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之名挥舞“对等关税”大棒时,其掀起的并非经济复兴的浪潮,而是将美国置于全球化潮流的对立面。这一政策非但未能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承诺,反而激活了全球贸易体系的集体防御机制,使美国陷入“经济孤岛化”的困局。
美国此次“对等关税”政策与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形成历史镜像。彼时美国对2万种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全球贸易额大幅缩水,最终加剧了大萧条,近百年后,美国再度挥舞关税大棒。
“对等关税”政策甫一推出,全球股市应声暴跌,这种以邻为壑的策略,正在重演“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历史剧本:美国汽车产业首当其冲,预计将承受超1100亿美元损失,福特、通用等车企的海外工厂停工率已达34%。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博弈,暴露出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根本性悖论:在全球化深度嵌套的产业链中,可能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对等报复",只有共同沉沦。
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本质上是贸易霸凌的幌子,美国试图通过单边施压迫使贸易伙伴让步。然而,现实却是:美国的关税大棒并未减少贸易逆差,反而推高了国内通胀,损害了本土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对等关税”试图强迫跨国企业回流的计划遭遇现实阻击,苹果公司85%的供应商位于亚洲,若要满足“北美制造”要求,其iPhone生产成本将激增40%;阿迪达斯在越南、印尼的自动化工厂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回迁美国意味着放弃十年积累的技术集群优势。更严峻的是,欧盟、东盟等经济体已启动“去美国化”供应链重组:德国大众将电池采购转向宁德时代,墨西哥汽车零部件出口中国的比例提升至27%,这些动向均显示全球产业网络正在绕过美国重构。世界并非在"对抗美国",而是在“绕过美国”。
美国的关税政策正在摧毁二战以来构建的盟友体系,加拿大宣布对美乳制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日本暂停与美国的关键矿产合作协议,甚至传统盟友英国也加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这些举措形成针对美国的经济包围网。在发展中国家阵营,南非终止《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框架下的对美优惠贸易,印度加速推进卢比-卢布能源结算机制,巴西联合阿根廷推动南方共同市场与中国深化自贸合作,全球贸易格局呈现“去美国中心化”趋势。
“对等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已突破贸易领域,直击美国金融霸权根基,沙特阿美宣布接受人民币支付石油款项,印度尼西亚用本币结算56%的进出口贸易,俄罗斯与非洲国家建立黄金支撑的结算系统,这些去美元化行动使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58.3%,创1999年以来新低。当各国开始用“非美元”对冲美国关税风险时,华盛顿失去的不仅是贸易伙伴,更是维系全球领导地位的金融筹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贸易体系正在绕过美国重构。中国与东盟、拉美、非洲的贸易额持续增长,金砖国家扩员后经济总量已超G7,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大幅提升。美国曾经主导的WTO多边贸易体系正被区域性自贸协定取代,而美国自己却因保护主义政策,逐渐被排除在新兴贸易网络之外。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在于违背了全球经济深度互联的基本规律。当美国试图用20世纪的关税武器解决21世纪的产业链问题时,其收获的只能是全球化的集体背弃。历史早已证明,任何国家都无法在孤立中实现繁荣,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本质上是逆时代潮流的自毁之举,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世界经济拖入深渊的教训,今天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