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但也不能忘记,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候一个小细节,亦或是一个小人物,都能在不同程度影响到事情的走向和结局。
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固然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但小人物在某些时刻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分工而均,分食而均。
春秋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瞠目的事情。
因为一块肉,导致将军被俘,最终大败而归。
听到这,或许觉得荒谬,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甚至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群雄竞起。
在这样的动乱时期,诸侯纷纷不满周天子,开始了争霸生涯,在群雄中,郑国却是第一个走上霸主地位的国家。
也就是在这时,发生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战争——大棘之战。
在这场大战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并不是战争的经过和结果,而是其中发生的趣事以及留下的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率先发展,经过两代贤明的君主的发展后,国力强盛,走上了霸主的位置。
但是,到了晋灵公这一代时,晋国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晋灵公。
他年少执政,少年心气,无心朝政。
与此同时,楚国抓住时机,努力发展,经过楚庄王的励精图治后,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
剩下的诸侯国又都是一些见风使舵的墙头草,眼看着晋国衰落,他们便动起了小心思,纷纷抛弃晋国,然后转投楚国。
身处这样的窘境,晋国的大臣们万分焦急,纷纷劝谏晋灵公励精图治,早日带领晋国恢复往日荣光。
强大势必会走向征战,楚国强起来后,开始与晋国相争霸主之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晋楚之争,势必会影响他们周围的国家,这就不得不提到宋国和郑国了。
乱世之中,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作为夹在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郑国和宋国难逃争端,最终他们各自为营,走上了对立面。
此时,双方都站好了队,大战一触即发。
受到劝谏的晋灵公,开始联合宋、鲁、陈、卫、郑等国伐楚。
但由于秦楚两国世代姻亲,交往密切,不仅没有加入晋国攻打楚国的行列,还反过来攻打晋国。
这个时候,楚国也认识到,若是想要扩大楚国的领土,势必要除掉晋国。
这时,他们两国并未先进行战争,而是由先锋宋国和郑国率先挑起争霸。
这一战,亦称为“大棘之战”。
在准备好一切后,宋国的军队和郑国的军队在大棘相遇。
一般来说,在大战爆发前,主帅都会讲话示意,目的就是为了鼓舞士气,宋国的主帅也不例外。
当时,宋国主帅华元,正在为即将来临的大战做战前动员。
除了一番气势轩昂的话语之外,他还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华元此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咱都不玩虚的,要搞就搞点实际的。
在进行过战前动员讲话后,华元还告诉全军:“本帅已经为全军将士准备了鲜美可口的羊肉羹,希望大家能吃好喝好,之后打一场漂亮的仗。”
听到华元这话,宋国士兵无一不是欢欣鼓舞,一个个的脸上都洋溢着高兴的表情。
华元认为,军士们吃得饱饱的,心情也就舒畅了,打仗自然也有劲头了。
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竟然无形中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羊斟。
羊斟一直以来都是华元的车御,按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他的专职司机。
那么,此时就会想到,华元为何会偏偏忘记了给羊斟赐羊肉羹呢?
关于这一点,在史书上并未有详细的记载,目前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推测。
或许是即将要进行一场大战,华元诸事繁忙,根本无暇顾及这等小事。
抑或是,对于华元来说,羊斟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所以根本就不需要特别关注,毕竟他对于大战而言毫无帮助。
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俩平时都待在一起,在华元的心中,关系也比较亲密,所以根本用不着犒劳,亲近之人何须小事彰显。
不管华元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没有给羊斟准备一碗羊肉羹,最终的结局就是,全军上下只有羊斟没有!
这天夜晚,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手捧一碗羊肉羹,大口吃肉,大口喝汤,只有羊斟一人,独自坐在那幽暗之处,捧起自己手中的杯盏,凄凉地喝着白水。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
大概,华元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这碗羊肉羹而惨遭俘虏,最后大军在失去主帅的情况下,溃不成军,此战惨败!
