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一见那远古的风华,嗅一嗅那盛世之气。现代人眼中的古代,是“十里红妆”的奢侈,是“春日游”的自在,是“一饮三百杯”的豪迈,是“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潇洒。这确实是古代,但却不是全部的古代。
以上说的那些生活,是大气,豪迈之人挥毫写下的所思所感。除了这一下的潇洒,转身他们就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大家单看这些诗词,自然是会骗的。那么真正的古代是什么样的?都说“衣食住行”是人生四大要事,今天我们就从这四大要事中,还原一个真正的古代。穿衣
中国以前仅有带丝旁的“绵”字,而那个带木旁的“棉”字是在《宋书》之中才第一次出现。为何呢?因为棉花的传入,是在宋朝才有的。而宋朝以前的织物,基本就只有桑麻。桑蚕是上等人穿的起的,老百姓基本只能穿粗粝的麻了。
那么古代的人么穿什么取暖呢?上等人穿“絮”,这就是用由茧抽缫而成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蚕丝被。还有就是“裘”,就是狐、貂、貉等动物的皮毛。那么平民百姓呢?可不就多套两件织的厚一点的麻衣,撑过那个冬天了。甚至棉花在宋朝时期都是奢侈品,那时候刚传进中国,基本只有贵族用得起。强制性全民推广棉花的种植,是朱元璋在明初的身后下了大力气的。而就算是棉衣,也不是人人都能穿的起的,想象我国六七十年代就知道了。
吃饭
吃饭这个事情就有的讲了,同样是宋朝,宋朝之前是没有炒菜的。都是那个大铜锅或者陶锅在那里炖煮,不管什么都是炖一锅,煮一锅然后端上桌。或者就是蒸,但是蒸的话废水又废柴,大多还是炖煮。贵族的话,可以加一个''烤''。而炒菜,最早的炒菜记载是在南北朝的《齐民要术》之中,那就是一个炒鸡蛋。直到宋朝时期,炒菜才被普及开来,明清时期成为最主要的烹饪方式。而且他们食物也不丰富,大白米也不是天天吃的。
普通的老百姓基本上吃的就是“民有糟糠菽粟不接口”,只有权贵们才可享用大米小米等这样的精致主食。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有记载:
“山村县人,飧物粗硬,爱吃盐茶粟饭,涩吞不入,吃即胸疼”
住宅比起以上这些,住才是最苦的一件事情。杜甫的那一首《茅屋秋风所破歌》中就说了“娇儿恶卧踏里裂”可不是夸张,真实情况也许比这还夸张。特别是到了冬天的时候,为什么叫敖冬,就是因为冬天只能熬着过。
古代是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的取暖设备的,而且那时候的窗户是没有玻璃的。桑皮纸也不是人人都用得起,一般到了冬天那个风都刮得嗖嗖的。而生火取暖也是十分奢侈的一件事情,因为到冬天的时候,木柴价格昂贵。
特别是一到阴雨绵绵的季节,那是有钱都买不到柴火。有钱人就只能是“雨雪连朝,即富室皆裂门壁以炊”,看了门板子当柴火。至于木炭是有的,但是每百斤的煤炭价格就是一千三百银,除了贵人,谁敢这么烧?再有就是古代的城市规划十分的混乱,建筑密度也不科学。以至于民间潜在的隐患也是十分之多,冬天过去了,夏天也是有的熬着。在谢肇淛·《五杂俎》中就有记载:
“京师住宅既逼窄无余地,市上又多粪秽,五方之人,繁嚣杂处,又多蝇蚋,每至炎暑,几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疟痢瘟疫,相仍不绝。摄生者,惟静坐简出,足以当之。”
出行
前文说过,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十分混乱。自然这路也好不到哪里去,像是电视剧中那种干净齐整的石板路除了在皇宫之中是哪儿也看不到的。古代的道路规划除了管道,其他的约等于没有。而大多数城市中的路都是土路,人们走在路上就是灰尘漫天。就算是京城也不例外,曾经做过兵部尚书的王廷相就曾经这样评价过京城的路:
“昨雨后出街衢,一舆人蹑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不复顾惜。”
且古代的卫生问题也十分的糟心,“不许随地大小便”这句标语上世纪出生的人们应该都很记忆深刻了。古代可没有现在这样的公共厕所,百姓们基本上都是随地大小便,直到建国初还有着这个习惯。明朝的陈正龙就这样说过:
“北地粪秽盈路,京师尤甚,白日掀裸,不避官长,体统亵越,小人相习而暗消敬惮之心。”基本上百姓出行,都是随地大小便。要是真的穿越到古代去了可真不能往人少的地方走,也许一走就看见了一个上厕所的古人呢。而且一不小心,是真的会走“屎运”的。穿越过去,几乎必定是会后悔的,所以好好当个幸福的现代人吧。
项少龙穿越的第一顿饭看着应该是碗草根汤吧。
小时候没油,烧烤是我们最大的乐趣,偶尔小鱼虾、蚂蚱豆虫、麻雀等,大人们可就惨了,地瓜干子就咸菜。
底层人在那个时代都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