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学西渐,唐朝诗词改变日本诗风?浅谈唐代诗格对日本歌学的影响

五千年史鉴 2023-01-13 16:15:28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诗可称之为中华民族最为闪耀的文学发明,一代代优秀的诗人创造出犹如星空般灿烂的诗文,在厚重的历史中篆刻出一道道难以磨灭的痕迹。

这些诗文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体现着现代人难以窥见的古代风韵,融汇在历史长河之中。

唐诗的格式也与以往不同,它不仅继承了以往歌行体的样式,还创造了近体诗,是整个世界诗学格式变化其中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当时万国来朝的唐朝,自然也将诗学传入了周遭小国。唐代独特的诗格让国外的一些国家正向学习,而诗格指的就是诗的格式、体例、风格。

而其中日本受到影响最大,在日本歌学的发展历程之中,唐代诗格甚至成为其开始成型的模板和榜样。

一、百名诗人万首诗,灿烂的诗学影响日本歌学

唐诗在国内发展得十分旺盛,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名垂青史的人物,加上当时的国力强盛无比,文化发展繁荣。

而当时的日本刚刚从部民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文化方面十分落后,唐朝的文化自然地引起了日本的仰慕,他们派来大量遣唐使前来学习。

根据文献记载,日本在公元630年到834年之间,共派遣了13次遣唐使,还有4次遣唐使因为政治原因或自然原因没能前往。

这些遣唐使不仅带回了大量唐朝的乐器,武器,还将唐朝的文化与日本文化相互融合。

其中,日本歌学的发展就大量借鉴了唐代诗格,诗格是关于诗歌体式、声律、作法的一类著作。

唐代的诗格非常具有韵律感,而当时的日本人发现其中的特色,将大量相关诗籍带回。

日本学问僧空海从唐朝留学回国时,就带回了不少诗格、诗式、诗法类著作。他在回国后所撰 《文镜秘府论》和《文笔眼心抄》,就是根据带回的诸多唐代诗格编成的。

初唐的诗格大多以“式”,“体”,“格法”,“髓脑”等命名,早期的日本歌学著作大多如此。

例如藤原滨成 《歌经标式》、壬生忠岑 《和歌体十种》、期源俊赖《俊赖髓脑》等,都是借鉴了唐诗的格,并加以日本当地文化进行融汇贯通。

找出唐代诗格中的乐感,加以变化,形成日本和歌。

另外,当时,唐朝和日本关系十分融洽,日本无论是君主还是民众,都期望能够将唐朝的技术学习过来,成为能与其比肩的大国。

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鉴真东渡的故事,鉴真作为一名非常有学问的和尚,受日本僧人的邀约,先后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

他留居日本10年,传授唐代特有的文化,其中就带去了唐代最珍贵的“特产”——唐诗,当时的日本人对唐诗非常钦佩,认真地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一些日本学者将其融入日本歌学,慢慢地掌握其中规律,形成囊括中日风格的和歌。

唐代诗格的灿烂在相对落后的日本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打开了日本歌学的新面貌。

两国之间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对唐代诗格的认可,也是唐代辉煌的见证。

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查阅日本早期歌学中存留的唐代风格。由此可见,唐代诗格为日本歌学带来了关键的发展契机。

而日本吸收了大量唐代诗格的精髓,便慢慢开始与自身文化相互融合交汇,为日本歌学开创了一条别样的路径。

二、吸收唐代诗格光辉,另辟蹊径创歌学

随着唐诗的传入,日本的歌学也开始渐渐完善了本身的体系。将唐诗所言之诗体,改创为歌体。

将唐诗所言之诗阶,改创为歌阶,还吸收了唐代诗人浪漫高雅的风骨和品行,形成了自己的歌体,这些艺术范畴或多或少受到唐诗作法,风格等影响。

为了保留自身国家的风格,日本歌学并没有完全照搬唐代诗格,而是加以改造和创新。如藤原滨成将唐诗原本的“十体”改变成“求韵”“查体”“杂体”三体。

但是由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消息往来较为闭塞,这三种歌体发展并不完善,其分类标准和表述逻辑仍然有混乱模糊的地方。

既有单纯按照体式进行改编的,也有按照风格进行变化的,同时,两者兼顾的也不在少数。

据《歌经标式》中记载:“原夫和歌者,所以感鬼神之幽情,为天地之恋心也”。

藤原滨成认为无论是向亲人朋友送别,还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和歌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也推动日本民间和歌创作者的出现和成长。

