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书画珍品之夜拍卖鉴赏(二)

杞棠鉴藏 2024-11-07 08:51:55

齐白石  谁霸谁王

作者齐白石

作者生卒1864~1957

形式镜心 水墨纸本

尺寸99.5×32.5 cm. 39 1/8×12 3/4 in. 约2.9平尺

创作年代乙酉(1945年)作

题 识 谁霸谁王。寄萍老人齐白石画并篆四字。乙酉年。 钤 印 白石翁、梦想芙蓉路八千 来 源 中国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第1250号拍品。 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中,鸡的题材有很多。此幅纯以水墨为之,蕴无穷变化于黑白之间。画面躁动喧闹,绘制了十只奔跑的小鸡,小鸡动态各异,相对或相向,注意力却集中于同一个没有具象焦点,此焦点可以是一条蚯蚓,可以是一只蚱蜢,抑或是群雏在饮水的水盆,正是因为没有画出具体的形象,更给赏者以无限遐想。 画中,白石老人用大笔圆点表现小鸡的外形,然后添嘴、眼和爪。用笔用墨上,浓淡墨变化上,圆长笔的应用都独具一格。从图中可以看出画家对于水墨的控制已是相当的纯熟。画中小鸡们朝着画面左下方的方向聚拢,呈散点聚合状,疏密得当,这样的构图方式使得画面中的物象散而不乱。对于一幅尺寸不大的作品来说,小鸡的数量相对较多,但是这些小鸡却各俱姿态,十分招人喜爱,例如最上面的那只此前似是在自娱自乐,刚得到消息,也不甘落后,远远的正欲扑楞着稚嫩的小翅飞奔而来。在构图上或两个一对,或三个一组,错落有序,小鸡从不同的方向追来,形“散”而神聚,无声而胜有声。 画中左上方白石老人自题“谁霸谁王”,乃是其自作诗其中一句:“成群无数,谁霸谁王。猖蹶非智,奸险非良。骄鸣轻斗终非祥。”昔白石老人自评,“予诗第一,印第二,画第三,书第四”。世人多不以为然,以为老人于诗自许过之。其实,老人以画、书、印谋生虽固然,而其本质上之为诗人,1928年白石于《借山吟馆诗草自序》中称:“余年四十至五十,多感伤,故喜放翁诗。所作之诗,感伤而已。虽嬉笑怒骂,幸未伤风雅”。此白石所以自评“予诗第一”之原委之一。因诗言志,以见人心情志,所谓取会风骚,感怀天地,七情六欲,尽可于吟咏中见之。

齐白石  稳坐

作者齐白石

作者生卒1864~1957

形式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107×47.5 cm. 42 1/8×18 3/4 in. 约4.6平尺

