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点商业评说2025年3月20日
历史性试飞:三发加力全开,中国六代机改写空战规则
2025年3月17日,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飞)研发的第六代隐身战斗机歼-36完成第二次试飞,首次以“三发加力全开”状态亮相。这一场景迅速登上美国《战区》杂志头版头条,被评价为“全球战术喷气机领域独一无二的突破”。试飞画面中,歼-36尾部三条橙黄色尾焰同时喷射,结合无垂尾气动布局和分裂式襟翼设计,不仅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动力配置,更标志着中国航空技术从“追赶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质变。
技术解析:三发设计的颠覆性优势
1. 推力冗余与生存能力歼-36是全球首款采用三发动机设计的现代化战机,其动力系统远超传统双发机型。若装备三台涡扇-15发动机,其最大起飞重量或达60吨,远超歼-20的34吨和苏-34战斗轰炸机的45吨。三发设计不仅提供冗余推力(单发故障仍可维持飞行),还支持高原起降、超音速巡航和重载突防等复杂任务,尤其适合中国幅员辽阔的作战需求。
2. 隐身与气动创新歼-36采用无垂尾飞翼布局和背部DSI进气口,大幅降低雷达散射截面(RCS)。机翼分裂式襟副翼设计则优化了隐身性能与机动性平衡,使其在超音速巡航时仍能保持稳定姿态。此外,三发布局可能催生新型内置武器舱和燃油舱设计,为搭载高超音速导弹或激光武器预留空间。
3. 多任务平台定位与五代机不同,歼-36被设计为“通用化空中平台”,兼具制空、对地打击和电子战能力。其大载弹量(推测超10吨)和3000公里作战半径,可覆盖关岛等西太平洋关键节点,成为区域拒止体系的“空中核心”。搭配无人机协同网络,歼-36或转型为空中指挥节点,彻底颠覆传统空战模式。
战略意义:从技术突破到规则重塑
1. 美国六代机困局歼-36的亮相让美军倍感压力。美国“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项目因预算超支、技术路线争议而停滞,海军FA-XX项目近期甚至传出洛马公司被淘汰的消息。反观中国,从歼-20到歼-36仅用十余年,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正如美媒所言,中国正通过“先布局、后跨越”的发展思路,逐步瓦解美军的空中霸权。
2. 西太平洋格局重构歼-36搭配高超音速导弹(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作战体系,可对美军关岛基地、日本12式导弹阵地形成威慑。其高空高速突防能力(最高速度或达5马赫)结合隐身优势,使现有防空系统难以拦截。若部署至南海岛礁,歼-36将成为打破美军“第一岛链”封锁的利器。
3. 经济与技术的双重碾压歼-36的研发成本控制同样令西方咋舌。深圳等地的供应链生态支持“上午下单、下午送达”的零部件配套,使中国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技术迭代。相比之下,美国重启F-22生产线需投入数百亿美元,且面临技术断层。
未来战场:从“狗斗”到“体系对抗”
歼-36的战术定位或彻底放弃近距离格斗,转而依赖无人机群协同和超视距打击。其强大的传感器融合能力(如AESA雷达、红外跟踪系统)和能源供应(三发支持高功率电子设备),使其成为空中信息中枢。这种“体系化作战”模式,标志着空战从单一平台对抗转向网络化智能对抗。
结语:中国航空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歼-36的三发加力试飞,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战略宣言——中国正从“摸着美俄过河”转向“定义未来空战规则”。正如网友戏称的“力大砖飞”,这种颠覆性创新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厚积薄发的底气。
当美国仍在为六代机预算争吵时,中国已用歼-36证明:未来的天空,将由敢于突破常规者主宰。这场“斯普特尼克式挑战”的终局,或许正如美媒所言:“真正可怕的不是一夜震撼,而是中国用十年积累,悄然改写了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