他将日本歌学分为长歌和短歌两类,对应唐诗中的长短诗句,同时严格遵照唐诗其中的韵律,使其更加朗朗上口,便于传播。

其将日本歌学分为长歌和短歌两类,对应唐诗中的长短诗句。同时严格遵照唐诗其中的韵律,使其更加朗朗上口,便于传播。

在唐诗中,出现了很多赠别诗,咏物诗,写实诗等题材,受此影响,《倭歌作式》也有和歌“八阶”:“咏物”“赠物”“述怀”“恨人”“惜别”“谢过”“题歌”“和歌”。

藤原滨成使日本的和歌拥有了向日常生活普及和发展的机会,并不再是书籍中简单的记载。

日本平安时代“歌人”大江千里的《句题和歌》115 首和歌当中有7首取题于白居易的诗。其创造风格和表达思想更是与白居易相似。

在大江千里生活的时代,日本对白居易,李白等极为推崇,甚至将在文章中引用他们的诗句作为学识渊博的标志。

正如《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在作品中对白居易的诗进行引用和借鉴,从而被日本学界大为称赞,特别是当时的贵族阶级,十分喜爱由唐诗转化的和歌。

吸收唐诗的风格融入日本和歌也是当时的一点特色。

和以文章,诗歌为主,情感为辅的唐代创作环境不同,日本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唐代诗格中隐含的这一点正适合当时日本人的要求。

在《万叶集》中便提出了日本和歌对情感抒发的关注和要求。此外,日本和歌还被认为是一种发现美的手段。

藤原俊成认为,和歌是发现世间万物之美的关键所在。天性偏向于多愁善感的日本人在面对美好的事物,总是感到忧伤。日本和歌诗人便将其咏诵出来。

藤原俊成从出生开始,其所在的家族便处在动乱,造成了他抑郁,失意的和歌创造风格。

写出了大量悲叹,忧愁的诗句。他也格外欣赏白居易的诗句,在和歌中引用了大量白居易的诗句,只不过与白居易恬淡宁静的风格有所不同,其更加注重表现内心的忧伤感调。

随着唐代诗格对日本影响慢慢加深,日本歌人慢慢开始不再完全地根据唐代诗格来创作,而是依据日本的本土文化。但是唐代诗格却深远着影响着日本歌学。

三、唐代诗格发展,深远影响日本歌学

日本歌学深远发展的历史悠久,早期尚未接受太多相对先进文化的日本几乎是亦步亦趋的遵循唐诗的格律,举国上下几乎人人都会几句。

日本文人更是极为尊崇。在歌学的萌芽状态,唐代诗格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为懵懂的歌学进行塑形。

等到日本歌学拥有一定发展规律和成长节奏之后,逐渐有所选取的对日本歌学进行改造,不再是单纯地着眼于唐诗规律,体式,风格等。

同时,随着日本歌人的更迭和对艺术精髓的把握,加上江户中期“国学”派本居宣长等人对早期歌学著作理论思维方式和观点的猛烈批判。

唐代诗格对日本歌论的影响越来越小,它的发展反而更加偏向于和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开始注重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诗格确实为日本歌学发展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不仅启蒙了大量早期日本歌学创作人,给其提供了发展的思路,而且对悠久的歌学发展提供了起源作用。

日本歌学充分展现了当时日本的文化发展情况,也是唐代与日本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佐证。

两国常常互通来使,日本将唐代充满了强盛气息的文化进行吸收,在本国范围内进行传播和扩散。

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在许多文献中参阅到日本歌学和唐代诗格发展的关系,这些记载着日本和歌并且饱含唐朝文化的文献是两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结语:

那些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依旧熠熠生辉的唐诗散发出灿烂的光,无论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还是为国为民的杜甫……

他们都是唐代的无价之宝,他们盛开的光芒甚至不受到地域的限制。与我国相邻的日本被自然而然地吸引来到这里,将唐诗带回。

早期的日本歌学依存于唐代诗格的发展,但慢慢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体系和艺术特色,但其生长枝叶的每一丝都存留着唐代诗格。

在今天,这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还应当被关注,将唐代诗格的特色运用在今天我国的文学作品之中,为我国文化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唐朝新定诗体》

《文镜秘府论》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