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拍案而起,把几封密信朝侄子砸去,大怒:唆使你父亲

许褚聊历史 2023-11-21 11:46:01

1424年,明仁宗朱高炽拍案而起,把几封密信朝侄子砸去,大怒:“听说你唆使你父亲造反,说,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朱高煦冲上前,拔剑指向亲儿子,恶狠狠地吼:“陛下,这种逆子就该处死!”

明朝初期,一场惊天动地的靖难之役,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靖难为名,率领北方诸王和军队,与南方的建文帝朱允炆展开了殊死的争夺。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父子,也是兄弟,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朱高炽,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母亲是仁孝文皇后徐氏,同时也是开国元勋徐达的外孙,这使得他在家族血脉和家族荣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背景。

从小起,朱高炽就展现出了端重沉静、言行识度高的性格,并且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接受了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不仅擅长射箭,还喜欢与儒臣进行讨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并且娶了张麒之女为妻。这样的安排不仅巩固了家族间的联姻关系,也为他的未来执掌皇位奠定了基础。他的婚姻也被视为一次政治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廷内的地位。

朱高炽在这段时间里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他不断努力学习,进一步磨砺自己的才干,为将来的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时间的经历也为他后来的登基做好了充分准备,成为一位明朝杰出的皇帝。

建文元年(1399年)的时候,朱棣为了靖难,率领着北方诸王和军队与南方的建文帝朱允炆展开了一场殊死的争夺。

朱高炽,作为朱棣的长子,被派遣留守北平,负责抵御南军的进攻。面对形势的严峻,朱高炽手中只有一万兵力,而且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局势十分危急。然而,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以身作则,日夜督促守备,安抚军民,礼贤下士,广纳谋士,坚决抵抗南军的进攻。

他不仅多次率领部队出城袭击敌营,造成南军的惊慌和损失,还独具匠心地利用了城内的蛐蛐。朱高炽巧妙地安排蛐蛐的鸣叫声,创造出一种声势浩大的假象,让南军误以为北平城内有大量的援军。

朱高炽的英勇和智慧为北平城的防守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坚定决心和巧妙策略为北方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朱棣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朱高炽成功地抵挡住了南军的进攻,为家族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朱高炽的忠孝和坚守,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赞赏和信任。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伶俐,勇敢果断,喜好军事的性格。他接受了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擅长骑射,喜欢与武将交流。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以靖难为名,率领北方诸王和军队,与南方的建文帝朱允炆展开了殊死的争夺。

朱高煦作为朱棣的次子,被命令随军出征,负责攻打南方的重镇。当时,南军的主帅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

朱高煦手中有十万精兵,而且多是勇猛善战,形势十分有利。但是,朱高煦并没有满足,他心怀野心,多次试图夺嫡。

他不但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赢得父亲的宠爱,而且还在背后诋毁和离间兄长朱高炽,企图让父亲改立自己为皇储。

他甚至还暗中与南军的建文帝朱允炆勾结,打算倒戈一击,反攻北平,杀死朱高炽,夺取皇位。

朱高煦的野心和阴谋,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怀疑和警惕。朱棣曾经说过,朱高煦是他的“骄子”,是他的“心腹之患”。朱高煦的野心和阴谋,也为日后朱高炽登基为帝,埋下了隐患和祸根。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征讨蒙古的途中,因病去世,年六十四。他的遗诏,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储,继承皇位。朱高炽在得知父亲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亲自迎接灵柩,举行隆重的葬礼。

继位后不久,明宣宗朱高炽就收到了有关朱高煦的几封密信,在信中,朱高煦的态度什么不好,言语间甚至有谋反的意思,他先是不信的,找来了给他密信的侄子。

朱高炽一看他,就气的把几封密信朝侄子砸去,大怒:“听说你唆使你父亲造反,说,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朱高煦见此,害怕皇帝怀疑到自己的身上,为了摆脱嫌疑,他不惜牺牲掉自己的儿子。

只见他冲上前,拔剑指向亲儿子,恶狠狠地吼:“陛下,这种逆子就该处死!”但朱高炽并没有这样做,他念在他们是兄弟一场,只是按住不发。

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很短,只有一年零四个月,但是他却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他在政治上,恢复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裁减了冗官,整顿了吏治。在经济上,减轻了赋税,兴修了水利,在军事上,继续了父亲的征讨蒙古的政策,派遣了大将郭英和李彬,率领十万大军,攻打了蒙古的首都,迫使蒙古的可汗阿鲁台求和,使明朝的国威达到了顶峰。他在文化上,重视了教育,恢复了科举。

朱高炽的仁政和功绩,得到了百姓和士大夫的拥戴和敬仰。他被称为仁宗,是明朝历史上最仁明的皇帝之一。朱高炽的仁政和功绩,也为他的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