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4个顶级思维:黄奇帆《重组与突破·引言》的启示

诚畅华 2024-10-12 07:27:32

作者:刘细彦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层出不穷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然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并非易事。本文作者深入剖析了黄奇帆在《重组与突破》一书中引言部分所展示的思考方式,提炼出解决问题的4个顶级思维:见物超物、见事管事、见象察象、见招拆招。让我们一起跟随本文,学习黄奇帆如何以独到的视角和策略,将难题化为转机。

全文8504字,阅读约22分钟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管理之道,就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高效解决问题。那么,怎样坚持问题导向呢?回答这个问题的文章车载斗量,其中也不乏有见地、有学识的观点。

2024年4月,黄奇帆新著《重组与突破》横空出世,惊艳眼球。在这个阅读图片化、碎片化、网络化、快餐化的“后阅读时代”,我也未能免俗,对这本大部头的理论专著尚未原汁原味地领略全貌,但对其万余字的《引言》则饶有兴味地精读细研。这让我能够从实际管理操作的角度,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去深入理解如何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引言》深刻地启示我,黄奇帆的4个顶级思维,是高效解决问题的“武器”。

见物超物,登高壮观天地间

能否坚持好问题导向,要进行灵魂拷问:是因私心作祟还是以公心为怀?要见于物中、超然物外,把私利抛远,涵养宽广胸怀和崇高境界。

取重舍轻。以为官使命及面对的问题为重,以个人外在形象及同僚的关系为轻,用敏锐的眼光洞察世间万物,用崇高的境界面对实际问题。

黄奇帆于2001年10月12日到任重庆市副市长。当时的重庆,正处在底子薄、矛盾多、任务重的发展“破冰期”。黄奇帆面对接踵而来的急事、难事,没有找初来乍到、情况不熟的借口,而是对问题有着高度的敏感性,把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见到什么问题就深入研究什么问题、着手解决什么问题,直截了当,雷厉风行。

当重庆市城投公司不愿意在处置地铁中心烂尾楼项目中“蹚浑水”时,黄奇帆没有顾你好我好、一团和气的面情,严格要求按指令办;没有树城府高深、不怒而威的形象,对办事拖拉、敷衍塞责的干部气得当面“拍桌子”;不喊口号,不画大饼,一年时间就解决了地铁中心烂尾楼、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提标、李家沱大桥债务重组等多个旷日持久甚至积重难返的问题,用实际行动啃硬骨头,拔硬钉子。

取大舍小。一事当前,不打小算盘、不求小利益,不因小而失大、不因寡而失众,而是全局一盘棋、追求大格局。

政府与商人打交道,保障政府的适当利益。以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修建的重庆李家沱大桥,因为协议显失公平而导致政府吃亏,对此黄奇帆绝不容忍,主动与商人谈判调整协议,为重庆节省了10多亿元。

政府与群众打交道,保障群众的既定权益。百姓是天,不能在改革中把百姓利益给改掉了。在重庆公交集团转企改制过程中,对原有的惠民政策坚持“三不变”,即60岁以上退休职工免费乘车政策不变,复员军人免票政策不变,学生、残疾人等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变;职工下岗安置问题,政府该给的政策照规定执行,而且公交集团可以转让变现部分资产,用于冲抵坏账和填补社保缺口。

取本舍末。问题的表现形形色色,问题的成因林林总总,如果站位太低、格局太小,“私”字作怪,就会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在问题的表象上动脑子,看似忙忙碌碌、认认真真,结果治近不治远、治标不治本,反复“翻烧饼”;而治本虽难度大、成本高,但断根源、管长远,一劳永逸。

2002年是重庆交通事故多发之年,当年5辆长途客车翻下悬崖,造成上百人死伤。黄奇帆通过深入调研,得知重庆辖区87%是山区,每天几十万辆车在几千公里悬崖峭壁的道路上行驶,光靠开会发文、安全检查、治理超载、处分干部,难以根治悬崖翻车事故。于是,黄奇帆主导推进全市5000公里防撞护栏建设,实施“生命工程”,完善防护设施,完全杜绝了悬崖翻车事故。交通部专门组织在重庆召开现场会,在全国推广内陆崇山峻岭地区改善交通系统安全的经验。

