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毛主席从彭德怀枪下救出一名逃兵,谁知此人日后成为司令

千年历史千面游 2023-09-24 19:19:35

“主席,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必须将他们统统拉出去枪毙,以儆效尤!我们必须要维护军纪的严肃性,这一点没什么可商量的!”

1940年2月的一天,彭德怀副总指挥毫不客气地将一份处决人员名单,拍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前。他的脸色铁青,双眼通红,显然很愤怒。但是,毛主席却在看了报告之后,指着一个人的名字,说道:“这个人不能杀,一定要再调查一下。”

毛主席是出了名的大度,在战争时期,只要一个人没有触犯到人民的利益,没有因为个人的私欲而犯错,他很少使用极刑。在面对人命问题上,他总是要经过严格地调查才作出决断,以避免误杀任何一个人。如今,在面对朱老总和彭德怀两人共同署名的处决申请时,他仍然是如此谨慎。而最终的结果,也让人欣慰。他救下的这个人,最终成为了江西军区的司令员。

那么,是什么人做出的什么事情,让朱、彭两位老总如此生气呢?毛主席又看中了此人的什么情况,才最终决定谨慎处理的呢?这话还要从1914年说起。

1914年,在江西省赣州市,出生了一个普通的男孩,他的名字叫杨上堃。他早年的生活充满贫困和艰难,一家人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后来,一场重病夺去了他父亲的性命,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杨上堃母亲为了养活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只能将女儿送到别家做童养媳,长子也被送到地主家打长工。

姐姐和哥哥离开,母亲的操劳,让年幼的杨上堃十分难受。也因此,他从小就对地主十分痛恨,立志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让父老乡亲都能吃饱饭。

1929年,随着党组织进入赣州,一大批青年农民得到了思想上的启蒙。他们将自己的遭遇与民族所处的境地联系了起来,开始有了为国家战斗的想法。杨上堃也受到了新思想的感召,在1931年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杨上堃入伍之后,很快就加入到了土地革命的战争中。他的军功日渐积累,晋升之路也逐渐展开。杨上堃从一开始的通信员,逐渐成为了一名连长。随着职位变化,他的眼光也逐渐开阔,开始关注大局、纪律和条例等问题,这为他日后成为高级军事指挥员打下了基础。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而属于杨上堃的高光时刻,也随之到来。在这一年的年底,红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被敌人的主力和贵州的军阀王家烈,合围在乌江边界地区,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局面。数万红军士兵四面受敌,所有出路都被封堵住了,唯一希望是横渡乌江。

乌江水流湍急,水面宽阔,即便是惯于行船的老艄公,也不敢轻易过江。像红军这样的大部队,即使在补给充足、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渡江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在红军背后还有敌人追击,想要在短时间内安全渡过百米宽的江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两岸还设有敌军岗哨,一旦红军尝试渡江,将会引来敌人如雨点般的子弹。

在这绝境中,政委刘亚楼等人在商讨后,决定将打开通道的艰巨任务,交给杨上堃所在的红二师。作为红二师先头连的连长,杨上堃自愿接下这个艰难的任务。他首先选了几名水性较好的战士,试图依靠人力游到江对岸。然而此时已是冬季,战士们还未及过江,便已被寒冷透骨的江水冻得无法继续行动。这种方法最终只能放弃。

杨上堃不甘失败,立即改变策略。他砍伐竹子,将其捆成竹筏,准备用这种载具渡江。尽管此方法存在风险,在这绝境中他也别无选择。杨上堃对其他战士交代了一番,然后就亲自上了竹筏。

乌江上突然出现一只竹筏,敌人怎可能不注意到呢?他们开始射击,子弹破空而过。但是,杨上堃毫无畏惧地划着竹筏前行,在溅起的浪花中朝着对岸靠近。而岸上红军战士也全力掩护,为他吸引了大部分的敌人火力。最终,杨上堃成功渡过乌江。之后,他马不停蹄地带领16名战士,攀爬石壁,靠近敌人防线。这一次,轮到他们来吸引火力,为其他战士创造渡江机会了。最终,他成功了,凭借坚韧和无畏的精神,他吸引了大部分敌人火力,保障剩下的红军士兵顺利渡江。

乌江突围壮举,让人见识了杨上堃的勇气和决心,也让他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红军功臣。从此,他的升迁之路一路坦途,春风得意。但是没想到,一次危机也在逐渐迫近。

1936年2月,杨上堃率领自己的连队,随一军团参加东征。途经与阎锡山的部队战斗,屡屡胜利。到了5月初,他带领部队回到陕北,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半年后他正式结业,之后便被派到一军团一师一团担任团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杨上堃进入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到独立团一营担任营长。9月下旬,杨上堃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杨上堃根据命令,率部插入到灵丘和涞源之间,通过激烈地攻击和肉搏战,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阻击了敌增援部队,为主攻部队创造了时机。战役结束后,杨上堃调入八路军独立团工作,进入察哈尔三省边界地区,参与开创了晋察冀根据地。一个月后,独立团被扩编为3个团,并改称为八路军独立师。而杨上堃,也升任团参谋长。

