小幅度运动可能并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另外,心脏衰竭造成的呼吸困难在平卧时最为明显,而未患心衰的老年人大都不会出现此症状。

2.身体乏力,运动耐力下降
如果中老年人出现身体乏力,运动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一定要警觉起来,这有可能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出现左心衰的情况。
当心脏功能受损后,为人体输送血液的功能下降,导致无法满足肌肉和器官的血液输送,继而可能出现机体缺血、缺氧的情况,由此,身体也会变的孱弱,常感觉到乏力。
随着体能的下降,会引起耐力降低、运动时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对于长期运动的人来说,会出现运动质量大幅度下降。

3.咳嗽、咳痰
患左心衰后,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且这种咳嗽通常发生在夜间,咳出来的痰多呈白色泡沫状,如果是咳出粉红色的泡沫痰,可能是急性左心衰竭。如果长期不进行干预,还可能导致长期静脉肺淤血,出现大咯血的情况,危及性命安全。
4.心悸
正常人可能会在压力大、紧张或是熬夜后可能出现心跳突然加快,这种情况出现数秒时,通常对身体无害。而患右心衰后,你会时常感觉自己心跳异常,可能是节律或强弱不规则,也可能是过快或过慢等不适感觉;如果中老年人频繁出现心悸,一定要重视起来,或许是心衰引起的。

5.水肿
患有右心衰时,心脏的功能会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体循环淤血,而随着淤血出现,体循环静脉压会升高,达到静脉血管官腔的阈值后,会大量渗透到组织中,继而会引起双下肢等低垂部位出现凹陷性水肿。
随着病情加重,体内淤血情况危及各个器官,可能出现腹水、胸水,还会增加肾脏压力,出现排尿困难、尿少等情况。

6.消化不良
同样,右心衰引发的体循环淤血,会对胃肠道产生影响,导致胃肠道淤血后消化能力会减弱,肠道蠕动速度减慢,在机体上表现为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当然,上述症状并不直接代表心衰,只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找出病灶,避免因不当回事,出现病情恶化,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今年2月,美国学者在《JAMA Cardi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通过对5951名中老年人的活动量,进行了长达7.5年的随访数据调查,分析发现:
活动量较大的中老年人,总体心衰和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风险会相应降低;运动量越少、久坐时间越长,患心衰类疾病的风险越高。
进一步对具体运动量进行划分后,发现对于63岁的女性来说,每天正常速度行走3600步,患心衰的风险会下降26%。
而久坐时间每增加102分钟,患总心衰的风险便会增加17%,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风险增加29%。

值得注意的是,此项研究中运动强度对心衰风险的增加和降低关系不大,也就是说,保持轻度运动对预防心衰更有效。
不过,该研究的人数较少,不能代表全体人类,所以,并不能确切证实走路3600步可有效降低心衰风险,具体结论还需要后续深入的临床研究证实。
走路之所以可以可能帮助降低心衰风险,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退化,即便是走路心脏也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进而可提高心肌的运动耐力,增加心肌的收缩性,增加心脏的输出量,让心脏的收缩变得有力,巩固心脏的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心脏衰竭的目的。
另外,只要动起来,就能促进体内的燃烧脂肪,可以适当降低心脏的压力和负担,对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心脏衰竭作为一种危险系数很高的疾病,及时发现干预治疗很重要,如果出现身体异常情况,如呼吸困难、咳嗽、心悸等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出现陈阿姨类似悲剧!
重点提炼在这里上了年纪之后,注意饮食和锻炼,这一行为说到哪里都是被支持的。但是,大家注意,饮食和锻炼被支持的前提是做对了,就像是对于心脏功能有损的人群来说,并不适合剧烈运动,切不可强迫自己。
并且,有研究数据支持中低强度运动也有好处,比如:学者发现对于63岁的女性来说,每天正常速度行走3600步,患心衰的风险会下降26%;不过,具体如何?因为参与研究的人数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EHJ:高强度耐力训练引发心脏损伤.2011-12-12.
2.Circ-Heart Fail:心内压力测量值可作为慢性心衰患者死亡率的预测因素.2017-01-08.
3.心衰早期信号有哪些?确诊心衰,还能活多久?2023-04-19.
4.《JAMA·心脏病学》:护心,仅需3600步!科学家首次发现,老年女性每天走3600步,患心衰的风险就会降低26%.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