见事管事,为官避事平生耻

能否坚持好问题导向,要进行责任拷问:是直面问题,还是回避问题?要乐于见事,敢于管事,把使命扛牢,具备强烈责任和坚定担当。

既理现实产生的问题,更理历史遗留的问题。对于职责范围内所产生的现实问题,因为与自身的职责直接关联,如果试图“打太极拳”推诿、“打马虎眼”蒙混,相关责任人存在被问责的风险,因而一般不敢敷衍了事。而“新官不理旧事”却是官场中的积弊,因为“旧事”往往盘根错节、相互交织,解决起来挑战多、难度大,与自身职责又无直接关联,似乎情有可原。

黄奇帆作为重庆市的“新官”,对时间跨度长、利益主体多、调处难度大的“旧事”,就是“愿理”“敢理”。比如,地铁中心花园是重庆市1992年开建的房地产项目,到1997年,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成了烂尾楼,1000多户居民的购房款套在烂尾楼里,动迁安置款也未及时足额发放。随后4年里,群众36次到市委、市政府上访,市政府召开协调会不下20次,但问题始终未能解决,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黄奇帆初来乍到,不“理”似乎也过得去。但他心里容不下问题,召集相关单位70余人听取情况汇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判定事情的性质实则为小开发商玩“空手道”造楼房,骗百姓、坑银行,自己被套牢。黄奇帆决定实行资产重组,由重庆市城投公司来当“操盘手”。城投公司通过处置这个烂尾楼项目还赚了一笔钱,老百姓和银行的“底线利益”也都得到保障,各方满意,皆大欢喜,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成为了“历史”。

既理组织安排的问题,更理亲身所感的问题。组织安排在具体时段、针对具体对象解决具体问题,对安排者而言,具有指令性,属于施动方;对执行者而言,具有约束性,属于被动方。比如,2001年12月上旬,市委主要领导对黄奇帆提起,重庆公交集团事业转企业改革,拖了两三年也没有达成共识,要求黄奇帆抓一抓。黄奇帆通过重组思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得重庆公交集团5.5亿元亏损、重庆公交10年票价不调整、下岗职工安置三大问题迎刃而解。集团转制改革顺利推进,10多年时间就成长为一家净资产达上百亿元、资产负债率不到40%、每年盈利过亿元、拥有上万辆新车的大集团。

“理”组织安排的问题,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理”亲身所感的问题,则是自加压力,主动作为。黄奇帆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而发现的问题主动揽在身上,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只愿问题“见底”“归零”。

比如,2001年12月30日,黄奇帆自驾车从黄花园大桥往江北开,发现有500米左右的路段形成“瓶颈”,严重堵车。他走到堵点附近,发现“卡脖子”的是一个凸起的小山包,半山腰上有间小房子,就是这间小房子把路堵了整整4年。原来,小房子属于市商委下面的一个高职学院,高职学院在拆迁时不服城建口的补偿方案,漫天要价,留下一处小房子要挟政府、坑害百姓;政府内部互相扯皮、罔顾堵情。黄奇帆严令按照合理的既定补偿方案执行。结果,5天之内打通了存在4年的“肠梗阻”。

既理进行中的问题,更理定案了的问题。从趋利避害的动机出发,一些人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准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问题唯恐避之不及,怕惹火上身,实在躲避不能,也是能拖则拖,相信事缓则圆。

而黄奇帆奉行的是“居位当有为,不当‘太平官’”的哲学,不仅对正在发生的问题不躲不拖,甚至对其来重庆工作之前就既定的事实,发现有瑕疵,也不装聋作哑、听之任之,而是主动谋划,寻求“最优解”。

当时,三峡库区淹没搬迁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文物,需要新建一个博物馆。2000年9月,国办发文定名为中国三峡博物馆。当时博物馆设计方案是,博物馆出入口设在二楼大平台,老百姓进出博物馆,需要通过三峡广场,再走很高的一段台阶。博物馆远远看着就像腰部围了一个“大围裙”,既不美观,也不方便老百姓进出。

2001年12月,黄奇帆陪同书记、市长去检查博物馆建设施工进度时,觉得这个“围裙”设计得不太好,询问包叙定市长为何不设计地下通道。包叙定向黄奇帆告知事情原委:如果设计地下通道,会涉及周边密集居民区的动迁,下穿道整体要花1.5亿元,但预算只有5000万元,虽然对“围裙”方案不满意,但被迫“以钱定案”。黄奇帆作为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感到有责任把这件事协调好,并提出对设计方案进行变通处理,最终稳定了预算,脱去了“围裙”,各方都满意了。

