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一机打天下”?谈谈飞傲K19解码耳放一体机

耳边事数码情 2024-05-14 22:06:42

散人按:

在专业录音棚中,软硬件结合的PEQ功能是混音过程常用的工具。飞傲将这种专业领域的玩法应用到K19解码耳放身上,赋予这台旗舰器材新颖的价值。K19声底风格没有沿用此前K9、K9 Pro系列偏向醇厚温暖的方向,而是走回曾经声底中正、均衡、少染的素净直白流,并提供了扎实的素质以及强大的驱动力;在开启PEQ功能后,我们可以基于自己对音乐和HiFi器材的理解来自定义EQ曲线,体验调音的乐趣。

引子:令人“爱恨交织”的EQ

在飞傲K19将“PEQ”这个概念介绍给HiFi发烧友们之前,估计大多数人对EQ均衡器并不陌生——只要平常愿意在各种音乐播放软件中花点心思翻一翻自带的EQ功能,自己动手调一调曲线、感受一下声音变化,大概就知道这功能的效果了。但是对于不少发烧友来说,软件EQ却是个比较鸡肋的玩意儿:能调的频率位置并不多,通常不超过十个,还往往伴随着被放大的声音失真。因此,爱好尝新的烧友们通常也不会把折腾的功夫放到软件EQ上面来。

不过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音乐诞生的源头之一——专业录音棚里,会发现软硬件相结合的PEQ(参量均衡器)是混音过程中基础的工具之一。相比于软件EQ而言,这种PEQ频点更多,可调参数也更丰富、功能强大且完整。在民用领域,我们很难接触到专业的器材和软件,碰不到调音的过程,更多地还是作为聆听者去享受成品的音频。所以,搭载31段无损PEQ功能的飞傲K19对整个发烧圈子来说,显得太新颖、太独特了。

飞傲在台机领域拥有很长久的研发经验。早些年,K5小台放作为X系列播放器的“底座”出现时,我就非常喜欢它独特的设计。这几年飞傲“桌搭系统”中,新器材五花八门,传统形态的解码耳放也同样没落下,像K9 Pro系列台式解码耳放就是五千元内价位上我非常推荐的一体机设备。我自己就很喜欢K9 Pro AKM版,它的声音素质在彼时市面同价位一体机中表现突出,尤其对细节的揭示力很出彩,声音风格均衡饱满而不失鲜活感,声价比很不错。

如果一个品牌要对曾经取得过优异成绩的老旗舰进行再次突破,应该怎么做?常规的设计思路也许是升级解码芯片、耳放电路以及其他各处元器件,让声音的素质有所提升。但除此之外呢?这一次,飞傲新旗舰解码耳放K19给了我一些出人意料的新体验。

开箱:“紧凑”

新旗舰的迭代,首先来自于外观。K19的整体造型非常扁平,机身厚度仅36.7mm。如果平着放,那它比较适合塞在桌面台机支架或者是显示器支架的下层。而飞傲专门为K19开发出竖着放的功能,甚至配置了底部的固定脚架以及顶部头戴耳机支架——竖放在桌上时机身占地面积极限缩减,连耳机架的位置都给省下来了;并且放置的稳定性非常高,不用担心它会被轻易打翻,还有一定的抗震效果。在台机领域,可横可竖的设计过往并不是没有,但专门针对竖放来做设计的机器也确实罕见。此前飞傲推出“桌搭系统”时,也曾提出要“节约发烧友桌面空间”,K19的设计倒是与之相吻合。

当然,想要能够竖着放,仅仅加个脚架是远远不够的:K19两侧密密麻麻的蜂窝状散热孔,配合铝合金中框,能够让机器工作时双向大面积排热。此外,兼容横竖放也对电路板的设计有比较高的要求。我分析K19的电路设计应该是高度紧凑的,对空间的利用率比较高,保证了双ES9039SPRO解码、8路THX AAA 788+耳放架构等等模块所配套的电路能够完整放置、稳定地运作。机身背面各种常用的输入与输出接口齐全,排列得也非常紧密,几乎没留多少富余空间,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电路设计的紧凑程度。整部机器严丝合缝,制作水平非常高。实际使用下来,可能美中不足的也就是机器众多参数配合正面旋钮以及小屏幕的操作逻辑实在有点烦琐。