第二天,大战爆发,双方开战。
经过休整和鼓舞的宋军在战场上十分勇猛,跟着华元一路厮杀。
而对面的郑国军队眼看就要抵挡不住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楚庄王派人来到了郑国的军营。
楚国使者传来楚王的话:“郑军不要害怕,我们楚军即日就会到达,你们可以暂时佯装撤退,这样一来,宋军想要乘胜追击势必会穷追不舍,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诱敌深入,进而前后夹击,包抄宋军,合军而击之。”
听到了楚国使者的话,郑国主帅突然安心了不少,随后开始执行他们的计划。
果不其然,郑军突然开始撤退。
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华元,眼看着敌军落荒而逃,心中无比畅快欢喜,想要将其一网打尽,便下令宋军奋勇追杀。
就在他们洋洋得意之时,完全没有想到楚军竟然从天而降。
这下,自己的后路彻底被截断。
慌乱之中,华元反应过来了,原来自己是中了郑军和楚军的计策,于是便赶紧下令撤退。
但是,为时已晚。
前方佯装落荒而逃的郑军见宋军已经陷入险境,于是立刻掉头反攻,他们与楚军形成了前后夹击。
此时,华元已经无路可走,只能够选择下策——破釜沉舟一战。
随着郑军的返回,楚军和郑军很快就将宋军团团包围。
华元见此状,只能够选择兵分两路。
他开始命令吕乐带一队人去抵抗郑军,而自己则是另带一队人去和楚国殊死搏斗。
接到华元的命令后,吕乐立刻率领着将士朝着郑军杀去。
在吕乐的率领下,宋军势如破竹,打得郑军落花流水。
而且,吕乐手下还有一员大将,叫做狂狡。
狂狡在这次战场上,盯上了一个叫做祭章的郑国将领,并且立下:不杀祭章,誓不罢休。
看到狂狡的穷追不舍,自知不是狂狡的对手,祭章急忙逃跑,希望能够保住自己的小命。
祭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样生死存亡关头,战车却突然裂坏,眼看着就要被狂狡追上了。
此刻,为了保命,祭章已经顾不得其他的了,只能够赶紧下车,然后逃走。
但却因为过于匆忙,没看见前面的枯井,直接一脚踏空,然后掉了进去。
这个时候,祭章算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等到狂狡赶到的时候,没看见祭章的身影。
此时,他身边的小兵上报说:“将军,敌将在这里。”
随后,他们往井下看,果然看到了跌落井中的祭章。
这时,他身边的小兵就提出了一个办法,说是要趁祭章不敌,直接将其砸死。
听到小兵的话,狂狡连忙阻止,他表示不能乘人之危,这不是英雄好汉的做法。
说完之后,狂狡直接将自己手中的长枪伸进了井里面,然后示意祭章上来。
祭章起初并不敢相信,狂狡是真心想要拉自己上来,但听到狂狡说自己绝不会乘人之危后,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拉住了狂狡的长枪,顺势爬了上来。
可是,祭章却在上来后,偷袭狂狡,将其推入井中。
此时,狂狡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反应,只能被迫摔进井里。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前来救援祭章的郑军赶来了。
他们看到了摔入井中的狂狡,十分兴奋,直接下去将其带上来,然后用绳子绑起来。
看清了祭章的丑恶嘴脸后,狂狡十分愤懑,朝着祭章大喊道:“你这小人,不讲武德!”
听到狂狡的话,祭章笑了笑,然后对着他说:“想不到世上还有你这么天真的人,战场之上,尔虞我诈,谁跟你讲道德。”
至此,狂狡悔恨不已,他开始对祭章破口大骂,但也终是无济于事。
与此同时,看到宋军大将被俘后,郑国士兵欢呼不已,士气大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攻。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宋军又出现了一个大意外。
这就不得不提,开战前华元为鼓舞士气,请所有的士兵吃了一顿羊肉这件事了。
当时,华元在分羊肉羹的时候,忽略了他的车夫羊斟。
也正是因为这一个不知是不是刻意为之的疏忽,为后面的事情埋下了导火索。
大战爆发,导火索也被点燃了。
打仗的时候,羊斟为了报复华元,直接驾车将其带到了郑国的军队当中。
此时,坐在车上的华元见事情不对劲,立马要求羊斟将车驱回,问道:“你这是干什么,昏头了吗,赶紧将车赶回去,实在是放肆,小心军法处置。”
听到华元的威胁,羊斟放声大笑,说:“之前在你的手下,分羊肉羹我没有,这是你做的决定,那么此时,你在我的车上,去哪里,自然是我来决定。”
接着他又说:“我好歹跟了你这么长时间,分羊肉的时候,你竟然一点都没想到我,实在是令我寒心,既然你不仁,那也就别怪我不义了。我们不是一路人,吃不到一起,那就没必要讲仁义了。”
此时,华元才明白了一切。
原来,羊斟之所以会如此,都是因为自己当初的分羊不均,说到底还是因果循环。
就这样,华元孤身一人来到了郑军的地盘,羊入虎口,最终落得被俘虏的下场。
看到这里,结局不言而喻,只能是大败。
对于这件事,在后来宋国也受到了天下人的耻笑,甚至在《左传》中还有明确的记载,狂狡留下了“杀敌致果”的典故,而华元则是引申出了一个成语——各自为政!
