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二汽精神”绝非僵化教条,而是深得太极拳精髓的生存智慧。
"
去武当山学太极拳,如今是网红打卡圣地。但鲜有人知,武当山脚下的十堰市,藏着另一个绝佳的“道场”。
1969年,当时中国最高精尖的产业技术人员3.4万人,从全国各地扎进这个只有800户人的小镇,去创造那个属于中国工业史的伟大奇迹。
七年后,第一台完全依靠中国自主力量制造的卡车EQ240,开下生产线。
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从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独立自主研发的起点。先后有15万人来到十堰大山里,在21个山沟里创建了27个专业厂,这应该是中国工业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最早范本。
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14亿人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当年那些“汽车修行者”付出的血汗与青春。
56年之后,东风汽车博物馆开业了。对旅行者而言,清晨的武当山云雾缭绕,踩着青石板拾级而上,追寻张三丰的太极传说,非常惬意。
但如果有时间,沿着山脚下往西走二十公里,你就会在十堰的二汽老厂房翻新的博物馆里,体验到真正的中国精神——那才是最完美的修炼。
1.山上“以柔克刚’,山下“以钢铸魂”
94岁的秦裕琏,至今仍记得他一个人去西德EUMUCO公司购买大型锻压机的情形。
当时中国是第三世界,美苏争霸属于第一世界,他们挤压中国。二汽自主生产汽车,需要锻造发动机曲轴和汽车前梁,没有大型锻压机不行。德国人愿意卖,但开价太高。
秦裕琏凭借过硬的技术知识与德国人反复谈判,最终EUMUCO公司总工程师服了。那台12000吨锻压机,后来以半吨黄金的价格卖给了中国同行。到今天,它仍是东风汽车锻造生产线上持续轰鸣的“国宝”级装备,47年没大修,创造了奇迹。
十堰大山深处,十几万援建者用竹竿搭骨架、芦席当围墙,在荒山里搭出了中国最简陋的汽车厂。“晴天太阳当顶灯,雨天铁盆接漏声。”正是这些“会呼吸的车间”,打下了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化的基石。
二汽生产的第一台卡车EQ240颇具传奇色彩。这部载荷2.5吨6轮驱动越野卡车经过几次改型,1975年定型。
它采用三桥驱动,装有封闭驾驶室,直列六缸汽油机,排量5.417升,最大输出135匹马力,峰值扭矩360-380牛米,其特点是马力大、拉得多、能爬坡、突击性强。
1978年,二汽接到命令,调集1000辆EQ240军用越野车交付部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EQ240执行了最艰巨的战斗突击和物资抢运任务,尽管伤痕累累,没有一辆车因为质量问题出事故。一辆坠崖变形的EQ240仍坚持完成运输任务。
因其英勇表现,EQ240获得部队嘉奖,被誉为“英雄车”、“功臣车”,战士们在车头刻下一行字:“铁皮包着中国魂”。这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骄傲。
在最艰难的环境里,二汽人几乎是在封闭环境下进行了“内生创造”,即便外部技术输入被切断,却通过“聚宝盆模式”,整合全国碎片化的技术资源,从零到一研发出了自己的汽车。
东风吹开了大山。就在这里,二汽自建铸造厂、车桥厂、轮胎厂、螺丝钉生产线,形成“五脏俱全”式的工业生态。这种看似笨拙的全产业链布局,实则构建了“技术主权的底层架构”,为后来的开放合作攒足了筹码。
今天,有来武当山和十堰旅行的背包客在网络游记中写道:“我看见了两种修行,山上练的是以柔克刚,山下修的却是以钢铸魂!”
