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票加速包?那就是个忽悠。"
这是12306科创中心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央视采访中说的一句话。当时第一反应是打开了几个订票App,从携程到去哪儿,从美团到飞猪,这种"抢票加速包"依然在售,价格从5元到70元不等。今年这个春运,一场关于"加速忽悠"的笑话,正在上演。


1
"加速"的生意经
作为一个经常出差的互联网从业者,这些"加速包"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前两天准备买一张从广州到武汉的春运车票,在愁抢不到票的时候,各大平台的加速服务又纷纷跳了出来:
携程:9.9元起的"极速抢票"
去哪儿:12元的"特惠抢票"
美团:15元的"安心抢票"
飞猪:最高68元的"极速抢票"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平台还打出了"提高50%抢票成功率"、"专属加速通道"等诱人的宣传语。可当询问某平台客服时,却得到了这样一个略显模糊的解释,"我们的加速服务是基于大数据算法,可以帮您第一时间锁定余票。"

2
12306的正面回应
然而,12306的表态让这场运营了很长时间的"加速"生意显得有些尴尬了。
"12306的系统没有任何所谓的'加速通道',也不存在什么'专属通道'。"12306科创中心负责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些都是忽悠用户的。"
不仅如此,12306还进一步解释:平台系统采用的是先到先得的原则,不存在任何加速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花钱买"加速包",并不会让你的订票请求被优先处理。

3
揭秘"加速"的真相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我询问了一位曾经开发过相关工具的技术人员小王。
"从技术角度来说,第三方平台确实无法影响12306的订票优先级,"小王解释道,"他们所谓的'加速',更多是在自己平台内部做一些优化,比如更频繁地刷新余票信息,或者使用多个账号同时提交订票请求。"
那么看来,用户付费购买的"加速服务",本质上可能只是一个"多次尝试"的自动化脚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的赔付承诺。以某平台为例,如果使用了加速服务但没有抢到票,平台承诺赔付服务费的1.5倍。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对赌,平台清楚知道春运期间的出票概率,只要保证整体成功率超过40%,这门生意就是稳赚不赔的。
明知道可能是忽悠,但实在没办法。
其实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面对官方12306的无票,无奈之中只有去选择这种“加速服务”。这也是在侧面反映了当前春运抢票难的现状。
以下是做的一个小调查,很有意思:65%的人表示买过加速服务,但只有30%的人认为真的起到了作用,90%的人表示"知道可能没用,但还是会买"。

4
启示与思考
这种"加速服务"是否涉及虚假宣传?"从法律角度来看,如果平台宣传的'加速通道'、'提高成功率'等承诺与事实不符,确实涉嫌虚假宣传,"律师朋友表示,"特别是在12306已经明确否认存在加速可能的情况下,平台如果继续这样宣传,风险会更大。"
这场关于"加速"的争议,其实反映了几个深层次问题:
信息不对称:平台利用用户对12306系统工作原理的不了解,创造了一个"加速"的想象空间。
监管空白:虽然12306明确表态,但各大平台的加速服务仍在继续,显示出监管执行层面的滞后。
用户心理:在票难买的背景下,用户宁愿"宁可信其有",这种心理被平台精准把握。

对于12306的官方澄清,只是把大家不想面对的事实揭开而已,但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多方努力:
对于平台来说,应该更诚实地表述服务内容,避免误导性宣传;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需要制定更明确的规则,规范这类增值服务;
对于用户来说,则需要提高认知,理性对待各类"加速"承诺。
而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春运期间的运力供需矛盾。正如12306负责人所说:"我们正在不断优化系统,提高运力配置效率,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第三方平台的作用。它们虽然不能真正"加速"订票,但在信息整合、服务优化等方面确实提供了便利。关键是要让这些服务回归理性,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
毕竟,在春运这个中国人的年度大考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忽悠",而是真正拿到回家车票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