正所谓,无独有偶。
几百年后,还有一个人重现了华元当时的戏剧。
当时,在宴会上,国君为了款待群臣,特地叫人煮了一锅羊肉汤,想要和众爱卿分而食之。
但中山国国君万万没有想到,在分羊肉汤的时候,竟然会出现不够的情况。
当时,没有分到羊肉汤的这位臣子叫做司马子期。
这个时候,司马子期并未表现出任何的不高兴,依旧待到了最后。
可是,司马子期有很重的疑心病。
回到家中后,他越想越不对劲,认为国君莫不是为了在大庭广众之下戏弄自己。
就因为这件小事,司马子期彻底寒了心,然后一怒之下叛逃来到了楚国。
随后,他竟然怂恿楚王攻打中山国。
在司马子期的怂恿下,楚王直接大手一挥,派兵攻打中山国。
弱小的中山国,自然是难敌楚国的雄师,没过多久就灭亡了。
而中山国君也因为这场变故,自此成了一个流落天涯的孤家寡人。
通过中山国和华元之事,我们应该明白:有时候,我们永远不能忽略一些小事,即使他们看起来微不足道。
因为,往往是这些小事影响了大局的走向,最终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浮光掠影,白驹过隙。
通过历史的尘埃,我们可以看出,世间千千万万,大人物和小人物相比,大人物永远是走在前列,但大人物终究只是少数,推动社会的发展永远只是小人物。
每个人都不普通,即使他们看起来微不足道。
比如羊斟,比如司马子期……
身居高位,更应一视同仁,更应做到尽善尽美,不能因为一点小事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所以现在大佬们都会善待自己的司机,因为命攥在司机手里!
纠正一下,不是忘了分给车夫,而是看不起车夫故意不分给他的!
以前国企领导都有专人司机,知道得太多,有什么好处都会分一些。现在估计自己开车的多些了。
瞎操心大人物的事干嘛?我们小人物应该学习一下怎么青史留名
尽信书不如无书!史书参考而已!试问没原因就单独不给谁,难道不要下令吗?既然下令了,为何没记录不说明?还有赶马车的难道还不怕死吗?将军还会眼看着送死不为所动吗?只能说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后人看看参考而已,真较真,大多都是有水分的。当今社会的统计报告大家都清楚吧[得瑟],何况古人。
老板忘发年终奖给司机了,高速路上司机猛踩油门,嘴里还喊着这日子没法过了。由此诞生一个成语
不患寡而患不均。少没事,不能搞个别对待,人人平等
这事太符合人性,太好理解了,本来没得吃已经恼火,但凡旁边有个人跟他说:怎么就你没有,主公没把你当人吧?估计直接拿刀砍了老板的心都有了
往往能够致自己于死地的,是身边的人,亲人,朋友,随从。只有身边的人才能置于死地
我还以为是“不给就送”[笑着哭]
小人物可能在你成就大业的路上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他可能一句话让你前功尽弃!所以对人尽量和气点,不要以贫富而去区分对待!
