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 日,山东泰安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一场跨越 17 年的人间悲剧迎来关键审判。当 8 个月大的姜甲儒被四名歹徒持刀入室抢走时,没人想到这起案件会成为中国反拐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更令人愤怒的是,四名被告人在法庭上不仅翻供抵赖,还当庭抖腿嬉笑、白眼瞪人,彻底激怒了受害者家属。

图源:澎湃新闻
一、庭审现场:嚣张人贩的 “表演”
态度傲慢:庭审中,被告人曾某、王某多次以 “听不见”“记不清” 为由拖延时间,甚至在法官询问作案细节时,两人竟当庭抖腿、用白眼瞪向受害者家属。姜甲儒的母亲乔守芬回忆:“他们的眼神像在挑衅,仿佛在说‘你能拿我怎样’。”互相推诿:四名被告人在法庭上上演 “狗咬狗” 戏码。曾某声称 “只是介绍买家”,王某则称 “被胁迫参与”,而作为同村邻居的袁某竟辩称 “只是闲聊时透露了姜家信息”。姜甲儒当庭质问曾某:“你没分钱,为何在协议上签字?” 对方却以沉默回应。铁证如山:公诉机关出示的证据显示,四人分工明确:袁某踩点提供信息,曾某、吕某、王某持刀入室抢劫,最终以 2.86 万元将婴儿卖出。其中,王某曾因盗窃罪、强奸罪入狱 23 年,此次再犯堪称 “惯犯中的恶魔”。二、17 年寻子路:破碎家庭的血泪控诉
爷爷含恨离世:案发当晚,姜甲儒的爷爷被歹徒拖入厨房殴打,眼球被踩出,奶奶被钢筋抵住喉咙无法呼救。此后,老人陷入深深自责,每日抽五六包烟,七年后郁郁而终。母亲 36 趟寻子:乔守芬辞去工作,跑遍全国张贴寻人启事。2023 年,她单年外出寻子 36 次,将大儿子的照片印在传单上,只为让更多人记住被拐弟弟的模样。“每次看到别人家孩子,我都忍不住想:我的甲儒现在在哪里?”被拐者的挣扎:姜甲儒在 “买家” 家中度过了 17 年,长期遭受虐待。他回忆:“他们说我是捡来的,稍有反抗就被打骂。我一直想找到亲生父母,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三、法律亮剑:严惩人贩的社会共识
量刑依据:根据《刑法》第 240 条,拐卖儿童罪最高可判死刑。本案中,四人采用暴力手段入室抢劫婴儿,属于 “情节特别严重”,检方建议判处死刑。公众愤怒:庭审现场外,数百名市民自发拉起横幅 “严惩人贩子,还孩子公道”。社交媒体上,# 人贩子死刑 #话题阅读量超 10 亿次,网友评论:“这种人渣活着就是浪费空气!”制度进步:近年来,我国通过 “团圆” 行动找回 8307 名失踪儿童,建立全国打拐 DNA 数据库,并推动《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落地,形成 “打防结合” 长效机制。四、防拐启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儿童安全教育:家长需教会孩子背诵父母电话、家庭住址,掌握 “安全暗号”,并通过情景模拟识别拐骗话术。技术手段辅助:佩戴 GPS 定位手环、使用 “团圆” 系统发布失踪信息,可大大提高找回几率。2021 年,该系统找回率达 98.5%。社会共治:发现可疑人员及时报警,拒绝购买来路不明儿童,共同铲除 “买方市场”。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严惩人贩子,愿天下无拐。”结语当姜甲儒在法庭上与父母相拥而泣时,这场跨越 17 年的悲剧终于迎来曙光。但庭审中被告人的嚣张态度,再次暴露了人贩子的冷血与贪婪。我们期待法律严惩凶手,更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安全成长 —— 因为,对拐卖零容忍,就是对文明最大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