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怎么治?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三焦兼顾

太乙堂 2020-08-28 09:35:13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病、高发病,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可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死致残率。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

在中医典籍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病”“消渴症”的范畴。南京太乙堂中医专家梁世界认为引起消渴的主要原因,是人体五脏虚弱、过食肥甘,以及情志失调等。在涉病脏腑中,以肺和脾(胃)肾为主,其中肾脏是关键。因为中医认为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起着敷布津液的作用。一旦肺受燥热所伤,就难以完成敷布津液的使命,只能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于是导致小便频数量多;再就是如果肺不布津,会导致口渴多饮,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消渴”的症候。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所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也随溲下,故饮一溲二。”

另外胃为六腑之一,属于水谷之海,其职责是腐熟水谷。脾被称为后天之本,其职责是主运化,为胃行津液。如果脾胃受燥热所伤,导致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就会引起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的现象。一旦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而为小便,这时小便就会散发出甜味;如果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日渐消瘦。所以《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

肾是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如果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或混浊如脂膏。《丹台玉案·三消》曾云:“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而三消之患始剧矣。”

根据以上病因,梁世界在结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糖尿病治疗应以调理肾脏为主。在具体治疗上,宜采取三焦兼顾的思路。中医的所谓三焦,就是上焦、中焦与下焦。其中上焦对应肺,中焦对应脾胃,下焦对应肾。上、中、下焦三消同治,其好处在于辨证、辨病相结合。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在治疗上,应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大法。《医学心悟,三消》云:“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梁世界又强调说,消渴病虽有在肺、脾(胃)、肾的不同,但和脏腑之间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损肾阴;肾阴不足则易致阴虚火旺,也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脾虚、肾亏常同时存在,从而使“三多”之证,相互并见。在肺、脾(胃)、肾三脏中,尤以肾的因素最为重要。“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消渴病治疗,应以调肾为本。具体方法主要有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同时辅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