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积极地实施了一些治国方略。在这些观点各异的治国方略中,宋明两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吸引了众人关注的目光。这种“崇文抑武”的政策,与汉唐提倡的“文武并重”的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汉唐王朝主张宣扬尚武精神,一时间涌现出了很多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的优秀将领。而在宋明这两个朝代,推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以此来抑制武官的势力发展壮大,防止对朝廷统治形成威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采取截然不同的治国手段呢?

我们都知道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强盛时期。汉朝不断开疆拓土,出现了封狼居胥的传奇故事。唐朝时期兵精将广,军队士气高昂,实现了万邦来朝的繁荣局面。这两个朝代的将领们在尚武精神的感召下,主动执行艰巨的任务,为国家的和平稳定而驰骋疆场。

其实,就像汉武帝与唐太宗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对自己的麾下将领不太放心,也同样采取了很多种压制武将的措施。尽管汉唐也重视限制武将的军事权力,但是这两个朝代的军事实力依然十分强盛,不像宋明那样,在战争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

关于汉唐压制武将的诸多事件中,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件就是,汉文帝视察细柳营的时候,不料却遭到了守门士兵的拒绝。守门士兵表示在军营中,只听将军周亚夫的军令。
汉文帝面对周亚夫高傲的行事风格,并没有表示出对他的不满,反而对他的做法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汉朝外部面临着匈奴的严重威胁,一时间无法将心思放在处理周亚夫这些勋贵将领上面。因此,汉文帝的这种行为,并不代表着朝廷对武将是十分纵容的。汉文帝只是因为特殊的时局,不得已才任由武将自由发展。

然而,十几年后的一个事件,彻底改变了周亚夫的命运。周亚夫作为汉朝的著名将领,却在这个事件中被活活气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周亚夫的儿子私自购买了几百件甲盾,准备用于给父亲陪葬使用。

这样看似是挺平常的一件事,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汉景帝刘启在这件事情上,专门做了精心的谋划,他一口咬定周亚夫有反叛的嫌疑,想要将其抓进监狱。周亚夫面对汉景帝这般雷厉风行的做法,一时间没有想明白,最后被活活气死了。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来,汉景帝刘启觉得周亚夫已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自然就要对其采取果断的措施。周亚夫也为自己不当的做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个典型的案例,充分展现出了汉朝对武将也是比较忌惮的。其实,唐朝跟汉朝的情况差不多。

但是,为什么汉朝和唐朝的军事实力依然十分强劲呢?原来在两宋之前,可以明确说明是没有文武之分的。两宋之前的那些朝代,朝廷实行的是世家大族可以累世为官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世家大族的权力可以传承数百年。

就算是朝代更替,对这些豪门士族也没有什么影响。这些世家大族凭借着强盛的实力,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实现了对知识与教育的垄断。
所以,朝廷只能依靠这些人才,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而到了来两宋时期,寒门士大夫能够通过科举顺利进入官场,这使得崇文抑武的风气逐渐盛行。

在宋明时期,大力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极力限制武将的军事权力,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宋朝时期,皇帝十分重视中央集权,时常地调任武官。这种做法会形成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士兵不认识将领,将领也不知晓士兵。

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遏制了私人军队的形成。宋朝的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对武将放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皇帝的手腕强硬,能够完全管控军队,那武将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反之,假如皇帝的能力比较平庸,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难以掌控住军队,那么武将就会趁机夺取军事权力。因此,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就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将武将的权力收归中央。这样朝廷可以统一管理军队,削减了军队的锋芒。

这样做法一方面带来了朝廷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宋朝的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武官和军队的管理体制上,完全表明了朝廷对军队的态度,决定严格限制军队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武官的能力过于出众,自然就会引起宋朝皇帝的猜忌,进而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局面。因此,宋朝的武官受到了严重的压制。文官的权力越来越大,随着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反观武将的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这让一部分文官感到非常欣喜。

宋朝非常重视科举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科举考试的政策。一时间,宋朝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朝廷不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与管理,只要一打仗,往往就处于被动的局面。宋明的制度基本上是一体,明朝也主张限制武将的权力。

谈起“崇文抑武”这种观点,少不了要介绍一位关键人物,那就是安重荣。他主要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割据一方的军阀首领。他在那段动荡的时代中,清楚地看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依靠发动兵变顺利登基。

当时,有些手握兵权的将领,准备推翻朝廷的统治,自立为帝。安重荣从石敬瑭自立为帝这件事情,成功地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他觉得拥有精锐之师的将领,就拥有了成为皇帝的条件,进而统治整个国家。

简言之,就是掌握着强盛的军事实力的将领,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这种观点无疑与之前所盛行的“有德者居之”的观点发生了冲突。安重荣的观点揭开了事实的真相,让皇帝们明白了想要稳固地统治国家,首先就需要实现对军队的绝对掌控。

皇帝们认识到需要避免将领的势力过于强大,甚至达到功高震主的地步,这样很可能会对朝廷统治带来很大的威胁。基于这一点,皇帝们尤为重视对军队的控制。他们逐渐对那些能力卓越的将领产生了提防,准备采取一系列措施束缚他们的发展。

正因如此,从两宋开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就不再弘扬“尚武”的风气,反而重视文化的发展。这样的政策,也使得宋朝与明朝时期的文学典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时间迎来了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宋朝和明朝没有了武将的尽力保卫,经常就被周边的强敌袭扰,有时候难以进行有效地抵抗。安重荣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对朝廷政事也有一定的研究。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明两朝选择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大力重视文官,限制武官的势力,以此来寻求政权的稳定。

总而言之,宋明与汉唐关于文官和武官的不同态度,展现出了独特的时代特点。汉唐时期国力昌盛,不断对外进行征伐,尚武精神已经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
然而,宋明两朝毅然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虽然暂时稳定了统治,但也为长远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坚持文武并济,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