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除了列强入侵,各地爆发的叛乱和起义同样层出不穷,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两者几乎是同时间爆发。太平天国自广西起家,一直打到南京,活跃于大江南北,捻军则起自河南安徽一带,主要活跃于长江以北。在鼎盛时期,两者互相配合,打了很多大仗。
当然,相比于捻军,太平天国的影响力大了不止一点半点。一是国家有意识的宣传,毕竟太平天国是阶级斗争里最根红苗正的,主力几乎都是农民。二是太平天国提出了全新的政治理念,这一点就吊打捻军。捻军基本上还是流窜式的作案,跟李自成差不多。
但有些规模比较大的局部战争,则很少被史料提及,比如陕甘回乱和两广的土客械斗,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少,大概率考虑还是因为民族团结问题,毕竟现在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相互拉仇恨的事儿还是少谈,大家都懂。这事儿也不像义和团,义和团毕竟还有点反帝的性质,有一定的爱国意义,而这两件事儿就不太上得了台面。
今天就简单聊聊土客械斗的事儿,主要是因为这事儿的形成和由来涉及中华民族的几次大迁徙,甚至促成了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包括后来移民海外的华人族群,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千年大迁徙-------------------
土指土著,指广东广西一带的土著,主体是广府人,当然还有一部分少数族群。
土著,就是世代居住于当地的人,当然土著也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客,后来者说的。
广府人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古代隶属于广州府,所以称广府。广府人主要讲粤语。
客,是指客家民系,说客家话。这样,广东三大方言粤语、客家话和潮州话就凑齐了两家。
广府人和客家人都是南迁的中原汉族的后裔,是汉族的分支。说起南迁,总体上有这么几次规模比较大的。
第一次就是秦征百越。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腾出手来就开始征服百越,先后派了五十万大军南征,后来就有一部分驻扎在岭南,逐渐与当地人通婚融合。秦末大乱的时候,大将赵佗自立,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就是河北石家庄人。
第二次就是西晋永嘉之乱了。
秦汉时最强盛的民族不是匈奴嘛,在汉朝时被打得抬不起头来,后来就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北匈奴被打得被迫西迁,远走中亚,南匈奴向汉朝臣服被安置在了河套地区。
汉末三国天下大乱,南匈奴不断南迁,落脚到了关中、山西汾河一带,那时候的政策基本上是防胡用胡,毕竟胡人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还是可以利用的,但是又不能让其坐大。曹操后来将匈奴分成五部,镇守陕西、山西、河北北部一带,这样,匈奴又回到了部落时代,不能统一作乱。但没想到,该来的还是要来。
到了西晋八王之乱,又陷入了战乱,匈奴人刘渊趁机反叛,建立了“汉国”,因为匈奴祖上跟汉朝和过亲嘛,有刘邦的血统,自认为是汉朝正宗。很快在永嘉年间就攻入了洛阳,大肆屠杀,俘虏了皇帝大臣,这就是永嘉之乱,不久匈奴就彻底灭了西晋。北方的胡人纷纷立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汉人纷纷南迁,琅玡王司马睿南渡长江建立了东晋。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民间汉人南迁,但大多数主要迁到长江流域一带。
第二次就是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是粟特族,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也就是河北北部、辽宁那一带,叛乱后,中原大地又陷入战乱,汉人又一次南迁。
第三次是黄巢起义,安史之乱100多年之后的事了。黄巢起义属于流动作战,还一度打到了广州,在广州呆了两个多月。
第四次是靖康之难。金朝攻破开封,灭北宋,俘虏了徽钦二帝,赵构南逃建立南宋,北方百姓又大批跟随南迁。
最后一次元灭南宋,宋末皇帝带着几十万军民辗转南方沿海一带,最终在崖山覆灭。
总之,中原战争一波接一波,汉人南下同样也是一波接一波,部分南迁的汉人就到了珠江三角洲一带,跟原本的百越土著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广府人。很多广府人声称自己的祖籍为珠玑巷,其实珠玑巷就是南迁过程的一个中转站,短暂停留过,类似于北方人的洪洞大槐树。