那时御手不是普通士兵可都是军官呵
羊斟惭羹
现在开车的都是绝对心腹,当然待遇也不会少,因为很多事情他司机知道她老婆都不知道
山西钢铁首富身家几百亿!就为区区几十万被朋友熟人枪杀了!四川有个水电富豪也是区区几十万拆迁费被人堵住办公室宰了!几十亿家产帮前妻挣了![哭哭][笑着哭]
所以现在司机和秘书才是领导最看中的人,毕竟几千年的教训[得瑟]
凯敌拉客[笑着哭]
分工而均,分食而均
做到一碗水端平,还真不容易
你做将军会不会去分食物,都是手下去做的,司机与手下有过节分不到食物怪将军,这司机本来就有问题。司机本身肯定与将军没过节的,因为没任何人让有问题的人在身边有职位,这是基本常识。
我还以为是瞎冀把扯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既然已经说了全军都有,为啥你没有,我不信要将军一碗一碗端给每个士兵,八成是你自己没去领[得瑟]
没可能就为了一碗羊肉就出卖领导,要不是被对手收买了,要不就是平时积怨太深
不给马儿吃草,还想它跑的快。你真想多了。。。。
好文[点赞]
活该。[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点赞][点赞]
我上次广州市中院就举了这个例,根据民法典应举例为证
绝对的胡说八道
赶车的在前,坐车的在后,谁更方便杀人?一刀就结果了车夫,自己驾车不行吗?
司机收的礼可是和领导一样的,心腹,处理不好就是心腹大患
不蒸馒头争口气😁😁
分香烟也一样
你不觉得很奇怪,古代将军都是有亲兵的,给自己驾车的车夫,那铁定是亲兵呀,什么亲兵,那是战场上能把命交给对方守护的才叫亲兵
我寻思这个将军看着自己的车夫一直驾车往敌营里跑怎么不一剑斩之还有空跟他逼逼赖赖
小人报仇,一投早晚,
羊:让你小样再杀我[得瑟][得瑟]
这将军傻傻的还让车夫驾车进敌营,应立马将这叛徒砍了,然后骑马回营,将军不会驾车,骑马总会吧。
啰嗦
就当个故事听听行了,车夫在前,将军在后,只要这个将军不是憨憨,一看不对劲就会一刀斩去,又怎会任人拉去对面阵?
不给就送
现在司机才是亲信[吃瓜]
有没有可能都是卧底啊![得瑟]
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后人打扮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我还以为是送货上门
司机可能吃老板娘...
畜牧啊?写那么多字。
不患贫而患不均
春秋战国时期的烹饪技术,器具和调味品均没有现在的先进,那个时候对肉的烹调方法基本就是把肉放进坛子加水加盐在火上炖烂变成一锅肉糜,这就是所谓的肉羹了
所以不可随便奖励,宁可不奖
此车夫因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而不顾,当灭九族
中山国被楚国灭了?这玩笑开的[得瑟]
瞎说八道,古代君子六艺其中御就是驾车,战场上车夫地位更高,给王驾车的一般都是大夫,不分肉更多是一种羞辱。
我又请不起司机,所以跟我没关系[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省流:各自为政
不可能的,将军手里有刀
宰相门前三品官。
凯迪拉克
一听就是编的,和聪明的爱迪生一样
我TM还以为你不仁我不义呢
战车大队就他一个车夫?其他车夫都吃到了?而且这个人不管这次吃没吃到,只要逮到机会他都会反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能说大将平时疏于对身边人细节的把控,也没个细心人随时提醒[呲牙笑] ~ ~ ~
一句话:明箭易躲,暗箭难防!不怕君子,就怕小人!!
这是不可信的
那时候的车夫就有了平等意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点赞]
大数据可怕
不知道车夫以后的下场怎么样?
故事而已,有正史描述吗?
正常的很啊!人家不喊你去,你敢去啊?
从开天辟地开始说[得瑟]
小编太厉害了,为了说明两个成语的来历,竟然安排楚国把中山国给灭了,也不知道楚国是怎么趟过魏国和赵国去灭的中山国。
[点赞]
吃货太可怕
敌军收买了司机
春秋战国很多留下的故事都是野史,大多是口耳相传,以讹传讹,三人成虎。假的东西传多了就成真,再加上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意义在,就记载在文献里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代为将军御车的都是亲卫,地位极高
狗眼看人低的体现,没有规矩,还有就是和群狼战术区别对待
成语:莫欺司机穷
春秋那会儿人们还是挺有意思的,说幼稚不好,应该是民族在纯真期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是是人性[流鼻涕]
他不会一刀砍死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