题 识 稳坐。太公裔白石老人制于京华城西太平桥外。 钤 印 齐大 本 幅溥儒题:枫林摇片月,白露变繁霜。维舟倚寒渚,水木多秋光。萧萧折葭苇,宿雁惊南翔。凭轩赋鱼藻,瑶琴发清商。临流慕佳景,幽赏无相忘。心畬。钤印:旧王孙、溥儒、垂虹 来 源 据现藏家口述,此作为其家属1950年代购自朵云轩。包首处见文物店旧签。 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台 —齐白石《稳坐》 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画界一位全能的大师,诗书画印,山水、花卉、人物,工笔与写意,可以说所有与中国画有关的门类,他无一不能。虽以花鸟、水族最为著名,而其人物画也独树一帜,颇具个人风格,成为他整体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的第一幅作品就是人物画。同治九年(1870),他用包东西的薄竹纸摹拓了雷公像,“从此我对于画画,感觉到莫大的兴趣”。第一次画身边的人物是在读村馆时用写字纸画的一位钓鱼老者。可以说,齐白石踏入绘画艺术是由人物画开始的。 齐白石早期的人物画造型大体是程式化的,深受晚清流行的典型仕女形象所影响,其中有很多改琦、钱慧安等人的痕迹。1919年,齐白石定居北京后,在陈师曾的鼓励下,决心以十载之功进行“衰年变法”(1919-1928)。此后,齐白石的人物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六十岁之后的人物画风格朴实,构图简约,主体形象突出,很少画背景,用笔凝练厚实,更求神似与意趣,把人物画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人称“意笔人物画”。 齐白石同一题材的作品经常会画许多幅,而在这许多幅的绘制过程中,齐白石会边画边变,这一反反复复的过程,最终造就了他“腕下有鬼神”的能力,更成为“白石老人一挥而成”的基础。 这件齐白石《稳坐》画的是姜子牙的形象,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为商末吕国人,又名吕尚,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姜子牙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乃以国为氏,称齐姓,尊姜太公为齐姓得姓始祖。齐白石在落款中自称“太公裔”即缘于此。 俗语中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说法,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钓鱼台是指姜子牙钓鱼的地方,姜子牙通过卜卦知道自己必将会被周文王启用,每天到河边钓鱼,实际是在等周文王。后来周文王出猎与姜子牙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子牙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在正式创作这件《稳坐》前,齐白石还画了一张尺幅稍小(68.5×43.4cm)的《姜太公钓鱼》,人物形象与本件一致,只是画了上半身,落款内容也与本件类似,当是此件的创作稿。是画全用简笔,姜太公衣纹粗放拙重,而面部刻画相对较工,实为白石人物画之佳作。画上还有一段溥儒的题诗。溥儒1939年移居颐和园介寿堂后,开始与张大千、齐白石等人广泛的往来。1946年,应南京宪兵司令张真夫的邀请,与齐白石、曹克家共同在南京举行画展。齐白石出身农民子弟,溥儒是王孙贵胄,一个是民间艺术风格,一个的传统文人绘画,齐白石的淳朴殷实与溥儒的孤傲清冷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齐白石  东坡先生玩砚图

作者齐白石

作者生卒1864~1957

形式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103.5×34 cm. 40 3/4×13 3/8 in. 约3.2平尺

题 识 东坡先生玩砚图。平生君最轻余子,余子何尝不薄君。若以才华作公论,此翁随处合孤行。旧题东坡图句。白石老人。 本 幅黄梅(近代)题:元亮嗜黄菊,羲之爱白鹅。独奇居士癖,捧出砚婆娑。敬观云樵兄所藏东坡玩砚图,题此志念。丙戌(1946年)五月,益阳黄梅。 钤印:黄梅 本 幅沈尹默(1883-1971)题:余子薄东坡,白石发高论。东坡自有真,遁世而无闷。石友砚即足,齐翁可作证。一九六一年十月,艺丐携示张希白君所藏此帧索题句。尹默。 钤印:沈尹默印 钤 印 木人、白石翁、悔乌堂、梦想芙蓉路八千 鉴藏印贾玉明藏、道原堂 出 版 1.《寄萍堂画录》,图136,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齐白石的世界》,第374页,義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 3.《近现代中国画名家•齐白石》,第17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来 源 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第875号拍品。 说明: 本幅沈尹默题跋中所言“艺丐”即陈乃圣( 1908-1976) ,号怪佛、艺丐。江苏吴县人。早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1929年初任上海印书馆校对,1936年供职于司法部。抗战爆发后赴四川,任教于蜀中艺专。吕凤子、徐悲鸿曾为其作《艺丐造像》,齐白石为其绘肖像。新中国成立后徙居上海。 关于大诗人、词家、书画家苏东坡,后人演绎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东坡玩砚即其一,历来是画家们喜欢的画题,这正如人们喜欢画“米颠拜石”的故事,是一样的。齐白石喜画米芾拜石,也爱画东坡玩砚。不过,齐白石画东坡玩砚图,其意主要不在东坡的“玩”,而在“平生君最轻余子”的骨气和性格。 “余子”这里指那些多嫉而无能的小人。《后汉书•弥衡传》:“常称曰:大儿孔文举(融),小儿杨德祖(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说名士弥衡除了看得起孔融和杨修,别的碌碌之士都看不上。苏东坡性情真率,刚直不阿,屡屡受贬,一生九迁,最后被发配海南蛮荒之地。但他始终保持直言敢谏、喜笑怒骂,“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蔑视那些得势一时的“余子”,也始终热爱生活,能在逆境中自我解脱,在创作大量诗词的同时,也勤农、作画、写字、纵游、谈禅、访古、玩砚等。 白石诗“平生君最轻余子,余子何尝不薄君。若以才华作公论,此翁随处合孤行。”在称赞东坡的同时,也内含东坡“轻余子”共鸣之调。黄梅说东坡玩砚是“独奇居士癖”,不免泛泛,沈尹默说“余子薄东坡,白石发高论。东坡自有真,遁世而无闷”,对东坡有所理解,但他不理解白石为何与东坡相共鸣。 此图大部分画面留给了题跋,题字多且大,以突出画家的寄寓。东坡黑髯,无冠,着长袍,席地而坐,头微侧,双手抚摸一小砚,其专心玩赏砚石之意,尽在这神态中,画家对东坡手姿、眼神及砚石形色的刻画,简洁而真实,大写意要寓精于粗,诚如苏东坡所言“始知真放本精微”,以之誉评白石此作,他是当之无愧的。