至于客家人,也就是客家民系,相比于广府人,他们同样是中原汉族南迁的一个分支,只不过他们则更多散布于赣南、闽西南和粤东的广大山区。特别是粤东的梅州,被称为客家人的大本营。
到了明末清初之际,客家人从赣南、粤东、闽西南开始纷纷西迁珠三角洲、广西一带。
西迁的原因,一是清初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力发展,康熙实行摊丁入亩,加上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人口暴增,但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区,耕地严重紧张,为了活命,被迫迁徙。
二是清初为了削弱打击郑成功,实行海禁和迁界,除不许出海外,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全部内迁三十到五十里,这样就空出了大片田地。到了康熙时,又重新开放海禁,允许返回原籍,部分客家人也趁势往海边迁徙开垦。
总之,明末清初开始的客家人大迁徙,使得客人土著杂间相处。
开始时倒也相安无事,毕竟那时人口还不算太多,初到新地儿大家也都比较客气。
当然,迁徙也不是容易的事。由于到的晚,当地的土地大量都掌握在土人手里,客家人到了之后,从事的职业无非三个,一是租土著的土地种,定时缴租子,成为佃农。二是当矿工,从事采矿。三是进山烧炭。烧炭也就是加工木炭,将木头烧成碳状,再烧的时候火头很旺还没有烟,一般冬天用来取暖。现在北方很少见了,南方由于不供暖还多地方冬天还会烧炭。还记得白居易的那首诗吗: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当时很多客家人干的就是这活儿,卖点木炭以此为生。
那时候工商业极度不发达,不像现在工作机会这么多,随便去哪儿都能找到工作,所以只能干点为数不多的苦力。
就这样过了百八十年,伴随着长久的相处,人口的增加,土客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一是客家的语言和传统跟土著明显不同,而且客家人也不愿改变,客家流传着一句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可见,客家人对自身文化极其看重。客家人又非常抱团,家族观念非常重,长久相处却明显迥异的文化,往往就会造成冲突。
二是很多土客之间的关系开始反转。比如原来土著是地主,但是后来客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使用某些手段,成为地主的越来越多,土著反倒落魄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再就是科举考试的名额问题,每个县的考生名额是一定的,土著和后迁入的客人相互抢名额,无论土著还是客家人都对读书为官非常看重,在这件事上的恩怨就特别大。
总之,生计越来越难,矛盾越来越多,爆发械斗是常有的事儿。
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围屋,就是为适应械斗而生,相当于建了一个小堡垒,很多时候官军都无可奈何。这也是客家人上千年在南迁过程中的生存经验。
那个时候的生产力之落后,生计之艰难,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大家也只有在晚清的一些记录片中能猜测一二。
为了活命,争夺有限的资源,于是,土客之间相互械斗的事儿便时常发生。这场械斗在同治年间达到了高潮,尤以广东西部的五邑最为惨烈,死伤百余万,这事儿后面再交代。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宗教,社会团伙,土匪盛行,大家都抱团取暖嘛。
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开始悄悄酝酿。
---------太平天国-------------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现在的广州市花都区,客家人。洪氏族谱就记录了祖上是从中原地区不断南迁,最后一次是从广东嘉应州,也就是现在的梅州,西迁到了花县。
洪秀全开始的理想也是读书为官,但是屡试不中,甚至搞得有点精神错乱了。
他有一年去广州考试,路上有人给了他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就像现在发传单似的,但那时候的传单应该比较珍贵,毕竟当时的纸张都十分稀缺,要是像现在估计早都扔了。
这本小册子就是《劝世良言》。
开始时洪秀全也没当回事。直到几年以后,他的一位表兄去他家玩,偶然看到了这本小册子,读了之后大感诧异,跟洪秀全讨论,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洪秀全潜心研读,终于大彻大悟,创立了拜上帝教。