既理个性的问题,更理共性的问题。问题往往有个性特点,也有共性规律。从问题个性出发,盯紧压实,追根究底,推动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体现就事论事的务实态度,但做完就完,履责标准不高;从问题共性出发,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推动问题一类一类解决,体现触类旁通的智慧高度,能扩大战果,履职标准较高。

黄奇帆用资产重组的办法,成功解决了地铁中心花园“老大难”问题。其核心经验就是由国有企业重庆城投公司出资2.1亿元来接盘,充当战略重组者,归还银行贷款,支付建筑工程费,发放动迁户安置费,推动烂尾项目实现涅槃重生、竣工验收。在运作过程中,银行对城投公司信心十足,不但不催还贷款,还追加贷款;建筑公司也不催收工程款,只求继续承建工程。结果城投公司真正拿出的真金白银就是1亿元支付给动迁户,尝到了处置烂尾楼项目的甜头。

其实,地铁中心花园位于重庆最好的地段,当时像地铁中心花园这样的烂尾楼,重庆主城就有70多座,累积了200多亿元的银行坏账和大量的社会矛盾,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01—2002年,在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地区,几乎每座高楼周围都有四五座烂尾楼。由此,在面上复制地铁中心花园的处置经验,由国有企业介入烂尾楼处置。

当看到国有企业处理了10多座烂尾楼还有利可图以后,民营企业发现处置烂尾楼能“淘金”,也纷纷跟进,后来摩根士丹利外资企业也介入进来。在此后的两三年里,重庆的烂尾楼被快速消化,最后变成了一处处亮丽的城市风景。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触类旁通,“一把钥匙开一类锁”,会聚集多种能量,问题的解决就会比预想的容易得多。

见象察象,慧眼洞穿知玄机

能否坚持好问题导向,要进行智慧拷问:是就事论事还是鞭辟入里?要见象知表、察象知里,把功夫下足,进行深刻洞察和精准判断。

全面调查摸准底子。坚持好问题导向,要耳聪目明,找准问题,弄清问题“是什么”,这是提方案、做决策的基础。如果“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决心越大越坏事,点子越多越误事。

黄奇帆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搞一事当前就哇啦哇啦提要求,而是扎扎实实摸情况。黄奇帆他了解情况的途径,从职责定位、为政风格和客观实际出发,随物赋形,不拘一格。

“人+会”。就一个问题找相关人个别了解情况,举行专题会全面了解情况。2001年11月是黄奇帆来到重庆工作的第二个月。他再次见到群众到市委、市政府大规模集体上访,就奇怪问题怎么还没解决,先是找当时分管稳定的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口头了解情况,得知是地铁中心花园的上访者,就初步判断这是一起烂尾楼坏账造成的信访积案。随后,马上召集相关单位举行专题会议研究情况。最终,他判断这是一起小开发商玩“空手道”,在资金链断裂后引起的房产债务纠纷。

“地+会”。就一个问题扑下身子到实地了解情况,举行专题会交流情况。2002年8月,黄奇帆就“8小时重庆”收尾工作深入区县调研。半夜里,所乘的车子在通往巫溪县的路上行驶,他发现路边全是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深的悬崖峭壁,而且防护设施不完善,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翻车事故。要确保大流量的交通车辆在复杂道路上安全行驶,必须在基础设施硬件方面下功夫,尤其要在危险路段安装类似于高速公路上的防撞护栏。回去之后,黄奇帆立即召集有关部门交流情况、交换意见。

“文+会”。就一个问题全面阅读相关文件,举行专题会交流情况。重庆公交集团事业转企业改革拖了两三年,相关方面依然没有达成共识。黄奇帆受命牵头负责公交集团的改革推进工作。他集中10天时间,把近两年关于公交集团转企改制的报告,逐字逐句进行通读研究,了解公交集团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了解改革“推”而不“进”、各方争论不休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随后,黄奇帆主持专题会议,与相关单位负责人交流情况、交换意见。

深入分析梳顺辫子。制约事物发展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在把情况摸清摸透的基础上,掌握问题所涉及领域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抽丝剥茧,才能找准问题、查出症结。

黄奇帆在了解重庆公交集团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后,就深入分析了改革所面临的难点、堵点和卡点:

从共性规律中把握。每项每类工作,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涉及确定的因素。国企改革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如果纠缠在细枝末节上,就可能陷入泥沼之中,一筹莫展。所以,推进国企改革工作,先要研究国企改革这项工作的内在共性规律和确定因素,就是在操作层面涉及“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债到哪里销”的共性问题。只有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想清楚、弄明白,国企改革方能明方向、稳推进。