齐白石  贝叶蜻蜓

作者齐白石

作者生卒1864~1957

形式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101.5×33.5 cm. 40×13 1/4 in. 约3.1平尺

题 识 民国丙子,予游粤客中作,藏至壬辰,清旧簏,孙辈见之,求赐以归箧,不贫予与之。九十二岁白石老人。 钤 印 木人、借山翁 来 源 香港2002春季拍卖会,第68号拍品。 说 明 本幅题识中白石老人题“民国丙子,予游粤客中作”,查阅资料知白石初游粤于1905年-1906年。以此推知本幅款识中“丙子”年款当为白石误书,实为“丙午(1906年)”客广东时作,后自藏至1952年方翻检再题,赐子孙宝藏。书数语,特提请竞买人留意。 齐白石在84岁时曾有一则题跋写到:“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又复写生,自能形神俱见,非偶然所得也。”此帧《贝叶工虫》,正是其“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复写生”的实例。 贝叶即菩提树叶,原产于印度,相传释迦牟尼曾坐菩提树下顿悟佛理,菩提树被佛教称之为圣树。贝叶圆润似卵形,叶尾细长如针,北方并不多见,两广地区常见之。《广东新语》记载:“叶似柔桑, 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人采而沤之,惟余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地纱谷,俗谓之菩 提纱。” 1906年白石老人初访粤地,第一次见到了贝叶,爱其形状,图记之,并与其擅长的工虫结合,遂形成其独步于近代画坛的“贝叶工虫”题材。 本幅《贝叶蜻蜓》为白石老人初游粤时所作,自藏40余载后翻检出旧作再题,交由儿孙宝藏。图写折枝贝叶,工笔蜻蜓自画外飞来。贝叶画得沉稳工谨,丝毫无躁,蜻蜓翅若透明,振翅飞来。在这个形神俱见的微观世界,折射出万物生灵的光辉,这就是白石的境界。 此帧贝叶工虫,亦写亦工,贝叶、蜻蜓笔致工细,穿插其间的折枝则以写意笔法出之,“极工又极写”正是其主要特色。细观此帧,蜻蜓羽翼的质感与光感,都有传神的表现。白石早年拜师胡沁园,学习工笔草虫,写虫之情态早已熟稔于胸,再配以工谨贝叶,往往于平淡处灵光闪烁,令人拍案,欲罢不能。 白石老人画了一辈子的虫,能工也能写。白石曾有《题画纺织娘》一首:“乞取银河洗兵马,余霞峰下老归耕。此生强半居朝市,听惯空山纺织声。”白石画虫,即使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也是空前的多,空前的好,而其爱画草虫深层的心理原因,应当终究还是对乡村自然的热爱和怀念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