但是,不利的情况随之而来。由于国民政府不允许八路军有太多军队,太过显眼的独立师,仅仅存在了一个多月便匆匆解散了。杨上堃也被调职,到了一支队当支队参谋长。从客观上讲,杨上堃不管是职务,还是实际指挥的兵力上,都比原来有所减小。从某一角度上来说,他被降级了。

独立师被取消后,降级使用的人不少。但是,这种落差却让杨上堃难以接受。他感觉自己被小瞧了,一股怨气开始积聚,而且越来越多。他这种变化的产生时间,是在1939年的下半年。

1940年2月,一个叫袁彪的侦察科长找到了杨上堃,也表达了对自己职位的不满。袁彪向杨上堃提出了一个冒险计划:一起离开军区,在外打出名声后再回来。在怨气驱使下,杨上堃不顾后果地答应了袁彪的提议。几天之后,他带着三个人,和袁彪拉拢的二十多个人,携带武器离开驻地,前往河北省徐水县。

按照原计划,杨上堃准备在徐水发展一下自己的势力,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仅仅5天之后,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一向重视部队纪律,而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正是背叛了纪律和信仰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回到军区,承认错误。当再次面对自己的司令员杨成武时,杨上堃十分真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表示,不管将面临什么样的处罚,自己全部接受。

此时,杨上堃叛逃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八路军高层,朱老总和彭老总怒不可遏,正在考虑如何惩罚他。但他们也没想到,杨上堃居然自己回来了。不过,两位老总并没有因此而准备宽恕他。叛逃是大罪,如果不作出严厉的处理,将会对日后的战斗造成巨大的隐患。于是,两位老总一起写了枪决申请,并由彭老总亲自送到了毛主席面前。

当毛主席得知,杨上堃是在叛逃之后主动回来的,态度立刻发生了改变。他对彭老总表示,杨上堃对革命是有贡献的,立下的军功也是有目共睹。虽然这次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但是能主动回来,就说明他并非叛变,他的问题应该被当作内部矛盾来处理。既然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还是应该给一条活路。

经过毛主席的劝解,最终朱、彭两位老总也打消了要枪毙他的初衷。但是,死罪可免,行政的处罚却无论如何都躲不过。最终,上级决定,给予杨上堃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罚。杨上堃对此表示接受,并感谢党组织给了自己重来一次的机会。

5个月后,杨上堃经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学习,展现出了自己成熟坚韧的一面。组织看到了他的努力和变化,决定继续给予他机会。他被派往抗大二分校高级干部科学习,毕业后,又在1941年前往陕北抗大总校,进行学习深造。

1945年,通过四年努力思考,杨上堃的思想变得成熟了,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以及对组织和革命事业造成的影响,他都有了更深的认识。组织看到了他的转变,于是恢复了他的党籍,并开始重新启用他。

1945年5月,杨上堃随同杨尚奎同志,率领干部大队,南下广赣开辟新根据地。当他们行至洛阳附近时,日本无条件投降,南下的命令随即取消。同时,他们又接到了新命令:北上东北,去争夺那块重工业的基地。

10月下旬,杨上堃一行抵达沈阳,开始在东北局的领导下工作。此后,杨上堃一直从事组织教育和部队训练工作,还参加了剿匪。小说《林海雪原》中颇为重要的村庄夹皮沟,就是在他的指挥下解放的。在促使60军的将领曾泽生起义、进而和平解放长春的战斗中,杨上堃也立功不小。他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为攻略东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杨上堃回到赣南,指挥部队进行剿匪。当时,江西虽然已经解放,但是情况仍不稳定,各地土匪和敌军残余武装,仍然经常骚扰民众。杨上堃指挥486团,采取逐个击破的方法,开展了清剿土匪的斗争。他的作战卓有成效,很快就肃清了匪患,使赣南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稳定了下来。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杨上堃被授予上校军衔。

这之后,杨上堃调任为赣州军分区副司令员。1960年5月,他调任为赣西南行署公安处副处长,并于1962年9月开始担任赣州军分区司令员一职。他在赣州连续奋战了几十年,为部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他又在生产建设兵团任职,主抓植树工作,给祖国的边陲披上了绿色的外衣。1975年,杨上堃成为了江西省军区的副司令员,并于7年后正式离休。

相比起突破乌江的勇敢,杨上堃在这之后展现出的智慧和坚定,显然要更胜一筹。而他的结局,也让人欣慰。而那次叛逃事件,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谨慎和大度,可能这位战功赫赫、能力出众的开国将领,早就已经失去了性命。放过一个诚心改过的叛逃之人,收获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毛主席的转化能力,实在是让人惊叹。

4 阅读: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