除了机器本体以外,K19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自然是官方配套的PEQ调节软件“FiiO Audio DSP”。DSP软件功能参考录音棚的设置,分为三大板块,分别负责全局的设置、31个频点的详细设置,以及频响曲线效果的呈现。应该说,DSP软件的UI界面确实复杂,上手门槛并不低。如果不实际操作体验一下,相信不少朋友会和我一样产生“拉条频响曲线并不难”的误解。另外,DSP软件还提供了EQ曲线导入导出、保存的功能,K19机身也支持保存10个自定义EQ,保存后可以脱离电脑端,无论是自用还是将调音方案分享给其他K19用家都非常便捷。

声音:初试声底

K19的售价接近九千元,这个价位也比前代K9 Pro系列要高出不少。它的声音表现能达到什么水平?我以飞傲M15S播放器作为音源,先关闭PEQ,测试K19的声底。

遥想多年前,烧友们谈及飞傲器材的声音时习惯用“白开水”来描述,以形容其素净、直白的风格。近几年,飞傲在一部分器材身上也尝试了多种风格的演绎,比如我喜欢的K9 Pro AKM版,声音就有点趋于醇厚、略微偏暖,这种温和耐听的风格也得到了不少烧友相对更积极的评价。

但到了K19这一代,飞傲似乎走回了老路。K19的声音非常中正,没有明显的柔化或锐化声音的迹象;音色上也是呈还原向,虽然不显得干涩,但也没有体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K19的三频能量分布相当均匀,我很难从它的声音里察觉到哪个频段相对多或少。它的低频下潜比较深,质感方面凝聚力强,残响不多,并不营造出很浓的氛围感,而仅仅是在乐曲中起到一定的衬托作用。中频比较直白,但并不单薄,而是有着良好的厚度,人声在居中的距离处呈现出不错的立体形态。高频背景通透,信息量足,延展性不错。K19的三频实在没什么起伏特征,故而它也不会把人声或者某个乐器的声音刻意地突出到耳边,强调的是乐曲整体的演绎效果。

而在素质方面,K19的解析力比较突出,对细节的呈现不加以过多的修饰;声场比较宽阔,且横纵比例规整、有一定立体感,声音的分离度良好,应对大场面音乐时基本不会怯场。比如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在K19演绎下,这部交响曲各声部复杂的配器之间呈现出不错的层次感,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从绝望到希望的过程很好地再现出来。K19的结像并不一味追求过分的细腻,而是能表现出乐器自身的演奏特点,高频弦乐纤细的泛音与中低频管乐浑厚的形态相映照,效果生动。动态范围、瞬态响应速度并不弱,也能把乐曲中的气势反映出七八分。对比上一代K9 Pro系列而言,我认为K19的声音升级最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是细节的揭示力更高,信息还原程度比较高;二是声音凝聚力强,“中气”更足,听感更饱满。

K19的驱动力相当不错,我尝试将其与一些主流动圈和平板头戴大耳机搭配,基本上都能推出有一定空间感、密度良好的水平。在中低增益下,它还能够兼顾到一些“大力出奇迹”的塞子,并且不会出现因过推导致的毛刺感,其控制力相当出色。

综合K19的表现来看,不打开PEQ功能的前提下,它的声底是音色直白的“素质流”风格。拿K19来欣赏音乐,我很难感受到它在声音表达上有什么明确倾向。坦白说,仅凭K19的声底,并不容易在音乐演绎的层面上打动人,对我来说有些缺乏惊喜。

但反过来讲,K19这种中正的声音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参考标准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将耳机的风格良好地还原出来,让我们准确地感受耳机的特色,而不会以自身的三频倾向或者音色渲染来给声音“加料”。另一方面,我们是时候说说它的PEQ玩法了——在一条平缓的频响曲线基础上调节EQ,得到的效果才是相对客观的。

玩法:如何“驾驭”PEQ?