从个性特征中切入。从重庆公交集团的具体情况出发,梳理分析出三个认知分歧而阻碍改革的问题:

一是原有亏损怎么处置?当时已连续亏损5年,政策性亏损额达到5.5亿元。对于这笔坏账,公交集团的意见是由财政兜底,等补足注册资本金后再推动改革。但市财政拿不出这笔钱,认为亏损不该由财政承担。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二是转制后票价是否调整?具体包括月票要不要涨价,对老人、残疾人、学生、军人的优惠是否继续,等等。一方认为,重庆公交10年没调价了,理应调整;另一方认为,重庆经济落后,老百姓很穷,不能调价,如要调价,必须开听证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调价一事就陷入僵持状态。

三是下岗职工如何安置?安置下岗职工要花费一两亿元,但这笔钱该由谁来出也无法明确。

此外,公交集团改革以后,依然存在政策性亏损,那么财政是否应该继续补贴?大家也莫衷一是。这样条分缕析,就把公交集团改革一拖再拖的症结摸得一清二楚,为针对性解决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奠基铺垫。

见招拆招,庖丁解牛妙世故

能否坚持好问题导向,要进行能力拷问:是束手无策还是游刃有余?要见招有识、拆招有道,把方法找对,拥有过人胆识和高强能力。

坚持“法理情”有机统一规则。借用司法领域法理情有机统一的规则,为处理现实问题找到思维框架。

依法办事。在解决问题时,把法律规范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仅是为了避免违纪违法,更是在法律和道义上占据优势,以法律为准绳和依据,来找到最大公约数,从而破解难题。

比如,在解决重庆地铁中心花园的债务链纠纷时,黄奇帆依据法律规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银行贷款1.64亿元本金要收回,但放高利贷尤其是搞“砍头债”就本扣息就不规范,要纠正取消。二是拖欠施工单位的3000万元工程款必须如数偿还,防止出现欠薪连环套。三是足额偿还老百姓的1.2亿元补偿款和购房款,但15%-20%的高利息不能作数。违规不作数,欠钱必偿还。

这样一番合法的操作,就能使项目债务由3.7亿元“消肿”为2.1亿元。战略重组者只需支付2.1亿元就能拿到产权,之后再花6000多万元把房子建好,总成本也不过2.7亿元。而建好的房子出售时,应该可以卖到三四亿元,总体上有利可图,重组者自然就有动力。这就因为依法办事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据理处事。以势压人,对方貌恭而心不服;以理服人,对方才会心悦诚服。黄奇帆主导下的资产重组模式,既解决矛盾,又让多方共赢,所以能形成多元合力。否则,任何一方的利益严重受损,重组都推不动。

比如,对于重庆地铁中心花园烂尾楼项目,当时大家都认为是“烫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民营企业自然不愿牵头。黄奇帆从经济主体的功能定位出发,认为国有企业要讲社会责任,对资产战略重组责无旁贷,只有国有企业挺起腰杆来接盘,才能“普度众生”。同时,他认为国有企业也要讲经济效益,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哪怕不赚大钱,也要有利可图,这样才能当好“救生员”。

重庆市城投公司在“理”的感召下,接手处置这个矛盾多、问题复杂的烂摊子。因为依法给债务“消肿”,又因为国有企业的信誉获得银行、建筑施工方的信赖和认可,在建筑工程竣工前,并不急着追还银行贷款本息和建筑工程费,只求同心协力把“烂尾楼”变成“黄金楼”。而重庆市城投公司真正掏腰包的真金白银,就是清偿老百姓的1亿元,结果还赚了一笔钱,各方皆大欢喜。

重情行事。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问题“解决”甚至制造新问题,就必须具备勇气和胆识,敢于和善于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找到可行方案。如果死守教条,拘泥成法,脱离实际,如郑人买履,“宁可相信脚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就不可能妥善解决问题。

比如,中国三峡博物馆起初设计了地下通道,但根据城市规划设计,道路的斜率只能在3%以内,下穿道总长必须做成1500米,这就会涉及两处大体量居民区的动迁,超预算达两倍之多。决策者遂被动放弃下通道设计,而改成架空进出口平台设计,使博物馆穿上“大围裙”。而黄奇帆认为,国家3%的斜率标准,是针对全国平原城市的一般规定,遇上重庆这样的山城,到处都是坡坡坎坎,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的斜率比比皆是,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下穿道采用6%-7%的斜率,就可以避开动迁密集的居民区。黄奇帆提出的方案得到大家认同,使这条下穿道的整个长度两边各200多米,整体500米,两边居民区动迁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坚持“时度效”有机融合理念。借用宣传领域“时度效”有机融合的理念,为处理现实问题找到策略方法。

