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至7月30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重走阳明先生之路”社会实践团队,在贵州省修文县参观了中国阳明文化园、阳明小洞天(东洞)、玩易窝、三人坟、蜈蚣坡和天生桥等地。成员们将前期理论学习与实地走访旧址相结合,沉浸式学习阳明先生的生平以及心学思想,对阳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还能够将心学领悟用于自身的实践过程,赋予此行以更具价值的现实意义。
位于修文的中国阳明文化园,矗立着全国最大的王阳明先生像。先生目光炯炯,执笔倾身,眺望远方。铜像下方石碑处雕刻了阳明先生毕生的思想结晶和文治武功成就。在指导老师王津伟老师的讲解下,小队成员认真聆听并记录。
在王阳明纪念馆内,陈列了王阳明一生各个节点与其思想进阶。小队成员在参观中,将阳明学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紧密相连,赋予阳明心学以新的时代内涵。
团队成员沿着石阶依次过何陋轩和阳明小洞天。目之所及,翠苔掩壁,藤萝缠连,洞外敞亮,洞内潮凉。四壁石乳凝结,崖上石刻密密,洞口崖上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彝族)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右侧有明罗汝芳题刻“阳明别洞”;左侧有清庞霖题刻“奇境”;顶上还有不知名人士所刻的“我即前生面壁人”等。
据记载,当地少数民族悯其阴湿,伐木结茅,在洞口右下方为之建屋,阳明先生将之名为“何陋轩”,取唐刘禹锡“何陋之有”之意。在此,阳明先生潜心“悟道”,成就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并萌发“致良知”思想,完成了至关重要的哲学思想转变,为其后成为著名哲学家奠定了基础。
参观完阳明文化园,小队集结前往玩易窝——阳明先生初到龙场所居之地。玩易窝是个天然的溶洞,现今匿于玩易窝遗址公园内部。洞内湿冷,空间狭小,洞穴相连,蜿蜒曲折,总计有一大二小三个洞穴,故后人戏称此地有“两室一厅”。
洞内清凉且寂静,众人仿佛在浮世觅得一片安谧,此地着实是一个静修的胜地,也难怪五百多年前的阳明先生会在此赏玩《周易》。也正是在玩易窝的日夜端居澄默,为阳明先生的思想蝶变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他在此向着圣人的境界迈出了一大步,悟出了格物致知的真谛。
次日,小队沿着古驿道分别走访了位于修文郊野的三人坟、蜈蚣坡和天生桥。带队老师为众人讲解了阳明先生与三人坟的渊源,并告知近现代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们为三人坟的修复所作的巨大贡献。
此行艰辛,山中古驿道少有人涉足,已然杂草荆棘丛生。陡岭、窄道、藤蔓缠绕、竹倾挡道,都不能阻挡众人的决心。上下之际,众人循着系于树干的飘带在山林里穿梭,手脚并用、翻山越岭,此番攀登之险于团队成员们都是头一遭,但却给了众人以深切的体悟,不禁想到,当年的阳明先生不正是如此?且古时条件更为恶劣,心性的历练便在其中了。是故曰“格物而后知至”,亲历过,感受过,内求于己,那么一些以往所不能释之惑便豁然开朗。
当众人追逐阳明先生的步伐,踏足修文的秀美山川之时,阳明文化的轮廓已在众人心中渐渐明晰。在修文这个小城,所见所闻所感,似乎都与阳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阳明文化浸润着这座城市,反过来,人们也在为阳明文化的保留和传承积极作为,阳明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已经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阳明学相关讲座的宣传,地铁口阳明国际漫画作品的悬挂,以及相关剧作走入百姓生活,阳明文化真正融入了生活。
今年,是团队“重走阳明先生之路”的第十年。本次实践,团队从大学生的视角切入,以书法与绘画的形式来传达团队成员对心学的理解和实践感受,将于后期举办学生书画展。
大家认为,新时代青年应当用包容、谦虚而担当的心态去学习古代圣贤的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赋予圣贤至理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光大,这是团队在此地的最大收获。
通讯员 叶彬裔 樊昕意
责任编辑 裘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