PEQ玩法的目标在于改变系统的声音三频走向。如果烧友手头耳机不是很多,器材所适合的音乐风格比较局限,那么K19可以通过改变PEQ的方式“变”出多种不同的风格,从而让系统的声音方向产生改变。

K19已经在DSP软件中预设了爵士、摇滚、R&B、Hip-Hop、流行、舞曲、古典这7种风格的频响方案,其中爵士、摇滚、R&B、古典方案的思路均为增强两端、相对略凹中频,Hip-Hop方案为增强中下盘,流行方案为大幅提升中频,舞曲则从中低到中高频有不同程度的增益。

这些预设曲线所代表的风格实际上也比较笼统,要关注的应该是各个频点上大致的趋势而非详细的数值。我觉得假如烧友认可这些曲风对应的频响曲线风格,那么在其基础之上继续调整细节即可。

以我个人的审美而言,7种风格里我比较喜欢的有爵士、摇滚、R&B、Hip-Hop、舞曲这五款的调整思路。前三种风格里,低频的乐器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高频的管弦乐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点缀,对这两部分的补强会让音乐的背景更加动人;在此基础上,我会额外减少中频与其他频段的差距,避免低频出现掩蔽效应,让中频人声被掩盖。Hip-Hop这类音乐在配器方面似乎倾向中低频而不太注重高频,所以增强中下盘也是合理的思路。舞曲风格曲线呈现出富有节奏感、华丽感的特征,本身也比较对味儿,甚至也适用于电子乐的演绎。

而如果手上有很多款耳机的话,我们就可以针对每款耳机不同的特点来调整声音方案,使之更加贴近自己想要的声音,或者拓展其适用的范围。我也以自己常用的三款主流大耳机作为“实验对象”,调出对应的EQ方案,在此和大家分享。

通俗流行的森海塞尔HD 800S

一直以来,烧友们对HD 800或HD 800S的评价总会往“古典神器”的方向靠拢。HD 800S适不适合听其他类型的音乐,比如流行人声?我个人觉得HD 800S本身的曲风兼容度其实非常高,即便是用不开PEQ功能的K19来驱动也完全可以演绎好流行乐,只是声音没那么抓耳罢了。

解决的思路也比较直接,我将K19从低频到中频人声的频段均往上抬升,其中80Hz-1kHz部分相对更高一些,增幅大约达到5dB,以此来加强人声的表现。这个调整方案比较兼顾男女声的表现力,如果希望获得更加空灵的女声,则可以在这段曲线的基础上,将2kHz频点前后位置也稍作抬升。调整之后的K19搭配HD 800S对于人声有着重强调的感觉,歌手位置会略微靠前,嗓音的厚度也有所增加,对于大众流行人声曲目表现力更强。与K19预设的流行EQ相比,我在加强中频的同时将低频的厚度也适当补厚,让人声与乐曲更有整体感。

清晰透亮的飞傲FT5

在平板大耳机当中,FT5算是驱动门槛不太高的一款。它的低频沉稳有力,中频绵厚扎实,对于流行人声以及一部分古典器乐都有不错的表现力,是比较杂食的一款耳机。FT5标配的两副耳罩声音风格不同,我选择用声音相对更干净利索的蛋白皮耳罩来搭配FT5。当我将FT5插在关闭了PEQ的K19上时,这套搭配在中下盘的表现非常饱满,风格铿锵有力,只是声音稍有些不太通透,同时猛烈释放的低频能量也让声音架构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

我为FT5设计的EQ调音方案是小幅压低100Hz以下频段,略微抬升中频,并明显增强1200Hz以上频段。这种方案一来将低频的残响稍作收敛,使之减少对其他频段的掩蔽感,二来让中高频和高频的光泽度更高,细节也更为直观,弦乐泛音也显得比较清亮。最重要的是,这种调整保持了FT5中频厚实、自然的优势,不改那股专属于平板耳机的味道。