2.“造车如打拳,重心不能丢”
武当太极讲究“借力打力,顺势而为”。在十堰市街头的老茶馆里,有时候能听见退休工人用太极术语聊起这座汽车城的学问:“造车如打拳,重心不能丢。”
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开启合资浪潮,但东风汽车并未迷失自我,反而以“刚柔并济”的智慧,吸收外资技术同时,筑牢自主根基,一步步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技术跃迁。
东风与日产合资,日方提供发动机技术,东风坚持建立本土研发中心,逐步将技术消化为自主创新的养分。比如,东风日产技术中心不仅承接日产全球研发任务,后来还孵化出自主品牌启辰。
东风与雪铁龙的合作,通过本土化创新实现技术反哺。雪铁龙的底盘调校技术、高效动力系统引入中国后,东风工程师结合中国路况和用户习惯进行了改良,起步响应更快,油耗降至5.8L/100km,同时保留法系车的操控基因。
之后,成都工厂成为雪铁龙全球唯一旗舰车型凡尔赛C5 X的生产基地,产品反销欧洲,开启“中国造,全球销”进程。
凭借合资公司积累的资金和供应链管理经验,东风汽车研发出马赫混动发动机(热效率47.06%)、16000吨一体化压铸技术等核心技术,滋养着岚图、猛士等高端自主品牌的筋骨气脉。
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引进如同太极推手——借外力而不失重心,化他山之石为铸剑之火。在全球技术博弈与合作中,必须懂得“不丢研发主权、不放核心技术、不失品牌灵魂”。
从二汽的扎马步、练桩功,到东风汽车舍己从人、不由人治,从十堰走出来的中国汽车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打出了以我为主的中国式“工业太极拳”。
3.智电进化,从自主造车到“定义未来”
今天,中国汽车工业正指向智能电动化“技术核聚变”。
拥有55年奋斗史,走进大山又走出大山,完成6000万辆整车下线的东风汽车,必须直面智电新时代的挑战。
眼下看,东风从核心部件到自主技术体系的全链突破,完成了一个“小目标”:
其一,马赫动力成为全球混动技术标杆;其二,天元架构做为智能汽车的“神经系统”,实现了国内首个中央集中式SOA电子电气架构;其三,商用车新能源平台T1,正向“模块化革命先锋”挺进;其四,车规级芯片与高算力技术打破“卡脖子”困局,东风自研的DF30芯片,是国内首颗完全国产化高性能车规级MCU;其五,东风固态电池与氢能技术,同步抢占未来能源高地……
如果说,当年15万二汽人用“马灯精神”解决了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化的“有无问题”,那么今天“东风使命”就是定义智能汽车的中国标准,通过“具身智能体”完成三网融合(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五智一体(智驾、座舱、平台、能源、制造),要去力争主导全球智电技术的话语权。
从十堰深山中“芦席棚造车”到武汉“中国车谷”智能工厂,东风汽车集团践行的工业哲学叫做“以我为主”。
在智能电动化时代,这一精神不仅延续,还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重构,一步步实现从自主造车到“定义未来”的跨越。
我们会“用市场换技术”,我们更要“以技术创市场”,这是中国工业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辩证统一。
背靠大山,面朝大海。二汽“马灯精神”坚守研发主权、技术底线、文化基因,就像武当山扎根岩缝的松柏,深埋自主根系。当新时代的大势开始转变,以东风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人,还要借合资之力开拓全球视野,恰似长江水奔涌入海,去智能电动汽车的大海里掀起波澜。
背包客们回望武当山,云雾依旧缭绕。而十堰老城区的东风汽车博物馆,可能会给他们留下“思想钢印”:山上的太极教人“四两拨千斤”,山下的车厂践行“千斤化四两”,他们用一代人的负重,换来中国工业的轻盈转身。
真正的“二汽精神”绝非僵化教条,而是深得太极拳精髓的生存智慧。
在“道”的层面,他牢牢把握技术主动权,如同太极拳“立身中正”;在“术”的层面,他灵活运用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就像太极拳的“粘连黏随”。
这种精神内核,让中国汽车工业既要扎根于本土需求,又需融入全球竞争;看似柔和无争,实则“我命由我不由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的灵魂,才是中国汽车以及中国工业,完成追赶到超越的终极密码。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