当然,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可不是纯纯的基督教,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改良的,充满了浓浓的传统土味儿。要不然洪秀全也不会封那么多王,纳那么多妃了。
开始时跟洪秀全一起学习《劝世良言》的还有他的好友冯云山,族弟洪仁干,后来都成了太平天国的骨干。
研究得差不多了之后,洪秀全和冯云山就开始传教,但是在当地阻碍重重,大家还是信孔子、信本土神灵的居多,于是,他俩一路向西,最后到了广西洪秀全他表兄那里落脚。
在表兄那里,洪秀全的理论逐渐得到了认可,发展了一批人入会。
先说一下,洪秀全表兄一家也是客家人,并且当地的客家人也非常多,而且,客家人语言相通,很容易交流,是客家人大家都会以兄弟相待。
并且当地的客家人也非常穷,大多数都是矿工,烧炭工。传教过程中最猛的还是冯云山,洪秀全有一阵受了些挫折,又回花都研究他的上帝理论去了,冯云山于是潜伏下来,靠拾大粪,当矿工,当烧炭工过活,冯云山又有文化,又没有什么架子,渐渐就跟当地人打成了一片。
大家看到这里的情景有没有似曾相识,对了,革命时期我党的很多领导人当年就是这么干的。要想发动群众就得深入群众。就这样,在冯云山的努力下,上帝会的会员越来越多,发展非常快,这一点连洪秀全都没有想到。
有人说,没有冯云山就没有太平天国,说的就是冯云山的奠基之功。
就这样,杨秀清,肖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人陆续汇聚于洪秀全旗下。这几人里除肖朝贵有些争议外,其余均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骨干力量均是客家人组成,与当时客家人的生存状况相关,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客家人善于抱团取暖的文化内核有关。
终于,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的农历生日这天,拜上帝会正式聚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之后,起义军北上作战,打进南京城。
也有人分析,如果不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将客家大军引向北方,可能广西的土客械斗比广东有过之而无不及。
------------土客械斗------------------------
广东土客械斗的大高潮是在太平军走后,时间约在1854年到1867年的十几年间。
斗祸的起始事件是天地会发动的洪兵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不是成功了嘛,定都南京,在两广一带的天地会大受鼓舞,于是,天地会领导的起义同样层出不穷,在1854年总爆发。
因为天地会又称洪门,所以叫洪兵起义。
洪兵起义的骨干力量很多都是土著,官府的人也十分狠辣,知道客家人和土著有很大的矛盾,于是,专门募集客勇剿杀洪兵。
就这样,客家的兵勇在剿杀洪兵的同时,就把矛头对准平时与自己矛盾很多的土著,寻私仇,土客矛盾从零星的斗祸迅速全面升级。
斗祸最盛的地方就是江门的五邑:新会、开平、台山、恩平和鹤山。
斗祸之惨烈的过程就不详细说了,已经远远超越了争夺土地、资源的范畴,大量的村子被夷为平地。有人统计,土客械斗双方伤亡的人数在百万以上。
-----------华工“猪仔”-------------------------
猪仔是西方殖民者对当时契约华工的蔑称,华人劳工可以像猪仔一样被卖来卖去。
猪仔一般签订几年的契约,用来偿还债务。华工一般被送往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澳大利亚等地。
当时江门五邑的斗祸太过惨烈,很多人为了活命,就去当了猪仔。
大家对美国的黑人奴隶史一般都比较熟悉,但早期的华人劳工待遇其实比奴隶也好不了多少。先是被送上运输船,很多运输船其实都是当年运送黑人奴隶的船只,空间逼塞,人挤人,缺少淡水,环境恶劣。经常超载,死亡率非常高。有时一只几百人的船只到岸之后只剩几十人。
到了地方之后,又要做苦力,开矿,种甘蔗,种棉花,工头动不动就鞭打,忍受非人的待遇。
就这样,很多客家人和广府人到了南洋、美洲、澳大利亚等地,组成了今天相当数量的海外华人群体。
除了斗祸之下出洋谋生的土客众人,后来太平天国不是失败了吗,很多被抓的太平军被列强卖了猪仔,而失败后剩余的太平军因生存艰难,也很多自己做了猪仔华工。
当年资助孙中山革命的很多海外华人,很多就是这部分华人移民。
------------小记---------------
客家人的移民史,反映了汉族南迁的艰难生存史。而由于生存资源紧张造成的土客之斗,又孕育了太平天国,客家人的海外移民。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一旦资源内卷,各种社会问题便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