柔和耐听的天龙D9200

提起D9200,不少烧友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华丽”。这种感觉既有木碗大耳本身的韵味加成,又来自于D9200自身的三频表达:它在整体均衡的基础上,于高频到极高频有所着墨,使之在表现器乐时呈现出光亮而炫目的效果。这种风格显然非常抓耳,但久听之后,耳朵倒也容易疲劳。

基于提升耐听度这个出发点,我将K19在5kHz以上的频段给了一定量的负增益,在10kHz附近形成一个小的谷值。与此同时,我略微提高了中低频到中频的增益。此时的K19稍微压制了D9200的高频亮度,同时中频人声稍微更明晰一点,让人声在乐曲中的存在感相对更强了。调整后的这套搭配,用来聆听流行人声尤其是女声曲目,既有D9200原本通透的特性,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耐听度,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出于个人审美与习惯,我在整个自定义调音的过程中,除非遇到极度偏科的耳机需要“下猛料”,否则极少把曲线中某个频点或频段拉得特别突兀。基于此,我也想多聊一下在调整K19的EQ曲线的过程值得我们注意的两种设置体系:

一是高搁架(HS)与低搁架(LS)EQ,这两种模式会对高于/低于选定频点的频段产生整体影响。我的调整思路往往涉及到系统一大段频段的整体增减,使用HS与LS模式属于一种较宏观的、平稳的调整手段。

二是Q值的设定。一个频点的Q值代表其影响两侧频率的带宽,Q值越大,影响的带宽越小。大多数时候我把Q值设定为低于默认的1.0,以保证调整后的频段衔接自然;只是在个别位置用大Q值来进行二次补充调整。

这种调整方式温和而不激进,最终得到的EQ效果也比较平滑,不会太失衡。当然,如果调整EQ是为了一耳朵的快感,那完全可以把曲线的峰谷对比拉得更陡峭一些。

在调试EQ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K19的PEQ功能并非万能的——它可以改变的是系统各频段的能量分布,但不可能改变耳机原有的素质表现,千元档耳机不会由此提高到万元档的水准;也不容易扭转耳机的音色风格,诸如声底冷与暖、线条粗与细、力量强与弱……这些特性,依然在K19中正的声音底子上呈现得清清楚楚。

频响曲线是一种参考,不是我们HiFi发烧所追求的全部。然而,器材的三频风格和适应曲风息息相关,针对频响的调整也是我们所能参与的调音过程中最直观的。在反复的尝试和对比中,那个专属于自己的“理想风格”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总结:理解调音师,成为“调音师”

调音,是HiFi圈内永恒不变的话题。在音乐制作到回放整个过程中,参与调音的通常只有最初负责录制的音乐人,以及HiFi器材研发工程师。我们享受音乐、把玩器材,终究只是聆听者的角色,而K19把这个隐藏在开发背后的话题提到了台前,直面于我们。

我认为,对于刚刚在台机领域入门、手上设备还不多的烧友来说,素质表现扎实、自身风格多变的K19能够模拟其他前端器材的特性,从而弥补听音条件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做到“一机打天下”——K19价格并不算“入门”,但可以说很有“入门性价比”。而对于那些把玩过成百上千款耳机的老烧友来说,K19提供的是一个验证自己发烧经验认知的机会,将自己过往对于耳机特性、对于音乐风格的理解注入调音过程中,并以此不断提升自己的发烧水平。从“聆听者”到“参与者”,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调音师”。

而对于我而言,K19或许还有另一层价值。不开PEQ功能的K19,完全可以作为我品赏器材的一个参照标准。而打开PEQ功能后,K19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验证耳机调音倾向的空间。今后,如果有机会体验更多新上市的耳机的话,我也会继续尝试用K19与之搭配,调出专属PEQ方案再和大家分享探讨。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

0 阅读:8

耳边事数码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