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内的人,很少发朋友圈,这是见过最有感触的回答

苏南流 2023-10-16 16:01:00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好友列表里有人很活跃,通常能在朋友圈刷到他们,有人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发一条。

是哪些人在发朋友圈,是哪些人躲在屏幕后边看朋友圈,又是哪些人很少打开朋友圈呢?

我以我自己阅历和认知认定,这个时代,即便不发朋友圈的人,也会时不时打开看一看朋友圈,看一看朋友们都发了什么。

大学毕业后进入体制内的人,逐渐消失在朋友圈

朋友列表有这样一个群体,毕业就进入体制内的逐渐在朋友圈消失了。

今天刚好在网上看到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就拎出来写一写。

网上有这样一个总结,看完不由得拍手叫好:

“发吃喝玩乐,领导觉得拉帮结派,人脉众多,不靠近领导;发家庭生活,领导觉得不适合搞事业;发工作,领导觉得大嘴巴;发风景,领导觉得悄悄度假……”

索性就什么都不发了,因为发什么,领导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总结就是以领导为中心总结的,因为从大学到职场以后,发现自己再也不是那个自由自在的人了,发个朋友圈还得想一想领导对自己的看法。

可是真的只有体制内的领导多事,私企的领导就没事吗?当然不是,谁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同的是,体制内的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无形中就更看重领导,而领导也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位置,干涉的事情就多了。

朋友圈就是一个“社交场合”

当然有一部分人,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发朋友圈,我认识的朋友中就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仅不喜欢发朋友圈,还不喜欢自拍,喜欢窝在人群里,喜欢不被看见。

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分享的,分享生活,分享所见所闻,分享想要分享的一切。

越是单纯、没什么经历的人,其实越喜欢在朋友圈分享,我还挺怀念之前大家都发朋友圈的日子,因为不常见面,但是朋友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可是之后,当经历的多了,阅历提升了,很多细节的作用下,让一些人不再喜欢发朋友圈。

体制内的人,提前消失在朋友圈,是因为大环境所致,人总是要适应环境的。

做一个有脑子的围观者

越是年轻,才越是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当阅历上来以后,就会开始关注这些。

而这些能不能给自己造成压力,要看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比如个人在体制内,那环境就占据了上风,个人就得服从环境。

再比如孩子上学了,老师家长就成了朋友圈的主力,那么为了孩子,家长就得开始不得不关注老师家长的朋友圈,而且还有精心维护,如果觉得累了,那退出就是最好的选择。

举个小例子吧,两个家长发了一个朋友圈,小刘只点赞了其中一个,忽视了另外一个,这就无形中产生了隔阂,这虽然无伤大雅,但是就像是眼睛里进了沙子,多少会有点影响。

当人开始介意的时候,开始有软肋的时候,才会容易被环境影响。

有人说,朋友圈是自己的场地,想发啥就发啥,这种说法原也没错,但这就是年轻人的认知。

朋友圈是这个时代的社交场所,也是公共场所,是社交的场所。

当一个人从频繁发朋友圈,到减少发朋友圈,再到不再发朋友圈,这期间一定伴随的是个人的成长。

现阶段的一些个人认识

自从做了全职妈妈,我的生活就是以孩子为中心,我的朋友也是妈妈圈里的朋友,我们一起逛街、吃饭,聊孩子、聊教育、聊老师。

这个圈子逐渐成熟以后,大家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减少发朋友圈的次数了,大事小事喜欢在群内分享,当偶尔有人发朋友圈以后,赶紧吆喝着去点赞,即便不吆喝,圈子里的人也会积极点赞。

要么从来不关注,要么只是隔着默默关注,从来不互动,要么就和圈子里的人都做互动,这样才不会让有人对自己有意见。

妈妈圈子,就是一个典型,任何圈子都是如此。

结语:

朋友圈无小事,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回头再看,已经走过很多路。

不过如果现在依然个性地认为“这是我的小事,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那祝福你,你还年轻,各方面都还年轻,还能保持个性,也挺好的。

人,都是殊途同归,到了一个年龄段就有一个年龄段的故事,改变了一些想法和观点,渐渐收起自己的个性,让自己更容易适应特定的环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