紧握时机。黄奇帆有着极强的“时机意识”,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箴言。对于问题而言,如果慢慢吞吞、拖拖拉拉,非但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可能夜长梦多、节外生枝,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大问题拖成难问题。

比如,黄奇帆到重庆半个多月后的一天,市建委主任向他汇报工作时抱怨,重庆市城市配套费标准44元/平方米,定于1986年,之后15年未加调整,明显偏低。市建委两年前提出调整标准,可是各个方面反复研究,普遍认为调标会影响发展环境,推高房价,因此多数人不赞成。大家争吵不休,拖了两年没动静。

黄奇帆认为,计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是政府筹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建设大发展阶段,配套费定价应该遵循市场逻辑,而不能背道而驰。黄奇帆通过精细算账,提出把标准提高到110元/平方米。经过一周的讨论,市物价局长从反对到支持,大家形成了共识,初步确定了调价标准、新的分配原则和加强配套费减免管理的相关意见。

2001年11月13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这个方案。在大家表决后,黄奇帆特意说明,“配套费提标属于重大价格调整,应该今天通过,明天就宣布生效。否则拖上一两个月,房地产商听到风声,就会在提价前扎堆报批开发项目,势必会造成政府规费损失,甚至可能出现灰色交易,诱发腐败。”市长非常赞同,当天签批后就报送市委签批生效。

掌握尺度。凡事有度,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搞“黄牛三把草,水牛三把草”的简单粗暴的管理,就会给政策措施的执行带来阻力,增加难度。

黄奇帆在提出问题的方案时,不搞“一刀切”,而是注重掌握尺度,区别对待。比如,在重庆公交集团转制改革中,面临公交票价是否调整问题,包括月票要不要涨价,对老人、残疾人、学生、军人的优惠是否继续,等等。一方认为,重庆公交票价10年未调,理应调整;另一方认为,重庆经济落后,不能调价。此事一度陷入僵局。

黄奇帆在市政府专题会议上提出,重庆的公交票价近10年都没有调整过,确实该调,但必须通过听证会,社会接受了再报市政府审定。同时,原有的惠民政策坚持“三不变”,不能因票价调整造成优惠政策缩水。从这样的实际出发,使政策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最大限度减少了调价阻力,得到绝大多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把握效果。千道理万道理,有效果才是硬道理。抓而不实,等于白抓;不抓则已,抓则必成。

黄奇帆反对坐而论道、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见到问题,就像猫儿见到老鼠面,不逮住吃掉不甘心。有道是“天下道理千千万,没钱不能把事办”,问题的存在都有其原因,而问题存在的根本道理还是利益问题、权益问题,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有人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此语道破了问题的真谛。

黄奇帆2001年10月刚到重庆时,面临的恰恰是“钱少问题多”。当时的重庆,国内生产总值仅1900多亿元,财政收入不到200亿元,而积累的问题错综复杂。用小钱解决大问题,实现“四两拨千斤”,正是黄奇帆在方法论上的过人之处。摸清问题后,黄奇帆善于“算钱账”,到底是哪些方面要花钱、要花多少钱;善于“谋钱景”,到底哪些是必花的钱,必花的钱从哪里来。

例如,通过坚守正义、畅通政令、明晰责任,堵住向政府漫天要价的漏洞,解决一间破房子堵路4年的问题。(体现的是敢于直面问题、明晰责任、强力推动解决,这是魄力!)

又如,通过找对接盘者,按规范减负,让有关方共赢,解决地铁中心花园烂尾项目问题。(体现的是善于找到对的人,然后让他们共赢合作。这是合力!)

比如,通过尊重现实条件,灵活执行规定,解决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围裙”问题。(体现的是尊重现实,敢于争取上面理解,改变方式方法,以达到最优解。这是巧力!)

再如,通过市场配置、合理筹资,解决高速公路上的防撞护栏建设资金缺口问题。(体现的是履行执政承诺、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遵循市场规则,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这是念力!)

这些方法的运用,正是黄奇帆初到重庆一年间能够举重若轻地解决系列问题的关键。

0 阅读:23

诚畅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