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哪朝开国功臣待遇最好,必然当属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
他们不但没有被李世民恶意针对,还被封侯赐爵,面容还能被画下来流传千古。
可后人在看功臣排序时产生疑问,为什么立下赫赫功名的秦琼却排在了末位?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都担心臣子们功高盖主,会影响自己的统治权力,所以对开国将臣多为打压。
比如汉初刘邦杀韩信,宋初杯酒释兵权,明初朱元璋更甚,开国大臣几乎一个不留。
能够善待功臣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也不过两位,一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另一位就是唐朝李世民了。
如果说刘秀是天生的心慈仁厚,是性格使然,所以才不喜欢杀戮。
而征战沙场多年,又做下“杀兄夺位”的李世民,他善待功臣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刘秀最早是跟着哥哥起兵的,最初他是极其反感战争的,但在西汉末年战乱四起的环境下,被迫起兵造反。
而李世民则不同,他自小从军,性格刚烈不屈,见惯了杀戮。
在他还没成年的时候,就跟着军队四处征战了。
虽然常年在军中生活,但他依旧勤于读书,并对天下局势看得十分透彻。
十八岁那年,他就知道隋朝已经无法挽救,天下即将大乱,于是开始暗中谋划,准备起兵造反。
为了招揽人才,他挥金如土,只要有能力,无论强盗土匪还是文人墨客,都是来之不拒。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胆魄和见识,因此众人皆心甘情愿地跟在李世民身边,为其效命。
经过连年征战,他身边的名将越来越多,军队规模也在快速扩张。
而这些名将无不被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纷纷为其抛头颅、洒热血。
毫不夸张地说,将李氏家族的建国功劳分十斗,那李世民可一人独占八斗。
同样如此善于征战的皇帝,后世只有朱元璋可与之相提并论。
如若按照后世朱元璋的做法,李世民登基后,应该将手下大将一一铲除。
但李世民并未这样做,反而毫不吝啬地进行封官赐爵。
做到这些还不够,李世民见天下已定,于是在皇宫旁边建造了一座小阁楼。
并昭告天下,他将从文武百官中挑出二十四位功臣,令画师按照真实面貌画下来,悬挂在阁楼之中,以供万世瞻仰。
在当时,这引起全国轰动,更引起百官关注,家家户户都在讨论会有哪二十四位名臣被选中。
因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太多了,再加上李世民几乎没怎么处死过功臣,很难从中选取。
经过长达数月的深思熟虑,唐太宗最终选出了这二十四人,并将名字公诸于天下。
二十四人名单出现后,虽然得到大部分臣子和民众的认可,但同样引起少数人的争议。
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胡国公秦琼的排名。
因为秦琼意外排到了最末尾,很多人认为秦琼早年征战四方,立下的战功不是一般人能比肩的。
即便是排在第七位的尉迟恭,那也是被秦琼降服的。
按照战力排名,秦琼应该在尉迟恭上面,此时排到了末尾,难道其中有不可言说的隐情?
自从凌烟阁功臣排名出来后,很多人都为秦琼打抱不平,认为排名太低了。
但这件事,也没人敢直接去问唐太宗,所以民间开始了各种揣测。
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秦琼之所以排名末位,是因其三易其主造成的。
在古代,对将领来说,“忠义”二字尤为重要。
三国时期的吕布就因为“三易其主”,被张飞骂了一句三姓家奴,一直流传至今。
而秦琼是否也是因此而被排到末位的?
但翻阅那段历史后,我们并未从唐朝正史,以及民间野史中发现对秦琼多次易主的指责。
秦琼第一次易主发生在瓦岗山,当时他隶属于隋将,因作战勇猛,所以被提拔为军中尉官。
在征战瓦岗山时,隋军内部出现严重的矛盾分歧,导致全军覆没,最后在主将带领下一同投降。
这是秦琼第一次易主,上了瓦岗山,成为一名起义军将领。
在瓦岗山上,因其骁勇善战,所以备受重视。
仅过了一年,朝中发生政变,隋炀帝被刺杀后,天下进入群雄并起的时代。
瓦岗山也在秦琼的帮助下,多次以少胜多,名震天下,引来无数豪强前来投奔。
这导致瓦岗山首领骄傲自满。
在一次被宇文大军围困时,瓦岗山头领不顾局势,强行出兵迎战,最后大败而逃,竟然丢下起义军根据地,前往太原,投降李渊了。
瓦岗山群龙无首,只好投降另一支起义军——王世充。
这是秦琼第二次易主,也是最为不愉快的一次。
投降到王世充手下后,秦琼因善于率兵打仗,在军中颇有一些威望,却备受猜忌。
最后秦琼选择再次易主,主动寻求明君。
这次,他在众多起义军中选择李世民,成为其府中的一名将领,镇守后方军事要塞。
正所谓将遇明主,必将一飞冲天!
