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大熊的聊斋 2024-01-01 14:37:07

1989年9月21日,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一部献礼影片《开国大典》隆重上映。电影以其气势恢宏的历史画面和真切细腻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共和国诞生的光辉历程。回望艰难的革命之路,思索国共两党兴衰更替的奥秘,展现了新中国的新气象。

那么,在这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这部电影的起源竟源于一次酒局。1987年,剧作家刘星有意写一部描写新中国成立的话剧《开国大典》,便找到同是编剧的张笑天和张天民,三人把酒言欢,刘星在酒桌上将自己的想法向二人和盘托出,没想到一拍即合。但是话剧的影响力比较小,最后他们决定将其改为电影剧本,这样才能符合《开国大典的》的气质。

说干就干,刘星很快就把《开国大典》的剧本写出来了。接着,他就带着初稿来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当时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在厂长吴天明的带领下成功转型,其出品的《孩子王》、《老井》等影片屡次获奖,成为众多电影制片厂中的佼佼者。

很不巧的是,当刘星来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吴天明恰好出差。刘星在宾馆里足足等了7天,最后只见到一个副厂长。但是当这位副厂长看完剧本后,傲慢地说:“现在还有谁看这种东西吗?”彼时的战争片已经趋于落寞,剧情片和武侠片成为市场的主流。副厂长傲慢的态度让刘星大失所望,悻悻而归。

多年以后,吴天明谈及此事,肠子都快悔青了。

吴天明

后来,刘星又找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但此时的他们正着手准备拍摄《大决战》三部曲,无暇分身,最后刘星只能找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来碰碰运气。

没想到长影厂方面的态度非常诚恳,而且决定独资拍摄《开国大典》,并由张笑天、张天民、刘星和郭晨四人共同组成编剧团队。那么电影由谁来导演呢?

当时由于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摄《大决战》,他们几乎把国内能够拍摄战争电影的导演搜刮一空,并成立了5个导演组,我军、国军,分别都有不同的导演拍摄完成。

后来,经研究决定,电影由长影厂以携手拍摄重大历史题材片而著称的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共同执导。

当时已经是1988年7月,距离新中国成立40周年还有1年多的时候,李前宽和肖桂云夫妇正在拍摄电视剧《血洒古都》,他们突然接到影片《开国大典》的剧本。剧本分上、下两集,共约8万字。夫妻二人连夜就看完剧本,夜不能寐,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又有些紧张。”激动的是,拍摄一部纪念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史诗级电影,是夫妻俩的夙愿;紧张的是,要在大约1年的时间里完成一部上下两集鸿篇巨制的摄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就有人奉劝他们不要接,“138个人物,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历史重大事件都要集中在这么一部片子里,拍完了也是个大纪录片。”

但是李前宽夫妇却不为所动,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本子。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李前宽夫妇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访了许多老前辈,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尽管《开国大典》中出场的历史人物众多,但塑造的重中之重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两位代表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李前宽表示,自己和肖桂云一致认为,国共双方的领袖应该是活生生真实的历史人物,一定要突破以往模式化的表现手法。“既然是真实的人,就应该用艺术手段去表现真实、历史的毛泽东和真实、历史的蒋介石,这样才能服人。”

拍摄时,摄制组辗转全国12个省市,动用了15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在真实环境中再现了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当年的创作情形,放到如今大概很难复制。电影中,剧组进入到中南海颐年堂、天安门广场、西柏坡、双清寺、总统府等多个场地实地取景,如此宏大的制作规模,放在今日也属罕见。

李前宽和肖桂云

拍摄开国大典时,剧组直接登上天安门城楼,几百名退休老干部和老战士,热情洋溢地参与了拍摄。开拍那天,金水桥上站满了仰视的人群,当扮演毛泽东的古月走下城楼时,群众们将他团团围住,争相合影。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西柏坡村,老百姓热情高涨,“毛泽东”“周恩来”都不敢轻易出屋,身边围满了群众。

在东北拍摄时,剧组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挖战壕,重现当年战场实景。同样,在拍摄蒋介石逃跑路线,剧组也是按照当年从溪口到宁波、杭州、上海、南京的真实路线一路追踪。

《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淮海战役胜利到开国大典期间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囊括了北平和平解放、蒋介石下野、国共北平和谈、渡江战役、南京和上海解放、毛泽东与毛岸英深夜长谈、蒋介石与蒋经国对话等多个内容。即便是多年后群星云集的《建国大业》,也遵循了这个故事的基本框架。

这部电影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资料片作为创作元素参与创作,将历史纪录片和后来拍摄的镜头通过色彩转换、镜头运用、演员表演、场景转换,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该片把故事片和资料片交接处的胶片做旧成茶色,不仅使历史真实的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的衔接显得自然浑成,还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功能。当时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在资料库中,从几千个资料胶片中一一筛选,据统计,《开国大典》从开篇到结尾,一共用到了40多处资料片。

例如在开国大典时金水桥南百万群众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集会及阅兵游行,编导巧妙地在影片中使用大量原始资料片,匠心独运地把资料片加工成茶色影片,并运用渐变的手法,使其与经过艺术加工的茶色具有纪录片格调的镜头,交叉组织在一起,又恰到好处地从茶色变成彩色。这样,就使今昔两个时期的历史画面自然衔接,浑然一体。

该片于1989年9月21日首映,一经上映就获得了1.7亿元的好成绩,记得当时的电影票每张1元,可见电影受到大众的欢迎程度。当时电影在香港上映时,共113天,打破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连映107天的国产片在港上映的纪录。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不但自己花钱买了一个拷贝,还邀请剧中饰演杜聿明的赵庆华去美国考察,堪称一段佳话。

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开国大典》在获得上佳票房和良好口碑的同时,还荣获了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及多项金鸡奖提名。同时斩获1989-199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第十二届长影“小百花”奖等诸多奖项,并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六十二届奥斯卡外语片展映。多年以来,这部电影在电视荧幕上多次播出,很多场面已经成为几代人的记忆。

犹记得《开国大典》的最后一组镜头: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慷慨激昂地喊出“人民万岁”的时候,礼花随之竞相燃放,与此同时,画面中播放着解放军战士们英勇奋战和光荣牺牲的镜头,两组镜头相互穿插。正如导演之一的肖桂云所说:“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告诉年轻人,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永远要爱护她、维护她。”

肖桂云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