很快,秦琼在李世民手下打出了名号。
当年冬天,另一支起义军准备攻打太原,于是李世民便派秦琼前去帮忙退敌。
在秦琼赶到时,李唐一方已经损失了两名大将,都是被一名髯须大汉所擒。
而这名髯须大汉正是后来的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尉迟恭。
面对如此劲敌,秦琼主动请缨出战。
两人在美良川发生一场激战,最后的结果是秦琼力降尉迟恭,并将敌军击溃,取得大胜。
尉迟恭率领部下同样拜在李世民手下,与秦琼共事。
而秦琼因战功卓著,受到李渊大肆褒奖,封赏黄金万两,布匹千段,一时风头无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秦琼和尉迟恭二人成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分别率领一支黑衣黑甲的精锐部队,专门用于突袭。
在倾力合作之下,李唐家族逐渐占据天下,最终建立大唐王朝。
而秦琼等人都被封官赐爵,成为朝中重臣。
由此可见,虽然秦琼数次易主,但根本不影响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这并不是他排在末位的主要原因。
想要弄明白这件事情,我们就要把视线重新放回功臣榜单上面。
既然秦琼是末位,那第一位是谁呢?
凌烟阁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别人,正是唐朝开国功臣,当朝宰相,亲手策划玄武之变的元老级人物——长孙无忌。
这位开朝宰相,自小便和李世民一块玩耍,关系非常铁。
而且李世民还娶了他的妹妹,更是亲上加亲。
他也是最早投降李家的,按照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太原李家的原始股东,与其生死相依。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最可靠的谋臣,从隋朝时暗中谋划起义,再到建国后玄武门之变,都是此人参与谋划的。
所以他排在第一位没人敢反驳,众大臣也是心服口服。
据历史记载,凌烟阁内部一共被分为三层,二十四位功臣分列在三个阁楼中。
其中里面的一层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首辅,都是维持江山社稷稳定运行的谋臣。
而第二层则是各地王侯,立下赫赫战功的,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在凌烟阁排名第七的尉迟恭。
看到这里就有些奇怪了,他明明比秦琼更晚投降,还是其手下败将,按理说不应该排这么高。
如果将前几名的事迹综合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前几名大都参与过玄武门之变,亲手将李世民送上了皇位。
如果不是他们,皇帝之位必然是其兄长李建成继承。
当年,李世民因功高盖主,遭到太子李建成和其三弟李元吉的猜忌,处处被针对。
而李渊登基称帝后,很少管理国事,反而沉溺后宫美色。
这导致李世民被太子多次陷害,而父亲李渊不闻不问。
当时李世民被完全架空,身边的将领只剩下尉迟恭不离不弃,就连杜如晦和房玄龄这样的谋士都被调离秦王府。
长孙无忌见到这样的情景,于是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暗中将杜如晦等人召回,准备先发制人,发动宫变。
众人在玄武门发动宫变,射杀太子,并诛杀其党羽。
尉迟恭一马当先,在宫变后第一时间带兵软禁了李渊,并威胁其下诏天下,赐李建成重罪。
而高士廉则是为其准备兵器,助其宫变之事。
虽然唐史中曾记载秦琼也参与了这次,但在细节之处却没有关于他的描述。
所以我们大胆猜测,秦琼当时可能并未全力支持李世民发动宫变,而是伺机而动,见势而为。
而在李世民登基后,秦琼便逐渐产生退隐之意,常年称病卧床,不再为其征战四方。
这也导致秦琼后续一直没有被提拔,虽有胡国公之名,但其职位也就是个正三品。
选拔二十四位功臣时,已经到了唐太宗暮年。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大概率是按照当时官职排序的,再加上秦琼多年卧病,并无实权,也未再立下战功。
所以,秦琼排在末位虽然可惜,但也算合理。